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隧道建设》2009,29(5):592-592
2009年11月5日,由中铁隧道承担施工的厦门东通道翔安隧道左线顺利贯通,标志着整个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全线贯通。厦门东通道翔安隧道全长8.695 km,其中隧道长5.948 km,跨越海域4.2 km,为双向6车道。中铁隧道承担左线隧道3660 m、服务隧道3658 m的施工任务,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工程克服了1118 m的全—强风化软弱围岩、375 m的风化深槽以及突泥、涌水、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2月6日上午9点,蒙(西)华(中)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崤山隧道5号斜井与出口左线经过930 d的鏖战,提前90d顺利贯通,该施工节点的成功突破为全线如期贯通打下了坚实基础。崤山隧道分左线和右线2座单线隧道,隧道左线全长22 751 m,右线全长22 771 m,隧道最大埋深约为500 m,隧道地质构造及  相似文献   

3.
2011年12月24日,雅西高速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左线成功安全贯通。至此,这条由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施工的长达10 km的西南第一公路长大隧道正式双向贯通,雅西高速公路雅安境内路段已经成功实现连通。据了解,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分为左右2线,左线长9 962 m,右线长10 007 m,该隧道也是目前西南地区在建最长、埋深全国最大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由"湘江一号"盾构机施工的长沙市轨道交通2号线首条地铁隧道左线顺利穿越湘江,抵达湘江中路站。右线"湘江二号"盾构机预计今年5月份抵达湘江中路站,实现双线贯通。  相似文献   

5.
<正>杭州绕城西复线奇坑隧道左线近日实现安全顺利贯通。至此,杭州绕城西复线杭州段奇坑隧道实现全部贯通。奇坑隧道坐落于余杭区瓶窑镇塘埠村奇鹤村之间,隧道左线全长2 430 m,右线全长2 430 m,按高速公路双向双洞6车道标准设计,是西复线杭绍段TJ01标段的最长隧道,也是杭州绕城西复线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青海省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鄂拉山隧道左线贯通。其右线已于2015年8月17日贯通,至此鄂拉山隧道双线全部贯通。鄂拉山隧道海拔4 300 m,隧道左线全长4 710 m,右线全长4 695 m,设计为双洞单向双车道,设计时速60 km/h。鄂拉山隧道地质条件差,增加了施工难度。参建单位投入大型设备300余套、参建人员1 500余人,采用了简易防晒网、高寒多年冻土隧道洞口钢桁架弧棚施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浅埋偏压小净距三洞并行隧道的合理开挖顺序、施工工法及明洞施工影响,基于甬舟公铁路中公路涨茨隧道与铁路洋山隧道并行段,建立三维偏压山体与三洞并行模型,对不同开挖顺序与工法下围岩、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展开比选研究,并对明洞施工的作用效果及合适施作时机展开研究。(1)铁路隧道与公路左线拱底隆起区、与公路右线拱顶沉降区产生贯通,且公路隧道塑性区集中于近铁路隧道中下侧;隧道开挖导致自身洞周变形加速,相邻隧道拱顶、地表隆起,近侧拱腰扩张、对侧拱腰收敛。(2)公路左线拱顶、地表在相邻隧道施工时会出现隆起,且先开挖左线隆起时间最短,先开挖左线的工法中顺序3(公路左线-公路右线-铁路隧道)在围岩支护体系受力变形最优。(3)考虑施工速度及减小偏压隧道工法导致围岩扰动,提出三洞采用CD-二台阶-反向CD的新工法。该工法能进一步减小结构受力变形,并对铁路隧道拱腰收敛改善效果显著。(4)左线明洞施工回填土处未发生塑性破坏,且可以改善支护结构受力数值及不均匀(初支在左拱腰、二衬在右拱脚受力较大)的情况;左线明洞-左线暗洞-右线为最佳明洞施作时机,减小了支护体系的受力变形以及铁路隧道与右线的拱底隆起,并对右线左拱...  相似文献   

8.
2009年3月3日,由中铁十三局一公司承建的巫(山)奉(节)高速公路A18合同段摩天岭隧道左线顺利贯通。至此,被誉为“渝东第一长隧”的摩天岭隧道主体开挖工程全部结束。  相似文献   

9.
<正>山西和榆高速公路康家楼隧道右洞近日安全贯通。康家楼隧道为分离式双线隧道,双线总长13 600 m,其中左线(山西段)6 831 m,右线(山西段)6 769 m,为和榆项目全线控制性工程。该隧道中途穿越16条地质断裂带,并存在涌水、岩爆、大变形等不良地质,属于特长高风险隧道。该隧道于2011年开工建设,建设者自开工建设以来,坚持标准化施工,不断研究破解风险隧道施工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从地质、设计、施工等方面对瓦房沟隧道左线初期支护变形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变形程度采取了相应的处治方法,提出了控制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的处治措施。瓦房沟隧道左线从出口安全出洞证实了处治措施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隧道建设》2008,28(5)
2008年10月10日,中铁五局五公司施工的渝湘高速公路彭武段特长隧道——中兴隧道左线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相似文献   

12.
《隧道建设》2017,37(12):1632-1632
1 亚洲最长黄土砂质隧道——蒙华铁路万荣隧道贯通 2 蒙华铁路中条山隧道进口与1号斜井贯通 3 蒙华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崤山隧道5号斜井与出口左线提前顺利贯通 4 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 铁路发展蓝图绘就 5 蒙华公司创建中国货运铁路标准示范线——蒙华铁路  相似文献   

13.
《公路隧道》2009,(4):50-50
泉厦高速公路扩建中的关键工程——大帽山隧道左线隧道于2009年5月15日顺利贯通。大帽山左线隧道是在既有的大帽山两条隧道中间再造一条隧道,隧道要满足单隧道4个车道的通行要求,跨径达22m,断面面积达255m^2,是目前国内首例最大跨径的公路隧道;又由于它是夹在两条既有隧道中间进行开挖,  相似文献   

14.
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的辅助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以深圳市盐排(盐田港-排榜)高速公路盐田隧道出口左线隧道施工为例,介绍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的减栽反压、大管棚超前支护等辅助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全长1660m的亚洲最长市政隧道——贵金线(瑞金北路延伸段)黔灵山隧道左线顺利贯通,比计划工期提前了一个月。黔灵山隧道右线预计将在7月份贯通。贵金线工程起于瑞金北路,止于金阳新区新筑东路与金工路交叉口,全长5.2km,道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防止隧道洞口仰坡发生大规模滑坡地质灾害,针对莲花山隧道进口建筑弃渣回填的天然冲沟区段,提出了在左右线隧道中夹岩打设钻孔灌注桩的加固方案,建立了平面应变弹塑性模型对比分析无降水条件下加设钢筋混凝土支护桩前后隧道拱顶和地表位移情况,并在施工过程中监测左线隧道进口仰坡沉降进行了验证。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未采用支护桩措施时,右线隧道(后行、浅埋侧)的拱顶水平位移明显大于左线隧道,右线隧道拱顶水平位移最大值为61.2 mm,地表测点水平位移最大值为59.3 mm,沉降最大值为54.9 mm;采用支护桩措施后,左线和右线隧道的拱顶沉降变化不大(最大变化量约0.9 mm),右线隧道拱顶水平位移最大值减小为24.9 mm,地表测点水平位移最大值为1.7 mm,沉降最大值为5.3 mm。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左线隧道进口仰坡变形在左线隧道施工后30~50 d趋于稳定,受右线隧道进口施工影响很小;左线隧道进口仰坡沉降量最大为10.2 mm,洞内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结构均未出现病害现象。经综合分析认为,该隧道加固技术对控制隧道变形、预防滑坡灾害的效果较好,可为其他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依托108国道(南村~石门营段)改建工程南村隧道贯通施工为基础,介绍了针对于软弱围岩小净距隧道贯通段施工技术研究,通过有限元模拟,提出采用超前小导管,在隧道贯通体上方形成空间交叉的棚架结构,以增加隧道贯通段的围岩自稳能力.在传统隧道贯通施工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台阶CD法并取消临时中隔壁落底技术,加之同时采取减振爆破设计,减少了对周边围岩的爆破振动,最终实现了隧道的安全贯通,为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贯通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赵兵  许立  张栋  王双现  李翼延 《中外公路》2021,41(5):207-211
三门峡市国道310南移工程周家窊隧道为分离式黄土隧道,采用短台阶法施工.左线隧道于剩余30 m贯通时,靠近进口一侧掌子面发生塌方,形成埋深70 m条件下的冒顶,地表呈现直约径12 m、深8.5m的近似圆形陷坑.该文对项目塌方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认为黄土地层竖向节理发育,节理切割形成竖向软弱面是导致埋深较大时隧道仍通顶塌方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出塌方处注浆回填封闭,另一端在大管棚及径向注浆加固下单向掘进,地表陷坑分层回填的综合处治方案,现场实施后处治效果良好且隧道安全顺利贯通.  相似文献   

19.
以雪峰山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左线隧道在断层中的施工模拟,结合变更后的施工设计和支护参数,对隧道掘进过程中的支护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在采用了超前小导管注浆、变更支护参数和开挖模式后,隧道结构能够保持稳定状态,为指导施工和修正支护参数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因支护不当而导致大塌方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徐涛 《交通科技》2007,(4):42-43
分析了镇胜高速公路晴隆隧道左线出口施工发生涌水的原因,通过加强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的防排水措施,并采用双液浆注浆堵水工艺快速堵水,避免破坏地下水正常循环,确保了隧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