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以常熟市步行交通调查分析为例,归纳总结苏南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运行特征和基本问题,探索步行系统的规划体系、设计要点及改善方案.提出苏南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步行系统规划体系框架.围绕宏观的特色化分区、中观的特色化单元、微观的特色化空间,连续的步行网络和步行通廊...  相似文献   

2.
黄良会 《城市交通》2011,(1):35-39,51
基于目前步行交通在国内城市面临的困境,首先从步行行为分析、影响因素以及步行速度、步行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对步行交通的基本认识.然后从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角度,剖析了步行交通系统严重匮乏的表面症结与深层次问题,指出以往的城市与交通规划理念以及城市土地开发设计,严重破坏了城市原有机理与步行空间.最后强调在以人为本和节约资源的前...  相似文献   

3.
研究专项规划阶段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综合协同发展策略,有利于规划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良好、高品质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从三个方面阐述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协同策略:规划编制方面,提出与上、下位规划以及同位相关规划的内容及程序的协调策略;外部关系方面,探索与城市自然地理特征、其他交通方式、土地利用及环境景观的协同策略;内部关系层面,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之间的和谐共处策略。同时,从四个层面提出维护协同关系的策略。最后,以济南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示范项目为例,阐述协同策略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4.
随着“低碳、生态、以人为本”等交通理念的普及,全天候立体步行系统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的地位日益彰显,既关系到客运交通组织的成效,又是提高城市吸引力和集聚力的重要保障.首先,介绍了全天候立体步行系统的概念并探讨了其设置条件;其次,在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客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立体通道和全天候设施不同形式的适应性分析;再次,依托用户体验,构建全天候立体步行系统网络规划、设施规划、环境规划的三级规划理论体系,并对其核心规划内容进行分析;最后,以深圳宝安中心区为应用案例,探讨全天候立体步行系统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5.
厦门市步行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魏晓云 《城市交通》2008,6(6):21-26
为解决厦门市目前缺乏统一有效的步行系统规划的问题,从城市特征、路网、步行专用路径和局部地区层面分析了目前厦门市步行系统的建设状况,建立了分隔度指标以衡量机动交通对步行活动的分隔程度。从步行活动特征角度将厦门市划分为3个基本分区,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步行通廊和步行通道两方面探讨了厦门市步行系统的宏观结构规划。在中观层面,将基本分区中的城市建成区划分为96个步行单元,分别针对城市中心区、居住区和工业区制定了步行系统的规划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6.
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天津市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是构筑城市发展轴和发展带的复合交通走廊,优化城市道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良好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环境,构建各种交通方式转换便捷的“快捷、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全球近60座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针对中国中小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出行特征,提出C模式概念,即步行和自行车导向型交通模式。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分析C模式下的典型问题与居民出行需求。基于此,提出适应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的C规划3C理念,即具有中国特色、步行和自行车友好、跨越用地边界的街道规划。C规划的重点是利用并连通既有城市支路与街巷,形成步行和自行车优先通行的廊道网络;C设计的重点是基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特征和公众意愿,通过跨界设计实现不同出行群体的和谐共生。以沧州市核心区为例进行规划实践并展示典型街巷设计案例。  相似文献   

8.
以温州会展商务区为例,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交通组织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下空间交通组织规划的构成部分和规划组织原则,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步行、车行、地下及地面交通衔接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构、功能分析和方案介绍,研究成果可供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全球近60座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针对中国中小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出行特征,提出C模式概念,即步行和自行车导向型交通模式。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分析C模式下的典型问题与居民出行需求。基于此,提出适应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的C规划3C理念,即具有中国特色、步行和自行车友好、跨越用地边界的街道规划。C规划的重点是利用并连通既有城市支路与街巷,形成步行和自行车优先通行的廊道网络;C设计的重点是基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特征和公众意愿,通过跨界设计实现不同出行群体的和谐共生。以沧州市核心区为例进行规划实践并展示典型街巷设计案例。  相似文献   

10.
以温州会展商务区为例,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交通组织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下空间交通组织规划的构成部分和规划组织原则,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步行、车行、地下及地面交通衔接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构、功能分析和方案介绍,研究成果可供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通手段,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在我国城市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步行具有低耗能、低污染、低运输成本、高可达性、高包容性等特点,因此步行交通系统有序、健康地发展是提升城市整个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交通“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建立城市人行道双向行人流的模型可以方便地获取行人基本特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步行交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小汽车的迅猛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通行空间不断受到排挤、出行环境日益恶化、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仍是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等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步行、自行车交通日益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开展了多项步行、自行车交通研究、实践工作。本文结合北京市实践对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色交通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化普 《城市交通》2009,7(6):23-27
围绕如何实现绿色交通的问题,首先辨析了城市可持续交通、绿色交通、低碳交通的概念和内涵,相互联系与区别。探讨了绿色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以及规划原则及要点,指出应注重绿色交通系统的内部优化、与外部系统的协调共生。提出从调整城市空间形态和土地利用、实施公交优先、完善道路网络、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到改变出行者观念与行为等方面推进绿色交通的措施建议。最后,指出未来城市与城市交通的理想模式,即“生态城市”和以公共交通为主、自行车和步行为辅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4.
深入分析了我国城市步行交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相应地从土地利用模式、步行空间保障与环境营造、步行网络化建设、公众参与的规划决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适应于我国城市的步行交通发展策略和改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专题导读     
步行和自行车是中国城市最为传统和大众化的交通方式,如今其出行环境面临持续恶化的趋势,出行比例也持续下降。中央政府高度关注这一发展态势,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建城[2012]133号);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发布,明确指出:“城市交通要树立行人优先的理念”,应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同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以指导各城市正确开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工作。学术界对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讨论重心,已经从要不要发展转向如何发展、如何改善。  相似文献   

16.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文  陈小鸿  胡显标 《城市交通》2010,8(1):44-52,80
目前,中国城市慢行交通发展定位不够明确,慢行环境日益恶劣,亟须开展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讨论了国内外城市交通模式及慢行交通保护战略,并从城市交通规划对慢行交通关注的缺失、城市交通管理缺乏人人性化评判依据,以及干路机非冲突造成慢行交通安全隐患等角度解读了慢行困境与规划反思。指出明确慢行交通地位、保障慢行安全与便捷、保护慢行活力应成为慢行交通规划的重要目标。据此,以上海市为例,介绍了机非分离规划、步行过街设施规划、自行车廊道网规划、宁静步行系统规划的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17.
王鹤  孙兴堂 《交通标准化》2014,(11):25-28,32
随着低碳城市、低碳交通等概念的提出,慢行交通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国内陆续开始探索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方法.以镇江为例,基于其山水花园的城市定位,分析该定位下步行交通系统的特性,在充分发挥山水资源城市优势的基础上构建镇江市步行交通系统,并对步行交通的断面提出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专题导读     
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和国家节能减排的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城市交通拥堵的严峻形势,绿色出行和低碳交通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如何建立以高品质的公共交通为骨干、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补充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紧凑、高效、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与交通规划、建设及管理所面临的关键课题。营造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旅游交通产业的发展,解决游客出游线路规划时所面对的问题,建立了2阶段模型以优化城市多模式旅游路径选择。第1阶段,研究了旅游情境下影响游客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了“游客社会经济”“出行特征”和“交通方式”3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同起讫点间不同交通方式(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的步行距离比、资金消耗比和运行时间比等9个因素,在南京市开展问卷调查,构建多项Logit(MNL)模型,分析了游客的出行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第2阶段,基于旅游路径选择的最优要求、分段要求以及限时要求,构建了基于DC-TSP的城市多模式旅游线路规划模型,并利用LKH求解器进行模型求解。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充分考虑了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特征,可满足城市内旅游线路规划需求。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社会交通发达,让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每天开车上下班,有电梯就不爬楼梯,有座位便不愿起身……,出行者步行的机会越来越少。为解决这个问题,香港一直致力于打造"步行城市",让民众走起来。非政府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显示,在选取的35个东部、中部、西部城市中,香港排名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步行天堂"。步行是最健康的出行方式,在社区中步行能增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