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蕾  尹亚坡 《隧道建设》2009,29(1):112-119
针对新建地铁车站下穿既有运营车站的工程特点,以控制沉降为核心,分别从管棚超前支护、开挖与初期支护、结构二次衬砌3个环节阐述宣武门车站下穿运营车站的沉降控制综合施工技术。大管棚施工采用国内先进的夯管工艺,配以袖阀式及分段后退式注浆技术措施;开挖前采用帷幕注浆,开挖、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期间采用全过程跟踪补偿注浆;开挖与初期支护期间采取加强措施改善平顶直墙结构的不利受力状态;二次衬砌创造性地采取分幅施作方案,以部分二衬结构代替支撑。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最终使既有运营车站的结构最大沉降仅为6.78mm,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交下穿管道施工对上跨铁路道床扰动较大,采用常规管道施工技术难以保证既有铁路的运营安全。为研究下穿管道对既有铁路道床变形的影响,探索合理的下穿管道施工方案,文中以潍坊高新区浞钢中水管道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正交下穿既有铁路线的管道三维数值模型,对注浆加固、管棚支护及强化管片3种加固方案进行研究,重点对道床变形、管片内力和管道变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管道施工将导致铁路道床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道床沉降以管道轴线为中心线对称分布,管道与道床轴线交点位置沉降最大;既有铁路荷载对下穿管线管片应力和变形的影响显著,道床下方的管片应力和变形最大;地层注浆加固、管棚支护及强化管片都能减小管道施工对道床的扰动,其中地层注浆加固方案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PBA法施工暗挖地铁车站地表变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暗挖法施工的地铁车站大多处在繁华的中心城区,周边环境对变形非常敏感,为了减小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需对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进行研究,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控制变形措施。结合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及7号线PBA法施工暗挖车站,针对北京地区各典型地层条件及PBA工法特点,通过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 1)PBA法施工暗挖地铁车站所引起的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导洞施工及扣拱施工阶段,所发生的沉降约占总沉降量的90%; 2)不同的地层采用PBA法施工所引起的地表沉降相差较大,根据施工所引起地表沉降由大到小依次为粉细砂及中粗砂层,粉土、粉质黏土层,圆砾-卵石层。  相似文献   

4.
熊江陵 《隧道建设》2005,25(Z1):49-51
为了控制既有线沉降的发展,在车站完成中洞衬砌和侧洞管幕施工后,采取了专项地层注浆加固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姜华龙 《隧道建设》2013,33(6):499-509
为解决盾构工法近距离下穿运营既有地铁车站中盾构总沉降控制问题,通过采取盾构施工前对障碍物进行探测、区间与车站之间土体的加固、盾构推进和注浆参数的合理确定及盾构机注浆系统的改进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盾构在整个下穿过程中的顺利推进,并使整个施工过程的总沉降量控制在-1.7 mm以内,达到了施工前评估报告要求的-3~+2 mm的控制标准,为盾构下穿既有站施工的沉降控制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肖海波  李志业  高波 《公路》2012,(9):238-243
正在修建的北京某地铁车站,为实现新老车站之间的换乘,需对既有车站出入口结构进行改造.在对西北出入口改造工程中,根据设计要求,需要在既有出人口附近修建一新的换乘厅以及一风道结构.新修建换乘厅使用明挖法修建,风道结构下穿既有车站结构,两者最近相距只有27.9 cm,十分接近.以上所述施工都会引起既有车站结构的剧烈变形,因此在开挖过程中对沉降控制十分严格.针对该工程,对开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开挖过程对既有车站结构变形的影响.随后分析了风道开挖方向以及风道结构顶部有无注浆对既有车站结构变形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于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春奎 《隧道建设》2014,34(3):264-268
长春市解放大路站为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换乘车站,采用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法施工。为合理缩短工期,方便快速施工,将导洞开挖顺序调整为先上后下,先边后中的施工顺序。为了控制地铁暗挖车站施工风险,减少和避免地层沉陷等安全事故发生,对长春地铁1号线解放大路站车站主体施工阶段地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在东北地层条件下,采用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法施工过程中的车站地表沉降变形规律,同时从地层条件、工艺特点和工序安排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上下层导洞层间土注浆加固、合理确定导洞施工顺序和有效划分拆除支撑段落等控制地表沉降变形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杨建烽  郑余朝  陈强  严石友 《隧道建设》2019,39(Z2):385-392
为探究既有区间在新建隧道盾构下穿过程中施工沉降控制方法与既有结构沉降变化之间的关系,依托深圳地铁10 号线岗厦北站—莲花村站区间(以下简称岗莲区间)左线隧道盾构下穿既有2 号线工程开展既有结构变形监测,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建立模拟隧道施工的计算模型,分析得到既有结构在下穿过程中变形与下穿施工控制方法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1)同步注浆等施工控制方式对既有结构初期变形影响较大,二次注浆对变形稳定时间及大小影响较大; 2)下穿过程需重视盾构土舱压力的维持,并采取保压措施,在较高水平上维持土舱压力,保持刀盘前方水土; 3)管片脱出盾尾后及时二次注浆,充分充填壁后空隙,在既有结构沉降较大时应及时二次注浆进行补救。  相似文献   

9.
石达强  程海军 《隧道建设》2006,26(6):48-51,65
北京回龙观东站~立水桥站污水工程下穿城铁、国铁,所处位置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较为丰富,施工沉降要求高,难度大。采用夯管法施工后,有效的提高了施工质量和进度,保证了城铁、国铁的正常运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夯管法比暗挖法和顶管法更为简单快捷,更能保证施工安全。介绍了夯管法施工的特点和施工方法要点及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如夯管方向偏差、地表沉降、夯进停滞不前等)及其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铁生 《隧道建设》2020,40(4):531-537
当暗挖地铁车站受限于环境条件采用平顶直墙的结构型式时,为保证车站结构安全实施,可采用管幕洞桩法进行施工,即利用车站上层先行导洞沿车站顶板结构上方打设横向大直径密排管幕,形成一个能够抵御结构上部土体荷载的强支护结构,继而在管幕保护下进行洞桩法后续施工。以北京地铁19 号线工程右安门外站为工程背景,阐述管幕洞桩法地铁车站的施工工序及工艺特点,对复杂环境条件下管幕打设、导洞开挖、打桩、扣拱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分析,明确其设计施工中的技术要点,并对车站施工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管幕打设和导洞开挖是管幕洞桩法引起地层沉降的关键工序; 2)管幕洞桩法施工对周边环境和地表沉降影响较小,适合修建超浅埋、大断面、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暗挖地铁车站。  相似文献   

11.
暗挖车站上穿既有区间地层加固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先堂 《隧道建设》2006,26(4):46-48
介绍北京地铁五号线东单站暗挖段下穿长安街,地面承受荷载大,且地下管线密集,与既有一号线结构间土层厚度仅为0.6m情况下,通过采取对既有线周边土体进行注浆加固、洞内施作预应力锚杆、施作大管棚注浆等施工措施,成功从地铁一号线东单至王府井既有区间上部穿过。  相似文献   

12.
李刚 《隧道建设》2013,33(11):908-913
2条平行暗挖输水隧道从北京地铁五棵松站下方穿过,2条隧道中心间距为94 m,隧道毛洞顶部距离车站底板仅3717 m,属于近接施工问题。为了确保输水隧道施工时,地铁车站结构及轨道的安全,采用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的方法对输水隧道开挖全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地表位移和车站顶、底板位移随开挖过程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分析,得出需要对输水隧道扩大段、注浆通道和下穿隧道周围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才能确保地表和轨道位移不超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并提出为了降低施工过程中,地铁车站两侧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扭矩,需要在车站两侧采用对称施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伟 《隧道建设》2015,35(7):733-738
以青岛地铁3号线太延区间下穿伊美尔整形医院段为例,解决地铁隧道下穿限制使用等级建筑物沉降控制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和控制方法复杂等技术难题,根据不同里程段围岩变化情况,采用超前管棚、超前小导管、袖阀管跟踪注浆和局部帷幕注浆等多种技术控制措施配合,得出以下结论: 1)针对不同里程段围岩状况与对应的建筑物状况,采用针对性控制措施,控制效果良好,节省成本; 2)通过监测数据变化情况,合理选用施工方法,灵活采用施工工艺,能够快速达到控制沉降的目的; 3)在施工周边环境受到限制、地面措施无法开展的情况下,在地铁隧道内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建筑物沉降。  相似文献   

14.
深圳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某段燃气管线保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中的各种地下管线,尤其是燃气管线,极大地影响着地铁隧道的施工安全和施工工期。以深圳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上民区间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为例,介绍暗挖施工所采取的管线保护措施,重点阐述超前大管棚、袖阀管注浆和降土法3种技术方法的应用细节。通过这些技术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管线的沉降,保证了管线的安全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崇文门车站过既有线管棚施工及变形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地铁五号线崇文门车站从既有环线地铁之下穿过,车站拱顶上缘距既有线底板下缘只有1.98m,以大管棚作为超前支护。本文介绍了大管棚施工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控制地层沉降的方法,分析管棚的变形机理,对实测变形值和计算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矩形顶管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武汉地铁2号线王家墩东站Ⅳ号出入口兼过街通道采用的矩形顶管技术试验工程为背景,通过对矩形顶管法地下通道施工过程的现场监测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矩形顶管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地层位移的变化规律,得到武汉长江Ι级阶地区地下通道采用偏心多轴多刀盘土压平衡式矩形顶管技术施工的一般规律。实测数据分析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1)地表的最终沉降值与该处对应断面的开挖时序成正比; 2)顶管机掌子面前方土体产生地表隆起,掌子面后方土体产生地表沉降; 3)地层沉降位移随距离顶管顶进轴线的增大而减小,影响范围约为3倍洞径。  相似文献   

17.
粉细砂地层大跨浅埋隧道注浆管棚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力 《隧道建设》2008,28(6):656-659
结合北京地铁四号线西单-灵境胡同渡线隧道工程,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研究分析在粉细砂地层中修建大跨隧道时注浆管棚的预支护作用机理、围岩塑性区范围、地表沉降最大值及不同支护条件下的沉降比较,经过实践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软土地层浅覆土下钢管幕顶进沉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荣军  陈立生 《隧道建设》2018,38(7):1236-1242
为研究软土地层超浅覆土下钢管幕顶进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规律与机制,以上海中环线田林路节点改善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试验方法,对整个管幕顶进周期内地表初期沉降、累积沉降与工后沉降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工况条件下地表沉降发展规律。结果表明: 试验结束后地表最大沉降为9.8 mm,管幕群施工对地表沉降具有累积作用; 单根钢管顶进时后半段隆起,隆起值在精度允许范围内; 管幕上方1倍管幕埋深范围内地层沉降变化明显,顺接管施工的工后沉降较大,采取洞口止水措施能有效减缓地层损失。  相似文献   

19.
软弱围岩隧道管棚水平旋喷组合预加固变形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软弱围岩地层管棚水平旋喷桩组合结构的预加固效果,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了单独使用管棚、单独使用旋喷桩、管棚与旋喷桩组合预加固及无加固4种工况下隧道结构体系的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水平旋喷桩和管棚2种工法中,水平旋喷桩预加固工法控制拱顶下沉、拱脚收敛值和掌子面稳定性能力显著;2)管棚预加固工法控制地表沉降的能力较强;3)管棚和旋喷桩组合结构控制拱顶沉降和拱脚收敛,掌子面水平位移性能突出,管棚水平旋喷桩组合结构使地表沉降减小91.3%,拱顶沉降减小76.2%,拱脚收敛减小76.3%,其地表最大沉降值为2.7 mm,拱顶最大沉降值为25 mm,拱脚最大收敛值为4mm,最小收敛值为-9.4 mm,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在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条件下,在洞内施作大角度长管棚,在管棚保护下施作超前注浆和隧道环向导管注浆,通过注浆,形成管棚以上约4m厚的承载拱作为护拱,再配合其它工程措施,安全通过塌方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