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在综合参考目前设计的基础上,对半挂车支腿做了进一步改善,采用液压机构为动力执行部件代替传统的齿轮机构,通过手压泵向支腿内的液压缸供油,推动液压缸内活塞杆运动,以实现支腿的升降。该设计有效解决了目前支腿使用费时、费力、支撑稳定性差的问题,可靠性高,便于维护。半挂车支撑装置,俗称支腿,位于半挂车车架前端,供半挂车与牵引车脱离后使用。由于半挂车的特殊结构需要,半挂车与牵引车分离后,只能依靠支腿  相似文献   

2.
设计开发了一种机械自锁式液压支腿,介绍了该支腿的液压原理及结构特点,并通过计算校核了支腿的稳定性,为专用汽车的安全承载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国际前研     
<正>PTS公司推出新型气动控制挂车支腿PTS(Prime Transport Solutions)公司推出一款新型气动控制的挂车支腿产品以取代传统的手摇齿轮升降的挂车支腿,该产品在节约时间的同时,提高驾驶员工作效率,降低伤害风险。此款型号为PTS50的气动挂车支腿由英国生产,气缸由意大利制造。通过主车的气源来驱动工作。和传统支腿相比,该气动支腿省略了摇柄把手和齿轮传动机构,从而节省9~18kg重量。它可以在五秒钟的时间内实现止推的升高或收起。两条PTS50型支腿可以支撑100t重量,并且设计有保险锁销,防止支腿以外收回。对于从事高频率的甩挂运输而言,该支腿可以提高司机的工作效率和车队的运营效率,并且可以减轻司机在频繁升降支腿时的腰背部伤害风险。但是对于目前国内市场而言,恐暂时不大适合。  相似文献   

4.
贾东荣 《桥梁建设》2012,42(2):85-91
大(同)西(安)客运专线铁路晋陕黄河特大桥48 m简支箱梁预制节段采用下承式造桥机施工.造桥机主要由主结构(主框架、导梁)、主支承(前支腿、中支撑、后支腿)、托架台车倒运机构、节段支撑横梁、起重系统、湿接缝外模板、运梁车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等组成,其中主框架是造桥机施工荷载的承重结构.采用ANSYS建立造桥机模型,对满跨加载、导梁最大前悬臂、倒运支腿、过孔工况下造桥机受力、变形及墩旁托架受力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造桥机组成构件受力及挠度变形均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件运输车前牵引装置薄弱问题,设计了组合点位安装的大件运输车前牵引装置,通过应用三维设计Creo及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对大件运输车前牵引装置的应力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该装置的开发应用,提高了产品设计的前瞻性,缩短了后续试验研究及反复改进论证的周期,节省了研发费用.  相似文献   

6.
张作汉  靳兵 《汽车技术》1989,(11):28-29
汽车起重机底盘是采用固定支腿箱来保证车架具有足够承载能力的.为了使其能承受较大的起动力矩,这种底盘还应具有高的强度和抗扭刚度.目前国内外生产的汽车起重机底盘的固定支腿箱,多为“普通箱形”结构(见图1).由图1可见,因结构的限制,这种活动支腿箱的活动端在车架左右两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桥梁拓宽施工过程中,架桥机利用旧桥吊运新增主梁时出现的不等高前支腿问题,以某高速公路互通桥梁拓宽工程为例,通过开展架桥机空间结构全过程施工分析,对架桥机在1.0~3.0m前支腿高差时的应力、变形及结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等高前支腿对架桥机的应力影响最为显著,对变形及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小;前支腿高差较小时,对吊运过程受力有不利影响,但不改变最不利工况及控制应力;前支腿高差较大时,最不利工况及控制应力均发生改变,其最不利杆件应力增加18%。  相似文献   

8.
桂林漓江景区跨越漓江的龙门大桥采用了公路桥梁中极少采用的V型腿预应力连续梁结构,该"三角"结构复杂,施工繁琐、质量要求高。本文重点从V型支腿的设计、模拟验算、施工检测等方面介绍了V型支腿连续梁施工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汤辛华 《专用汽车》2010,(12):48-50
在消化吸收国外产品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研制出一种吊臂既能旋转又能向后移动的清障车,在该车设计上应用了一些新技术,如软轴操纵机构,下沉式H型前支腿和四节伸缩式后支腿。  相似文献   

10.
跨襄阳北编组站大桥为转体斜拉桥,转体时梁面以上塔高73 m,最大转体重量32 000 t,为提高转体过程中桥梁的抗倾覆稳定性,设计了基于齿轮齿轨传动的多点支撑转体系统。转体系统主要由转动系统(中心球铰、常规撑脚、滑道、齿条)及辅助支撑系统(驱动承力支腿、电气控制系统)组成。中心球铰设计最大承载28 000 t, 6个驱动承力支腿总设计承载6 000 t,通过6个驱动承力支腿的齿轮啮合齿轨实现桥梁转体。该转体系统通过降低中心球铰承受的竖向荷载,改善了承台及桩基的受力状态;转体过程中6个驱动承力支腿实时与滑道保持接触状态,提高了转体桥梁的抗倾覆稳定性。对转动结构和辅助支撑系统受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转体系统受力满足要求。工程实践验证了该转体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