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靖神铁路横山隧道为浅埋黄土隧道,在DK165+285~DK165+326下穿明长城遗址。为了保护明长城遗址,参考国内类似工程与文物部门要求,并结合设计,确定了下穿明长城段地表最大沉降不应超过30 mm、位移速率不应大于5 mm/d、局部倾斜应小于1‰的控制标准。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分析了不同(超前)支护措施对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隧道采用洞身管棚、超前注浆小导管并加固掌子面时,下穿长城段地表沉降符合控制标准要求,且控制效果最好。实际施工中有效保证了隧道稳定和长城遗址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富水软土地层地铁开挖地表沉降离心模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选择富水地层地铁隧道开挖的最佳施工方法,考虑流固耦合、时间和施工3种效应的综合作用,对在富水软土地层中开挖地铁隧道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离心模型试验,并对降水、动态降水和非降水3种施工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非降水施工是控制地表沉降最有效的方法.研究成果已成功地应用于深圳地铁工程中.  相似文献   

3.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机制复杂,很难定量预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及发展过程。结合某浅埋铁路隧道施工,应用有限元软件对分部开挖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变形。分析结果表明:该隧道采用拱部φ159mm大管棚、间距25cm、长度30m,掌子面帷幕注浆等超前支护措施,在确保注浆效果和管棚施工质量的条件下,地表沉降可得到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盾构隧道施工对西安钟楼影响的数值模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施工导致古建筑及周围地表沉降的预测和控制是国内隧道工程领域遇到的研究课题之一.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西安地铁2号线钟楼段的盾构施工过程,模拟了无隔离桩、无接触隔离桩及有接触隔离桩3种情况下盾构掘进过程中地面点沉降、钟楼周围地表和钟楼台四角点沉降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盾构施工有限元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盾构通过的各个阶段,计算结果与盾构掘进规律一致;有接触隔离桩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隔离桩的实际工程作用,有效的隔断了桩内外的地表沉降,隔离桩内外地表沉降差达到14.1mm;接触隔离桩减小了盾构施工引起的钟楼四角点的沉隆及差鼻沉降.对钟楼缸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Peck公式的盾构隧道地表沉降的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盾构隧道地表沉降的构成及其机理,指出影响地表沉降的诸多因素都是不确定的.具有随机性.因此,基于著名的Peck公式,推导了地表最大沉降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并利用中心点法计算了地表沉降的可靠指标和失效概率,最后以实例说明.所提出方法为盾构施工地表沉降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经.  相似文献   

6.
地铁特殊地段使用超大异型断面隧道,因其结构较单管和双管隧道复杂,隧道断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开展大断面隧道盾构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监测方面的研究,以便为宁波市地铁后续盾构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积累经验。本文针对大断面隧道盾构法施工的地表沉降问题进行了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断面盾构掘进在施工期间对地表沉降影响较大,在地质较差地段,影响更为明显;大断面盾构施工期间进行二次注浆可明显抑制地表沉降,但在地层比较薄弱或被其他施工扰动过的地段应严格控制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大断面盾构施工后期沉降稳定时间远比单圆盾构后期稳定时间长,后期沉降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浅埋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在地表荷载作用下的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支护应力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特征,依托重庆渝中连接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二维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地表荷载位于小隧道正上方、大隧道正上方及均布于大小隧道上方3种荷载作用下,先行洞为小隧道或大隧道两个施工过程。结果表明:当小隧道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和大隧道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施工时,地表总荷载越大,地表沉降越大,地表荷载影响最终地表沉降曲线的形态及沉降值大小;大小隧道的施工先后顺序对拱顶下沉随工序变化的规律没有影响;后行洞临近先行洞的开挖对先行洞的支护应力影响非常大。分析结果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
盾构法作为地铁隧道施工的一种主要施工方法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施工引起的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是盾构隧道设计和施工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广州地铁三号线某盾构区间的两条水平平行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两条盾构隧道开挖面距离、注浆压力的大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地铁区间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的控制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时空效应和沉降机理分析,综合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北京地铁5号线和10号线24个区间隧道的1497个地表沉降测点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地铁区间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值的分布规律和地表沉降槽宽度参数反弯点距离、地层损失率的一般特征,给出了地表沉降槽曲线反弯点距离与等效轴向埋深的关系,提出了较为合理可行的地标沉降控制标准,并提出预警、报警、极限3级控制的管理方法.研究成果为认识地铁区间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及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制定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土压平衡盾构隧道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盾构法作为地铁隧道施工的一种主要施工方法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施工引起的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是盾构隧道设计和施工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以广州地铁3号线某盾构区间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对盾构施工过程中影响地面沉降的因素——土舱压力、盾尾注浆压力和地层损失率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可得出结论:影响盾构隧道地表沉降最大的因素为地层损失和注浆压力,增大土舱压力对降低隧道地表沉降的作用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1.
为确切反映隧道施工塌陷地表稳定情况及塌陷治理效果,需对隧道上部地表及邻近建(构)筑物进行监测与分析。结合某隧道的水文、地质情况,地表塌陷事故发生后采取治理措施及监控量测成果,分析该施工隧道发生塌陷主要因为地形条件、复杂的水文与地质条件、降雨影响、施工工艺。最后,结合监测结果综合采取塌陷治理措施,实现良好地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FLAC3D,建立了复杂断面隧道和建筑物的三维数值模型,以沉降量和结构应力最小为优化目标, 对5种工法方案进行了优化,以确定最优工法.用最优工法开挖隧道,预测开挖引起的塑性破坏区,并提出有针 对性的预加固措施.在对塑性破坏区进行预加固的条件下,预测各开挖段地表和建筑物基础的沉降特征及最大 沉降量,对比分析地表沉降曲面与建筑物基础沉降曲面的差异,评价整个开挖过程中建筑物和隧道关键结构的 安全性.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规律一致,为复杂断面地铁隧道开挖的环境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长逢沟隧道为一座左、右线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长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围岩软弱破碎,总体较差,Ⅲ级围岩仅占32.86%,Ⅳ、Ⅴ级围岩占67.14%,且穿越3个大断裂带,埋深较浅.根据新奥法施工原理及隧道施工实际情况,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地、系统地采用监控量测技术指导施工,以现场监控的围岩观察、拱顶下沉、水平收敛、地表下沉等数据...  相似文献   

14.
张照亮 《交通标准化》2011,(24):139-141
白露一号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并引起地表塌陷。根据现场情况制定了合理的处理方案,采取注浆加固、长管棚注浆超前支护等措施,成功治理了隧道坍塌并顺利通过坍塌段。  相似文献   

15.
以南广铁路大邮村隧道V级围岩浅埋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隧道施工效应数值分析、技术经济分析,比较了CRD工法和三台阶法两种施工方法。从施工效应角度出发,对地表沉降要求不十分严格的山岭隧道,两种施工方法均能满足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室稳定和结构安全。CRD工法在控制地表沉降及洞室变形方面更优,但从施工成本、施工工效、施工管理等方面台阶法更优。在本工程采用三台阶法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隧道施工安全和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6.
摇前隧道右线出口段洞身沉陷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良地质、浅埋地段隧道施工难度和风险极大,地表和洞身沉陷是施工中常见的一种事故。文章结合摇前隧道右线出口不良地质地段地表和洞身沉陷事故,对工程监控量测、应急处理、原因分析和整治处理方案及整治效果进行介绍,以期为类似事故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某隧道为例,采用砂浆锚杆配合小导管注浆加固边仰坡、偏压处反压回填、地表注浆配合管棚成型、台阶法预留核心土开挖、洞内拱部超前小导管注浆、径向小导管注浆及临时仰拱支护等多项综合进洞施工技术,且在施工中加强监测,保证施工安全、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劳动效率并确保该隧道运营阶段的安全。及早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控制围岩变形,保护和发挥围岩自承载能力,确保洞口坡体稳定。  相似文献   

18.
合理控制临空面可以获得较好的爆破效果,软弱、破碎地质围岩的洞室內缩及坍塌变形一般朝临空面方向发生,且变形幅度与坍塌风险均随临空面的增大而增大.以兰渝铁路LYS-2标隧道实际施工控制为例,分析了临空面在隧道施工中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从控制临空面角度阐述了防止隧道变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杨维  张剑  侯小红 《交通标准化》2010,(20):125-128
在进行隧道施工时,应根据围岩实际情况确定支护参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防止沉降、收敛等变形的产生。隧道变形一旦产生,需要进行换拱施工时,应先进行支撑加固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安全及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