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道路交通安全常识指挥灯信号的含义绿灯亮时,准许车辆、行人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超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黄灯闪烁时,车辆、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行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边行走。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年来人行道石材铺装应用的逐渐增多,在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引发的行人滑倒、摔伤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然而,目前市政行业无相应标准来明确石材人行道的安全性能指标,导致目前建成的石材人行道的安全性能良莠不齐.如何满足行人安全行走的需要,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李健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1):21-23,27,5
随着我国机动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步行空间呈现出日益被机动车通行空间压缩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人本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出行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该文针对规划、设计与管理3个环节中,影响人行道通行环境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构筑和谐步行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境外自驾游成为境外旅游的热门方式,同时因为国外游客不懂当地交通规则导致事故多发的问题日渐凸显。虽然各国交通法规大同小异,但往往就是一些在国内不受重视的坏习惯到了国外可能要"吃"一张大罚单。本文以自驾游热门国家为例,具体讲讲英美两国自驾游必须要知道的交通规则。美国行人永远拥有最高优先权在行人通过人行道时,无论是否出现可以通行的绿灯,一定要等待行人完全穿越人行道  相似文献   

5.
现有人行道出入口存在陡坡,行人稍有不慎,容易被绊倒;人行道上的各种各样的检查井,由于损毁、偷盗等原因,常会发生井盖缺损等现象,甚至演变为"夺命陷阱",对行人的安全通行构成威胁。井盖和井框磨损后很容易产生噪声,车辆碾压造成的井盖噪声,严重影响路边的居民休息。该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的三面坡形式,并在实践中采用新型的"隐藏式检查井",减少了以往检查井的一些常见病害:窨井盖不容易丢失,也避免了井盖不平引起的道路噪声等,方便行人通行。在人行道表面,铺设了识别砖,提示该处下有检查井。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城市道路设计精细化转变,提升过街安全,近几年交叉口路缘石转角半径相应减小。为解决缘石转角半径减小引发的交叉口人行道空间大幅缩小问题,首先分析了决定交叉口人行道空间的三大因素,即通行空间、绿化空间与红灯等候空间。然后选取北京市典型交叉口,确定等候空间范围。最后考虑不同等级道路的红线切角大小,给出不同缘石转角半径情况下,人行道切角后退距离。得出结论:当缘石转角半径为5 m和8 m,人行道切角后退距离分别为5 m与3 m时,可以同时满足等候空间、通行空间及绿化空间要求。  相似文献   

7.
赵红军 《摩托车》2003,(6):38-38
现在,城乡居民买车购车的逐渐增多,但交通安全并没有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认识。笔者认为,有不少交通事故是由于行人或摩托车驾驶员不熟悉交通规则而引起的,减少交通事故,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下面笔者就行人、非机动车和摩托车乘车人三方面应该遵守的交通规则做一介绍。 一、行人应遵守的交通规则 1.行人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地方要靠路边行走; 2.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  相似文献   

8.
《汽车与安全》2011,(2):69-69
随着汽车保有量飞速增加,马路上的机动车辆越来越多。《道路交通安全法》明文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道时应减速慢行,遇行人正在通过时应停车让行,然而很多时候,行人的通行权被一声声刺耳的汽车笛声,或者飞驰而过的右转弯车辆所日渐剥夺。即使站在斑马线,苦等绿灯通行,都要谨小慎微的通过,这就是被“霸道”的机动车剥夺应有权利的普通行人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不仅涉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带的宽度,而且与地下综合管线布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依据国家相关规范,阐述了如何在满足车辆和行人通行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布置地下综合管线,探讨了道路横断面设计与综合管线布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秀宝 《驾驶园》2011,(11):87-89
近日赴欧洲参加国际公共交通联会(UITP)年会,有幸去奥断陆维葛朗雕塑公园观察该地区交通状况,对其“以人为本”安排道路资源印象深刻。首先是行人通行优先。在公园门口区域设置了两条行人穿越道路的人行通道,在连结通道的人行道两侧,各竖一块人行通道的标识,以警示过往车辆关注行人。此处虽没设置红绿灯,但过境车辆遇行人过道路,都自觉停车等候,让行人先通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将隧道人行道或检修道合理加宽,改造为人非混行道,并提出适用于一定非机动车及人行道交通量的宽度取值范围。人非混行作为一种交通方式,目前往往缺乏理论支撑,难以确定合理的设置宽度及适应交通量,本文将行人按照非机动车交通流中的侧向干扰考虑,从而确定非机动车的通行能力。为隧道人非混行道宽度取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国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不只存在于驾驶员,行人的交通意识薄弱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纵观我国的交通状况,很多行人过马路不看交通指示灯,在斑马线上随意行走。这使得机动车在绿灯行驶时很难控制车速,甚至一不留神就会发生交通意外。在日常交通生活中,一些行人过马路讲究的是"人数",人多通行似乎就成为了过道的"保护"。尤其是早晚高峰,很多人为了赶地铁、公交,常凑齐一拔人闯红灯,交通协管员对此很无奈。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现代化,不仅要求有更多的道路、桥梁,而且要求有更完善的交通设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与日益繁忙的车辆和行人交通相适应。六十年代以来,渠化交通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并迅速得到发展。人、车分行,空间交叉,互不干扰,不仅大大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且有效地保证了交通安全。专用人行桥、地下人行道等将逐渐成为城市渠化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制定人行  相似文献   

14.
从行人步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感出发,研究城市道路两侧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方法。选择9条具有代表性的人行道进行道路几何特征及交通流特征调查,并采用路边询问法进行行人问卷调查。基于调查数据,运用偏相关分析得到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主要影响因素为:机非分隔带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绿化带(设施带)宽度、人行道宽度、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流率及人行道上的障碍物分布状况。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行人流率范围内行人服务水平与行人流率的关系,最终建立的基于道路环境的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模型与HCM方法相结合可有效预测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人行道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以往的道路规划设计以机动车出行为主,对行人出行的需求考虑较少。为了改善现有人行道设计的不足和缺陷,应从设计细节入手,融入人性化设计理念来进行人行道的空间整体设计及平面过街设计,并采取稳静化措施来提升行人的步行体验, 增加城市街道活力。  相似文献   

16.
概况中兴路-百丈路交叉口位于宁波市中心城区,交叉口面积大、流量饱和、常规的非机动车跟随机动车左转的通行模式造成了行人过街困难、非机动车过街冲突严重、交叉口三角区内存在事故隐患,且机动车通行效率受限,整体通行秩序较为混乱。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联合宁波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对交叉口采取左转非机动车二次过街的慢行交通一体化通行模式,通过缩小路缘石半径、扩大人行道边缘圆曲线半径、设置各类引导标志、施划彩色路面等方式构建慢行交通等候区,通过设置非机动车过街通道及信号灯、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等构建慢行交通过街区,通过设置路口导向线、中心圈等方式完善机动车通行区。  相似文献   

17.
正波兰东南部的热舒夫市市中心是商业中心,写字楼密集,由于连接主要的铁道及公共汽车站,交叉路口易交通拥堵,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考虑将车和行人的移动空间分开。为维持既有的道路功能,采用圆形人行天桥跨越路口(见图1)。人行天桥满足各方向行人穿越路口的需求,从既有的地面人行道通过步梯、斜坡道、直升式电梯等不同形式的便道连接通行。  相似文献   

18.
中小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多显"车本主义",以保障机动车快速通行为核心,而对行人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重视不够,产生如人行横道宽度不合理、过街安全设施不足、人行道与自行车道被违规占用、行人与自行车随意横穿马路等问题,行人与自行车骑行人员的出行环境日益恶劣,致使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服务水平不高,制约了城市道路通行效率。中小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占有较高的比例,文中着眼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中小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特点,分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参与者营造安全、畅通、有序的出行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机动车礼让行人背景下的人车通行效率,研究了基于叠加相位设计的信号交叉口配时优化方法.以西安市1个典型交叉口为例,分析机动车与过街行人冲突情况;在Webster配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叠加相位设计与人车冲突时空分离策略相结合的信号配时优化方法,并给出行人信号早启时间、人车绿时分离设置阈值的计算方法;运用VISSIM仿...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善自动驾驶领域对行人保护的局限性,研究了人车混行路口行人的行走模式与人车之间的交互行为,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会力的自动驾驶汽车行人轨迹预测模型,对人车混行路口的行人行走轨迹进行预测。模型整合了判断行人面对来车行走或是停下的行人走、停决策与改进的社会力模型,并考虑了不同年龄、性别行人的个体差异性。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得到行人的个体特征与真实行走轨迹,用逻辑回归的方法,以真实行走轨迹训练行人走、停决策,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标定了改进的社会力模型中的系数。通过相同场景与初始条件下,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轨迹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行人走、停决策能够以总体90%的正确率判断行人面对来车行走与否,改进的社会力模型可以计算出行人在周围环境、其他行人和车辆影响下可能的行走轨迹,与真实轨迹之间的平均位移误差AE15 cm,最终位移误差FE25 cm。轨迹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能够在人车混行路口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决策与路径规划提供依据,从而达到行人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