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焦军 《汽车电器》2009,(12):46-48
现代的微型客车(俗称面包车)和轿车散热器的散热,普遍采用电动机驱动式风扇抽风散热。车辆刚起动时,由于温度较低,散热器风扇不转,发动机快速升温,当温度达到一定的时候散热器风扇自动转动。散热器风扇开始工作的温度由车型而定。散热器风扇的电动机为直流电动机,有单速和双速两种。微型客车多使用单速电动机,轿车多使用双速电动机。  相似文献   

2.
动力舱不同出口特征下车辆散热模块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车辆散热出口特征对散热器模块传热性能的影响,保证动力舱散热效果,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种出口方案,结合相关资料使用三维软件建立动力舱模型,使用CFD数值方法进行了完整工况下的仿真求解。对仿真结果进行整理和对比后的结果表明:出口数目与散热器性能并非线性相关,就本文研究的车型而言,前置出口方案的散热效果最佳,前置与侧出口联合方案效果最差;虽然增加出口数量可以提高散热性能,但出口数量过多时反而会降低散热器的工作性能,使系统过热。  相似文献   

3.
安装参数影响散热器模块性能的风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车辆冷却系统中多散热器模块的匹配问题,在风洞试验台上研究了间距和热介质进出口位置对某散热器模块性能的影响。试验散热器模块的第1排为中冷器和液压油冷却器,第2排为冷却水箱,第3排是变矩器油冷器。试验结果表明,增大间距可以提高散热器模块总的散热量,但对模块中单个散热器的影响差异很大;调换散热进出口位置有利于提高散热器的换热性能;调整以上两结构参数对模块的总压差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汽车散热器是汽车冷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内部的冷却液和通过其表面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来降低冷却液温度,防止发动机过热而损坏,文章主要在整车环境条件下研究散热器在不同转速和不同迎面风速时的散热能力大小,并构建冷却液流量、散热器表面风速场及散热器散热系数的整车散热器散热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后置发动机商用车的多风扇-冷却模块匹配问题,以路试满足散热要求的中冷器、散热器和单个风扇串联布置的冷却模块为基础,利用散热器和风扇的风洞测试数据,对中冷器、散热器和多个风扇组成的不同冷却模块方案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中冷器-散热器串联布置方案中,依靠增加电动风扇数量对散热性能提升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散热需求;中冷器-多风扇,散热器-多风扇的分布式布置方案满足发动机标定转矩点的散热需求;在标定功率工况时,中冷器-风扇模块能满足散热需求;而通过进一步改进散热器和增加电动风扇的数量,散热器-风扇模块也可以满足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6.
国产一些旅行车或改装小汽车,为满足外部美观,常用减少散热口的方法,结果导致散热效能降低。如一台“松辽”旅行车(面包车)发动机行驶中经常发生水箱“开锅”.经查发现该车装用的是BJ212车型用的55kw发动机,其面罩进气口相对BJ212车散热器进气口小,且在散热器前部又装有一个制动助力器,影响了发动机的散热性能,使用一段时间后,易形成发动机过热。为此采用如下方法治理:1.在该车散热器下部装一抽风斗,增加进气量(这种方法适用前置发动机车辆)。安装位置见图1a点,抽风斗形状见图2。2在散热器前部安装一电子扇(进口轿车常…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后置发动机商用车的多风扇-冷却模块匹配问题,以路试满足散热要求的中冷器、散热器和单个风扇串联布置的冷却模块为基础,利用散热器和风扇的风洞测试数据,对中冷器、散热器和多个风扇组成的不同冷却模块方案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中冷器-散热器串联布置方案中,依靠增加电动风扇数量对散热性能提升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散热需求;中冷器-多风扇,散热器-多风扇的分布式布置方案满足发动机标定转矩点的散热需求;在标定功率工况时,中冷器-风扇模块能满足散热需求;而通过进一步改进散热器和增加电动风扇的数量,散热器-风扇模块也可以满足散热需求。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分配有限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散热功率,建立了发动机缓速器的热平衡计算模型,提出了发动机缓速器通过冷却系统散热功率的测试方法,对比了发动机驱动车辆行驶和车辆滑行制动两种状态下的功率平衡。通过场地试验确定了滚动阻力系数和空气阻力系数,从而获得了发动机缓速器的制动力特性。通过在G312国道和G5高速公路上的道路试验,验证了热平衡计算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的散热比例模型可简化运算过程;冷却系统是发动机缓速器散热的主要途径,发动机缓速器通过冷却系统散热的功率比例与变速器传动比、散热器出入水口温差值、车速和整车制动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一)沙尘天气对车辆装备的影响。野营驻训地区的沙尘天气较多。沙尘对车辆装备机件的侵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车辆机件表面灰尘油污过多,给油、液、气、水等带来一定污染,对于蓄电池、散热器、滤清器、供油等设备的运转非常不利.直接影响车辆行驶性能。散热器的散热片粘附较多尘土和杂物会影响散热.蓄电池外部积聚灰尘泥污、极柱和接头过脏、加液盖通气孔堵塞等.充电时产生的氢和氧易积聚爆炸。  相似文献   

10.
斯太尔水泥搅拌车,为了方便地直接从发动机取力,采用了从发动机前端取力的方式。为此,需要将发动机前端的散热器开一个小口,以便取力轴穿过。而散热器开口后,损失了一部分散热面积,使得散热量减少。为了满足汽车发动机的散热需求,需要对开口散热器进行结构上的改进,并从冷却风量方面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性能。 开口散热器是在原来散热器的中下部开一个110×110的小口,这部分的迎风面积虽然仅为整个散热器迎风  相似文献   

11.
为校核车辆在热带地区适应性而进行发动机冷却系散热性能计算分析是新产品适应性开发中必须进行的项目。本文通过对某重型越野汽车冷却系计算,并对风扇及散热器等部件能力进行校核,为同类车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散热器翅片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运用AMESim软件搭建某商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研究散热器翅片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散热器的外翅片间距对其散热能力有较大影响,随着翅片间距,散热器换热能力增大;散热器内翅片间距的变化并不会对散热器的散热性能造成明显影响;散热器内翅片的高度不宜过小。  相似文献   

13.
<正>案例1奔驰E200车发动机温度过高故障现象一辆进口奔驰E200车,底盘号为WDD212048,搭配型号为271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行驶里程约为22万km。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因发动机温度过高,节温器爆开而拖车进厂检修。故障诊断接车时检查发现,车辆的冷却液已经基本漏完,散热器已经被厚厚的灰尘堵塞,因此怀疑是冷却系统散热不良,导致发动机温度过高。于是清洗散热器,更换节  相似文献   

14.
散热器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在设计散热器时,对于经常在额定工况下工作的发动机,应将该工况点作为散热器的设计工况点,而将最大扭矩工况作为校核点,对于经常在最大扭矩工况下工作的发动机,情况正好相反。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散热器的最大散热能力,散热器正面面积、散热面积和散热器芯厚度等结构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车用铝制散热器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易发生渗漏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对铝制散热器的渗漏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散热器中缺少冷却液时,因散热管带两侧流场分布不均,造成两侧散热管带因冷热交变导致的形变量不同,由于受到上、下水室的刚性约束,形变量较大一侧的散热管带易发生疲劳开裂,造成冷却液渗漏。  相似文献   

16.
在转鼓试验台架上进行燃料电池汽车的整车试验,利用阶梯等速法研究散热器的工作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改变散热器布置的情况下,燃料电池在较低环境温度下散热很好,但是当环境温度高于45℃后,原有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已无法满足燃料电池的要求,需要对冷却系统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7.
奥托昆普铜带公司(OutokumpuStrip)宣布,包括北方车辆研究所、东风散热器有限公司和南宁八菱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在内的中国三家散热器研发及生产单位已与该公司共同完成了汽车热交换器优化设计和技术革新项目。汽车热交换器生产材料用新型传热元件———双波浪带,将被上述三家散热器生产企业应用在新型汽车热交换器的生产中。生产体积更小、质量更轻、散热性能更好、生产成本更低的散热器是汽车整车和散热器生产企业的不懈追求。为此,奥托昆普铜带公司的技术部门于20世纪80年代研发成功了新型的传热元件———双波浪带。通过奥托昆普铜带公司…  相似文献   

18.
斯太尔水泥搅拌车,为了从发动机前端取力,需要将发动机前端的散热器开一个小口,以便取力轴从这里穿过。散热器开口后,损失了一部分散热面积,使得散热量减少。为了满足汽车发动机的散热需求,提高其散热性能,需要对开口散热器进行结构上的改进,并从风扇角度来提高其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19.
鉴于由冷凝器、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组成的汽车散热组件的布置直接影响整车的散热性能,本文中以提升进风量为目标,对某车型的冷凝器、散热器和冷却风扇三者间的距离关系进行优化。首先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比较了冷凝器单独前移和冷凝器与散热器一同前移两种方案,发现后一种方案能更好地提升散热组件的进风量。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冷凝器、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的间距进行优化,获得散热组件的最佳布置方案。最后实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原车相比,优化后工况Ⅰ和工况Ⅱ下的散热器进风量分别提高了29.95%和4.54%,改善了整车的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20.
BJ136型汽车散热器的比散热面积 S 比为0.1436m~2/kW,达与通常的比散热面积(0.194~0.272m~2/kW)相比是偏小的。该散热器气流通道阻力过大,护风圈的形状及风扇与护风圈的相互位置不合理,造成冷却系散热能力不足,在汽车道路试验中出现了散热器“开锅”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对 BJ136型汽车冷却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