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物资仓储管控具有物资种类繁多、仓储点众多、仓储环境复杂、物资调度任务交错进行等特点。为提高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的物资仓储管控效率,减少手工操作工作量,本文分析了仓储活动流程,构建了基于MAS (Multi-agent System,多智能体系统)的海工装备项目物资仓储管控系统框架,并进一步针对库位分配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协商模型和决策算法,最终采用B/S架构开发了基于MAS的海工装备项目物资仓储管控系统原型。实例验证表明,应用多智能体技术可有效辅助海工装备企业进行智能化物资仓储管控。  相似文献   

2.
设计面向海工项目多主体协商生产调度问题的多智能体求解系统架构,明确海工生产调度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商机制和冲突消解策略,为问题的求解提供基础保障。此外,为增强智能体的推理决策能力,提高问题求解效率和求解精度,基于分层强化学习理论提出面向海工生产调度问题求解的学习模型与多智能体系统学习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发面向海工生产调度问题的多智能体求解原型系统,进行实例验证,为在海工企业中进行实际应用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3.
海洋工程装备因其建造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涉及领域广,建造物资种类繁多、数量多等特点,给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尤其是物流管理部门。分析和针对某集团海洋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中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利用PIP(ProjectInformationPortal,项目信息门户)的理念,研究了海洋工程项目物流配送系统中的功能应用环节,使物流管理工作实现无纸化、信息化、可追踪化,提升了海工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对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指出新一代信息化关键技术对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的重要性,对江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制造的发展之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陈刚:1993年5月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上海振华重工(ZPMC),一直从事港机和海工装备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和物资设备采购工作,曾任公司技术部经理、总工程师,现任公司副总裁,海上重工设计研究院院长,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和本行业技术专家。2010年8月,担任公司海工院院长,负责公司  相似文献   

6.
DP3动力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船舶和海工装备上,如何保证动力定位系统不同冗余组别电缆之间能有效分隔以满足相关规范规则要求,是船舶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多型DP3实船项目设计经验,分析动力定位系统电缆路径设计过程控制方法,归纳出可用于各种DP3船舶和海工装备的通用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骏  王亚南 《中国水运》2006,3(2):19-20
多Agent系统(MAS)和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是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在并行工程项目协调与管理的体系结构基础上,本文介绍并引入MAS及CSCW等新技术,建立一种基于MAS的CSCW协同工作模型,并在OA项目的实际应用中对CSCW环境的构造以及各Agent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8.
针对海工项目对探照灯的控制要求,开发一套国产化探照灯多点遥控系统。以一条海工辅助船为例,描述该系统在海工项目上的应用,对今后该类系统的设计选型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科     
正CEIC4001-587-587中电科(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以船舶(海工)电子设备为主的高科技海洋电子装备研制开发和集成运营,是中国电科海洋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撑和海洋电子装备创新与产业化的主要平台。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形势下,中国电科自主研发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船舶(海工)通信导航系统产品、船舶自动化系列产品、海洋无人平台系列产品、智能船舶核心技术及海洋信息化建设系统解决方案等。  相似文献   

10.
传统物资追溯管理系统存在着物资追溯定位准确度低的缺陷,为此提出基于多智能体的船舶建造物资追溯管理系统研究。采用RFID读写设备对物资信息进行识别并存储于计算机中,将上述得到的物资信息依据追溯实体单元概念进行归纳与处理,以处理后的物资信息为依据,采用多智能体技术建立物资追溯管理模型,将信息输入得到相应的关联因子,将关联因子输入到追溯管理算法中,输出物资追溯管理信息,实现了船舶建造物资追溯管理系统的运行。实验结果显示,建立的物资追溯管理系统物资追溯定位准确度比传统系统高出24.1%,说明建立的物资追溯管理系统具备极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提出将舰载防空导弹、主炮、近防炮与干扰装置组建为一个基于MAS技术的近防系统。通过协调系统内部各Agent共同完成任务,使系统成为能在工作过程中自我完善、经验积累和分享的智能舰载近防系统。阐述了MAS近防系统的概念、原理、工作过程及其主要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海工装备制造业行业普遍现状是,大量已投入建造甚至几乎建造完工的海工项目迄今仍"滞留"或闲置在船厂,令船厂无法收回巨额资金的同时,还要承担看管、维护责任,并肩负意外事故引发损失管理风险。本文拟以低迷市场环境下与船东协商海工项目处置模式为切入点,以维护国内船厂利益为视角,从法律实务角度加以阐释分析,以期能为中国船厂处置海工项目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研究项目变更管理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在海工项目部的矩阵式项目组织框架下进行变更管控。重新设定管理职责,规范变更管理流程,利用文件管理信息平台进行项目变更管理文件传递,并在多个自升式钻井平台项目中进行船东合同变更管理实践,实现成本和进度风险的有效控制,充分保护船厂的合同利益。  相似文献   

14.
《船舶工程》2009,31(4)
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和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国际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展"和"2009中国国际造船工业装备和船舶设计建造技术展"于7月23-25日在上海世贸商城展厅举行,来自美、英、德,意,日、挪,法、新等国和中围的1 20多家厂商参展,集中展出海底工程、海洋平台设计建造、水下机器人潜水装备、海工辅助船、海上钻采系统,造船和海工装备用起重、运输和定位装置、切割焊等主体装备和辅助装备、各类专用工具、检测控制装备、清洗和喷涂装备、重防腐涂料等当代海洋工程和造船用先进技术和装备.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舰船辅机协同设计多智能体(Multi-Agent System,简写为MAS)过程中,各Agent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冲突、联系和规律。为了有效地发现和消解Agent设计需求和控制规律,引入智能控制解决方法和数据网格服务技术,它能为舰船辅机产品协同设计MAS系统的构建提供技术保障。提出了基于模糊灰色理论的冲突解决控制模型。建立了模糊理论和灰色关联算法的冲突消解模型,目标是在舰船辅机协同设计MAS系统中,得出所有灰色关联度数值大于预定临界值的分类规则及设计结果,以便控制未来趋势和进行规划。最后用舰船辅机-船用锅炉选型MAS设计控制归类规律作为算例,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水运工程软基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难题,文章基于智能建造的内涵,提出了软基施工智能建造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从信息智能感知到智能分析再到智能馈控的施工智能管控体系,开发了软基施工智能建造管控平台,汇聚了施工智能管控系统的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形成了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高效的软基施工智能施工指挥中心。实际工程应用表明,智能建造技术实现了软基施工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大大提升了工程的施工质量管控水平和效率,在类似工程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通过编制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可降低不可预测风险,提高项目可控性。为实现海工项目的活动调度,优化进度计划,文章基于调度优先规则,针对海工项目活动的并行调度,应用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给出的四级进度计划进行了优化。首先,根据海洋平台的结构特点对海工项目的四级计划进行编制;其次,给出了项目活动调度的优先规则及并行安排机制;再次,设计了以遗传算法为外层循环,模拟退火算法做内层循环的优化算法;最后,将设计的算法对海工实例进行应用,并实现进度计划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简述MAS(多智能体系统)协作环境下的任务分配模型。描述合同网的基本思想和运行机制,针对合同网本身缺陷,提出基于联盟、公告板、优先级的3种合同网改进算法。改进算法解决了合同网在任务发布阶段和协商阶段的信息阻塞以及承诺失败等问题,减少了系统的通信量,满足控制系统实时性要求,提高了协商效率,扩展了合同网模型的使用范围。最后介绍2种常用的MAS软件仿真平台-JADE和Repast仿真平台。  相似文献   

19.
物联网的发展提升了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水平。文章结合阿比让港口扩建项目,分析该项目仓储管理现状与管理难点,并针对性地引入条码技术,分析该技术特点及总结其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实践表明:将条码技术应用到项目中,能够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提高了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正>今天是中国标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历时五年的"海洋工程装备—自升式钻井平台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今天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正式通过验收,这也是我国首个获得验收的综合标准化项目。该项目在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和建造中,首创自升式钻井平台标准体系,开拓了海工标准化的新局面,实现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顶层标准体系建设的新突破,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