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内外常用于检测轨道几何参数的"T"形结构轨检小车在线路曲线段走行时,存在因结构原因而产生的假轨距、假水平问题,其原理性误差可达10-1mm量级。相对于轨检小车行业标准规定的轨距、水平测量允差±0.3~±0.5mm而言,该误差不可忽略,故控制与消除该误差的影响已成为新修订的轨检小车计量检定规程的新增项目。基于此,设计一种"工"形结构的轨检小车,该结构直接测量左右轨作用边,故其因结构因素造成的轨距、水平原理性误差仅为10-4mm到10-5mm量级,可显著提高轨距、水平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2.
轨距参数的准确测量是铁路行车安全的有力保障,作为轨道几何参数测量的常用仪器,轨检仪在轨距测量过程中容易受温度影响,当传感器的标定温度与测量时环境温度相差较大时,误差体现更加明显。针对这一测量误差来源,提出温补因子的概念,从实验计算出温补因子大小,再从理论上验证了该温补因子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增加温补因子后的轨距测量不再受标定温度及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差影响,提高了轨检仪的轨距测量准确性,证明了温度补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的测量一般采用电子平尺或钢板尺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规定,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测量位置分别为轨顶面纵向中心线、轨头侧面工作边上距轨顶面16 mm处的纵向线。在实践中,由于钢轨轨头部位廓形由多个弧面衔接而成,因此,行业标准中对于钢轨焊接接头轨距角处纵向平直度测量尚无要求。轨距角是与车轮匹配的关键位置,其平直度直接关系到车轮运行的平顺性,通过对60N新廓形钢轨轨头廓形弧面和工作面平直度测量结果研究,提出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测量的新方法——四位置测量法。对测量效果进行比较,为完善钢轨焊接接头外观质量测量标准及提高钢轨焊接接头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GJ-4型轨检车轨距-轨向检测系统改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GJ—4型轨检车的轨距-轨向测量装置安装于轴箱上的轨距吊梁上。随着我国铁路行车速度不断提高,轨距吊梁相对于安装基准的位移加大,梁本身震动增大,造成轨距、轨向测量准确性显著下降,甚至有时无法检测,严重影响线路检查工作。为此对轨检车轨距-轨向系统进行改造。以激光摄像式轨距-轨向系统替换现有的光电伺服式轨距-轨向系统。采用加大延时的方法解决轨距轨向信号与其他检测信号的同步问题。数据处理系统的升级改造采用面向字节的同步协议优化传输数据,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实时显示和几何波形打印,以及实时超限编辑和汇总资料打印。该项技术已在全路GJ—4型轨检车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图像传感器输出的轨距左右偏移信号和左右高低偏移信号、加速度计输出信号和车体惯性平台输出的轨道倾角信号进行合成处理,得到准确的轨距和轨向测量结果。从理论上推导轨向的合成算法,对安装于轨距测量梁中心的轨向加速度计的响应进行重力和旋转运动修正后,与三角窗函数卷积运算,得到轨距测量梁中心横向位移的二阶差分,然后再通过二次积分和滤波得到左右轨向值。通过设计模拟低通滤波和相应的数字滤波器,实现了加速度滤波器的幅频响应与检测车速度无关,保证了系统的检测精度。对轨向加速度计测得的位移和摄像式轨距系统测得的位移进行比较,验证了系统测量原理和合成算法的正确性。经静态验证和现场试验,结果证明构架式轨距—轨向检测系统具有检测精度高、性能稳定和故障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在测量小半径曲线超高时,由于上股轨头磨耗及轨底坡的影响,实际测量处偏离应被测量处,从而造成误差。详细分析小半径曲线超高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T型铁路轨道检查仪为T形小车结构,在测量曲线轨距时,由于测量原理存在缺陷,测得的轨距中会引入固有误差(D值误差),导致“假轨距”问题。在分析轨距测量原理和D值误差,以及D值误差对轨距测量准确度影响的基础上,讨论短纵梁、线形参数补偿、增加轨距辅助测头等处理“假轨距”问题的常见方法,提出惯性轨迹补偿方法,并在试验线路上验证轨距补偿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惯性轨迹补偿方法补偿后,T型铁路轨道检查仪测得的轨距更接近实际轨距,且满足TB/T 3147—2020《铁路轨道检查仪》要求,重复性和一致性优于轨距辅助测头补偿方法。基于2种补偿方法效果的分析,提出优化铁路轨道检查仪标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成铁科技》2005,(4):F0004-F0004
由成都铁路局什邡瑞邦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GJY-T-2轨道检查仪。能通过电了、传感技术移动测量并自动记录标准轨距铁路轨道静态几何参数,自动实时测量并记录轨道的静态几何参数(轨距、轨向、水平及超高、高低、三角坑、轨距变化率)。用IC卡通过电脑USB接口将数据转存存电脑上,智能分析软件通过数学模型推算出10m、20m弦线上的轨向或正矢及10m弦长的高低,利用超高测量结果,判断三角坑的存在及其大小。  相似文献   

9.
结合贵广、沪昆、云桂等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长轨精调测量的实践,介绍全站仪轨检小车长轨精调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惯导轨检小车的测量原理及提高轨道质量指数(TQI)的措施。在轨道精调作业中,先采用绝对测量模式消除长波不平顺性,然后采用相对测量模式提高短波轨向、高低、轨距等控制指标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铁路轨距尺检定工作以人工操作为主,效率低,无法满足现场应用需求。同时,检定结果可靠性受人为因素影响,测量不确定度会增大。为了提高轨距尺检定工作效率和测量结果可靠性,提升检定操作的自动化水平,开展铁路轨距尺自动化检定装置研究。基于轨距尺工作特点和检定要求,提出铁路轨距尺自动化检定装置的功能需求,设计铁路轨距尺自动化检定装置结构。利用轨距尺自动化检定装置测量轨距尺的示值误差,采用蒙特卡洛法,评定轨距尺自动化检定装置的轨距和超高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铁路轨距尺自动化检定装置计量性能满足要求,能够提高铁路轨距尺检定效率。  相似文献   

11.
安博格GRP1000轨检小车进行无碴轨道检测的作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庆丰 《铁道勘察》2008,34(3):17-20
瑞士安博格GRP1000轨检小车是一个集轨道几何形状测量与限界测量于一体的高效测量系统,能很好地满足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检测的要求.介绍了GRP1000用于无碴轨道里程检测,轨道中线坐标及轨面高程检测、轨距检测、超高检测、扭曲检测、轨向检测、高低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为控制小半径曲线动态轨距扩大,一般采用轨撑和轨距拉杆对轨道进行加强,但大机捣固道床时需拆除轨距拉杆,增加了养护维修工作量。为提升小半径曲线大机养护的便利性,研究小半径曲线拆除轨距拉杆只采用轨撑的可行性。建立轨撑和轨距拉杆加强的小半径曲线横向受力计算模型,分析轨撑、轨距拉杆以及两者组合使用对小半径曲线动态轨距保持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仅采用弹性轨撑即可有效保持小半径曲线动态轨距的稳定,建议在曲线半径R<350 m,每隔1根轨枕安装1对轨撑;350 m≤R<450 m,每隔2根轨枕上安装1对轨撑;450 m≤R<600 m,每隔3根轨枕上安装1对轨撑;R≥600 m和直线根据线路状态可适当安装。  相似文献   

13.
国际标准轨距 铁路轨距是指两根钢轨之间的距离。所谓标准轨距各国的规定亦不尽相同,一般是对这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铁路轨距而言。如印度,有1676毫米、1000毫米、762毫米和610毫米等多种轨距并存,但以1676毫米为标准轨距。对世界来说,称1435毫米轨距,为铁路标准轨距,超过1435毫米为宽轨或称广轨,1067毫米为准窄轨,而1067毫米以下为窄轨。  相似文献   

14.
水平加速度出分原因及限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水平加速度与水平、轨距、轨向三者中单项不平顺、两两不平顺及三者复合不平顺的关系 ,并提出了在直线地段及曲线地段水平、轨距、轨向超限限值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2.4关于铁路设施及车辆的损坏、爬轨痕迹等情况2.4.1铁路设施的损坏及爬轨痕迹等状况(1)从本次事故曲线在33.174km处到33.178km处4 m左右的轨道间,可以看到车轮轮缘在右侧钢轨上(外轨)从轨距内侧向外侧斜向穿过(运行)的痕迹。(2)在33.179km处左侧钢轨(内轨)的内侧轨枕上可以看到车轮运行留下的痕迹。在33.179km处  相似文献   

16.
机车车辆通过小半径曲线时的润滑通常被用作减小轮缘与轨距测量面之间的摩擦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磨损和能量消耗的一种方法。另外,低轨工作面与车轮踏面之间的润滑近来被认为在减小低轨波纹磨耗、尖啸声以及减小轨距测量面磨耗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一种用于低轨顶部和车轮踏面之间的减磨系统(FRIMOS),该系统由一种固态润滑剂(被称为减磨剂)和一种将减磨剂施加到轮/轨接触面上的车载喷射器组成。  相似文献   

17.
钢轨接触疲劳裂纹的产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钢轨轨顶内侧轨距角处由于重复的轮轨荷载作用,会产生接触疲劳裂纹,并逐渐发展,成为钢轨折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线路上行车,轨距递变率超限会引起直线地段钢轨交替侧磨、曲线外轨不均匀磨耗和无缝道岔晃车。列车速度越高,对轨距递变率的影响越大。为防止轨距递变率超限,在维修中应改变重视轨距误差、忽视轨距递变率超限的偏向,在技术上采取提高混凝土枕螺旋道钉的锚固质量,采取加强道床捣固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建议在现行的《维规》中增加列车速度为160km/h和200km/h的区段上,轨距递变率分别为1‰和0.7‰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徕卡MS50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同济大学试验线点云数据,并结合预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对点云数据封装并规则化处理后建立基础操作模型,生成轨面下16 mm处特征截面,在此基础上提取、导出线路轨距。经比较,软件提取轨距与人工实测值基本吻合。本次试验实现了在三维模式下轨距的提取,为获取线路轨距数据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变轨距除了轨距发生改变以外,还可能伴随有钢轨轮廓、轨底坡的变化,变轨距高速动车组对这些变化都要有较好的适应性,不仅稳定性要满足高速运行要求,而且其他动力学性能也要达到优良水平。变轨距转向架由于增设了变轨机构,增加了簧下质量,文章计算分析了变轨距动车组对这些变化的适应性。计算结果表明,变轨距动车组对轨距、钢轨轮廓、轨底坡及簧下质量变化的适应性较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