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弓网检测     
编者的话在外行看来,受电弓与接触网是个谜:就在弓网于方寸之间的亲密接触,竟使千吨之重的列车获得了不竭动力,驰骋在广袤的大地。在内行看来,受电弓与接触网是个题:在列车高速运行的过程中,弓网之间的接触力、受流电压以及动态运行质量等技术指标均在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高的技术殿堂在哪里?无疑,在掌握着最新、最先进技术的人们手中!在强手如林的欧、美市场,一家中国土生土长的企业——时代新材却成功地撑起了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3.
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阶段来分析河南省高等教育性别差异的现状。在起点阶段,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依然偏低;在过程阶段,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体系以男性为中心构建,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性别偏见,女性获得的高等教育资源少于男性;在结果阶段,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女性就业质量偏低且在就业过程中遭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4.
2007年初春时节,十四局集团举行的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十四局集团内部引起强烈反响。一股感动和振奋的浪潮,在北京、在兖州、在泰安、在济南、在日照等十四局集团各单位四处奔涌。一个学先进、比先进、干事创业的热潮,正在十四局集团上下广大职工中形成。  相似文献   

5.
现用的金属浸渍型石墨滑板由于难以用螺纹固定在船体上,故滑板的下部套装在钢质滑板套内(见图1),并根据滑板在船体上的固定方法来安装在受电弓上。但是,这种方法使适用的受电弓船体的形状受到限制。近几年来,为了使石墨滑板能够在各种类型的受电弓上使用,有必要开发新的安装技术。  相似文献   

6.
概述国际铁路联盟和欧盟在降低欧洲内燃机车和动车排放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欧洲整个交通运输业在排放方面的现状及铁路内燃牵引在总的排放中所占的比例 ,指出铁路内燃牵引在排放方面的努力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电气化铁道》2004,(5):26-26
近日,耐克森(上海)线缆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标志着世界先进的特种电缆将在我国生产。新工厂将成为耐克森集团在中国成立的最大的独资企业,也是耐克森集团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砝码。新工厂预计2005年初开始投产,项目分为二期,其中机车车辆电缆将是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8):I0003-I0003
2010年6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范洛安(PeterVanLoan)和安大略省省长麦金蒂(DaltonMcGuintY)的陪同下,率领高级代表团参观了庞巴迪宇航集团在多伦多的飞机制造厂。代表团参观期间,庞巴迪中国总裁张剑炜博士介绍了庞巴迪在全球,尤其在中国的总体业务运营情况。  相似文献   

9.
结合变电站内智能化一次设备国内外发展现状、计算机网络在变电站内应用效果、IEC61850标准在间隔层设备中普及情况,分析了智能变电站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智能变电站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优势和其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铝合金在轨道交通业应用的优势,结合车辆轻量化讨论了铝合金在机车车辆上的具体应用,分析了铝合金在我国轨道交通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非对称连续梁桥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桥位地形要求,研究不对称连续梁的设计特点和截面尺寸选择的方法,研究不对称连续梁合理的施工方法以保证梁体施工安全。研究方法:采用有限元程序对不对称连续梁进行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受力分析,选定梁体截面尺寸及梁体悬臂灌注施工顺序。研究结果:通过调整不对称连续梁边中跨梁高、截面尺寸,解决了不对称连续梁内力平衡,采用合理施工方法确保了不对称连续梁施工安全,并且满足了梁体线形要求。研究结论:根据桥位处要求及分析结果,大圆里双线特大桥主桥采用52 m 112 m 64 m不对称连续梁,最小边跨与主跨比仅为0.464,梁体曲线采用2种抛物线及不同梁高尺寸解决节段不平衡的问题,再以合理的梁体施工方法来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2.
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受力分析研究及设计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信文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2):51-53,64
研究目的:采用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既施工便捷、节省投资,又可极大改善桥梁的行车舒适性,应用愈来愈广泛,需要对这种连续梁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方法:利用结构计算程序,掌握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结构的受力特点。同时将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与其他类似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经济指标。 研究结果:解决了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结构计算的难点和要点,达到了预期目的。 研究结论:应该将现浇整体化层作为受力单元进行分析;墩顶连续段应满足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要求;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的预制空心板部分应该按照A类或B类预应力构件设计要求设计;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结构在中等跨径连续梁结构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结构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3.
按连续梁架空方式设计了一种跨度达8.6 m,最大挠度仅为9 mm的轨束梁,经检算和实际使用均满足施工要求。为检验轨束梁的设计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对岳阳卫生所框架涵施工中采用的按连续梁式架空轨束梁纵梁的最大挠度进行计算,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最大挠度计算值为7.6 mm,最大挠度实测值为7 mm。理论计算及工程实践表明本连续梁式架空轨束梁的设计计算方法可靠,连续梁架空方式是提高轨束梁架空跨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银虎 《铁道勘察》2020,(3):1-6,16
为了提高跨坐式单轨交通轨道梁安装定位精度,提升轨道梁线形平顺性,提出一种基于轨道梁基础控制网的轨道梁定位测量及线形检测的新方法。介绍了该方法下的轨道梁基础控制网点位设置、测量方法和精度指标分析,以及轨道梁线形检测断面设置、检测点测量、检测数据处理及线形分析的方法。给出了轨道梁定位测量时全站仪的定向方法及精度指标;研发了精密测量基座。实际案例表明,轨道梁基础控制网相对点位精度为±1.5 mm,轨道梁平面定位精度为±3 mm,高程定位精度为±2 mm,验证了该作业方法的可行性,定位安装后的轨道梁符合相关规范的验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铁路设计中,制存梁场属于临时工程,其设计合理与否对于施工组织设计和投资控制至关重要。此文以巴新线地方铁路为例,介绍如何采用公式方法确定制、存梁台座的数量,从而对大型制存梁场进行设计和投资控制。实践证明,采用公式法设计制存梁场非常有效,能为超长铁路制存梁场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内轨道交通高架桥标准梁设计的回顾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标准梁式的选择在高架线设计中极为重要。介绍了箱梁、工形组合梁、槽形梁三种典型梁式的特点和在国内的使用情况,探讨了简支和连续两种体系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依托唐山试验线曲线半径为100m的17.7m+27m+17.7m斜弯连续梁,对中低速磁浮线轨道梁设计进行初步探讨。为了满足车辆限界和轨道安装及承轨台预埋件的要求,连续曲梁截面斜置,构成复杂的空间扭转曲线箱梁。轨道梁桥面与轨道采用承轨台上置式连接方式。为了增加轨道梁的横向稳定性,采取了增大梁宽、加大支座横向间距、设置拉力支座等构造措施。根据连续曲梁的受力特点,建立空间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参考相关规范,讨论了轨道梁刚度和动力特性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悬挂式单轨已取得一定应用,但对轨道梁结构设计参数取值缺乏系统性研究。对悬挂式单轨系统轨道梁的结构进行探索性设计和计算分析,在能满足各评定标准的基础上,研究轨道梁的合理跨度、梁板厚度和加劲肋间距等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轨道梁的稳定性、应力、变形。研究不同跨度、梁板厚度及加劲肋间距对轨道梁强度、变形及用钢量的影响规律,从而为轨道梁的优化设计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9.
跨座式轨道交通中钢轨道梁环保、经济的特点非常适合我国单轨交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发展单轨交通,针对我国跨座式单轨交通体系中钢轨道梁应用、研究不足的现状,以1榀64 m的简支直线钢轨道梁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空间模型,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单线钢轨道梁和复线钢轨道梁进行受力分析,研究钢轨道梁的应力和变形等受力性能。通过将单线钢轨道梁整体与复线钢轨道梁整体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复线钢轨道梁能够更好地满足竖向荷载下的结构受力要求,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建议工程中参考复线钢轨道梁这种结构形式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20.
考虑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影响的梁的固有频率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Hamilton原理出发,建立了考虑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的Timoshenko梁振动微分方程,采用分离变量法求解了不同长细比(跨高比)的简支Timoshenko梁的特征值和特征函数。在此基础上,得到以Euler梁为基础考虑转动惯量的Rayleigh梁,以及在Euler梁基础上只考虑剪切变形的梁的精确解。注意到微分方程关于转动惯量项和剪切变形项的对称性,可以直观地得到简支Timoshenko梁的近似解。通过近似的数学运算和力学分析,证明了这个近似解构成精确解的下限解。针对实际工程中的工字形截面钢梁和矩形截面混凝土梁,给出了数值运算结果供实际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