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疲劳驾车事故很常见 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产生生理机能或心理机能失调,即在生理或心理上产生疲劳,从而机能失调.驾驶员在行车中一旦出现疲劳征兆,离闯祸也就不远了.据统计,因疲劳驾车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起数的20%左右,占特大交通事故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2.
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与行车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许许多多的车辆事故都是因人的麻痹大意、盲目急躁、身心疲惫、心理失衡等因素引起。因此,优化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对预防车辆事故,保证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影响驾驶员心理素质的因素长时间行车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驾驶员在执行行车任务的过程中,长时间应对不测事态和急速变化的环境,其精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会自然表现出积极的适度紧张情绪,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调。驾驶员在这种状态下行车,不仅会头脑不清醒,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不能准确判断和迅速处置各种异常情况,而且会…  相似文献   

3.
白雪 《驾驶园》2008,(2):54-56
疲劳是指驾驶员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连续工作不断消耗能量产生的机体内生理、心理变化,从而引起工作能力下降的一种现象.疲劳按其产生的性质,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生理疲劳是由于人体连续不断地活动,吏肌肉产生超负荷能力而引起的:心理疲劳是个体心理系统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引起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引起心理疲劳的因素很多,如情绪动机水平等,单调、乏味的工作也特别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4.
驾驶员心理素质容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长时间行车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驾驶员在执行行车任务的过程中,长时间应付不测事态和急速变化的环境,其精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适度紧张情绪。正是在这种适度紧张的心理下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车辆时,影响最大的是驾驶员的身体机能和心脏活动能力,从而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调。  相似文献   

5.
周波 《汽车运用》2007,(10):33-34
要克服疲劳驾驶白天驾驶员一般要经过七至八个小时才出现的疲劳特征,而在夜间只要三、四个小时就会有疲劳征兆。这种  相似文献   

6.
很多汽车驾驶员都有亲身体会,开车时间一长便会出现头脑发胀,眼睛发酸,颈部和腰痛不适等疲劳现象。那么要减轻或消除疲劳,笔者介绍下列方法驾驶员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7.
驾驶员的正确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所谓工作能力是指驾驶员的正确判断能力和操纵能力.当驾驶员疲劳时,工作能力就会大幅度下降.根据统计资料,驾驶员连续驾车12小时后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概率是连续驾车8小时的1.5倍;此外,连续工作7小时以上的驾驶员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数约占交通事故总数的1/3以上.统计资料还表明40~70%的交通事故与驾驶员疲劳有关.  相似文献   

8.
生命无价,每人只有一次,安全是生命的保障,是人生的基石。本文分析了危害驾驶员生命安全的疲劳驾驶几种形式和原因,对于预防疲劳驾驶,从防止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方面着手,指导驾驶员通过简单易行的方式方法来保证安全驾驶、平安出行。  相似文献   

9.
夏季天气炎热,驾驶室内温度高,空气流通性差。在这样的环境下,驾驶员很容易疲劳。精神疲倦,往往会使驾驶员的视线变得模糊,思维变得迟钝。尤其是在午后,行车时驾驶员容易犯困打瞌睡,甚至出现瞬间失去记忆的现象。这时,勉强驾驶车辆就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在夏季炎热的天气里行车,我们应尽量保持驾驶室内的空气畅通,确保温度和湿度适宜,以防出现疲劳驾驶。一旦出现疲劳,就应及时停车休息,不能继续勉强驾驶车辆。  相似文献   

10.
驾驶员出现身体疲劳的主要表现为困乏。其特征是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连续打哈欠、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判断情况不清晰、眼睛干涩、动作不灵敏、手脚不协调,易出现操作失误等,而这些疲劳现象又是驾驶员在行车时发生交通事故的直接诱因。那么,导致驾驶员出现上述疲劳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研究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的疲劳累积规律是保障公共交通安全的需要.针对黑龙江省海伦市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设计疲劳累积随车实验,采集驾驶员状态视频及驾驶员感知判断能力、自我主观疲劳评价等指标,利用视频分析处理软件将驾驶员状态视频转化为PERCLOS-P80值,以此作为疲劳程度的衡量指标.分别从原始疲劳和驾驶疲劳2个方面,对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疲劳累积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原始疲劳与前1d的实际睡眠时间呈负相关、与驾驶时间差呈正相关;驾驶疲劳与原始疲劳及连续驾驶时间呈正相关、与累计休息时间呈负相关的结论.建立了疲劳累积与驾驶员工作、休息时间的关系模型,运用回归技术对模型进行标定,其拟合优度达到0.929.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不同原始疲劳值的驾驶员提出了连续驾驶时间的风险临界值(F=0.3时),给出了营运长途客车驾驶员工作休息建议,为其安全驾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阿季 《驾驶人心理》2006,(12):14-14
中科院心理所工程心理学实验室的孙向红教授研究指出,人的外部行为反应是内部心理过程的体现,驾驶行为尤其如此。疲劳对驾驶员的心理状态会产生很大影响。驾驶人疲劳驾驶后,心理状态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比如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视野逐渐变窄,漏看错看信息的情况增多,反应迟钝、判断迟缓、动作僵硬、节律失调、思维能力下降、头脑糊涂、忘记操作规范、精神不振、郁闷嗜睡、自我控制能力减退、容易激动、心情急躁或开快车等等。  相似文献   

13.
驾驶员疲劳事故隐患消除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鹏 《汽车电器》1998,(4):16-17
从生命科学范畴论述了驾驶员疲劳事故隐患的起因,提出消除疲劳事故隐患必须消除驾驶员开车时的异常疲劳和大脑麻痹。根据该思想研究成功佩带于驾驶员小腿部与手腕部的驾驶员疲劳事故预防器,能在十几min至一二h消除驾驶员已有的异常疲劳,清醒大脑。在开车时佩带,可预防驾驶员身体异常疲劳和大脑麻痹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注意行人和车辆。黄昏时光线暗,汽车前照灯的远光灯,其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相差不大,难以引起行人、车辆的注意,同时驾驶员也不易看清周围的车辆、行人,难以判明其动向和距离。 注意不能太疲劳。驾驶员由于长时间、长距离的行车,极易造成生理上的疲劳,有时会出现全身无  相似文献   

15.
<正>疲劳是指由于持续地进行体力或脑力劳动而造成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失调而导致驾驶机能失调的总称。驾驶疲劳是安全行车的大敌,这是因为,在疲劳状态下操纵车辆,人  相似文献   

16.
汪立亮 《汽车维修》2003,(10):18-19
一汽奥迪轿车的座椅为电动可调式座椅,其主要功能是为驾驶员提供便于操作、舒适安全的驾驶位置;为乘员提供不易疲劳、舒适安全的乘坐位置.在使用过程中,电动可调式座椅有时会出现不能调整及移动的故障,本文就该车型电动座椅常见故障的检修作以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影响驾驶疲劳的因素很多.作为驾驶疲劳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的道路交通环境,是以动态形式展示在驾驶员视野中并产生作用的,有必要针对道路交通环境的动态特性进行专门研究.首先理论分析动态道路交通环境相互制约和影响的持续变化性和自主可控性.据此设计了基于3个场景的2组现场实车试验.然后以驾驶员的心率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动态道路交通环境对驾驶疲劳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驾驶员的心率随道路交通环境场景的变化程度和行车速度大小的变化规律,发现道路交通环境变化性的大小会对驾驶疲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合理设计道路交通环境的变化性能够减缓驾驶疲劳,提高道路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驾驶员不经意间的驾驶疲劳,有时会突然袭来,为达到暂时缓解疲劳的效果,这里介绍几个小方法,驾驶员朋友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9.
秋宇 《驾驶园》2008,(8):69-69
高温下阻碍驾驶员安全行车的因素:1、驾驶员容易疲劳酷热的天气,大量的体力投入以及强烈的日光照射等等原因使驾驶员工作条件变差。加之长时间工作,生理和心理状况产生一系列变化,情绪急躁,容  相似文献   

20.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驾驶员违章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50%以上,而疲劳驾驶所引发的车辆事故占行车事故的5%-10%。近几年,部队驾驶员因疲劳驾驶所发生的车辆事故也在呈上升趋势。驾驶员疲劳会造成判断失误和驾驶错误明显增多,对潜在事故的可能性及应付办法考虑不够细致。主要表现为:感觉机能的敏,违章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50%以上而疲劳驾驶所引,发的车辆事故占行车事故的5%~10%近几年部队驾驶员因疲劳。,驾驶所发生的车辆事故也在呈上升趋势。驾驶员疲劳会造成判断失误和驾驶错误明显增多对潜在事,故的可能性及应付办法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