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艳聪  周新星 《公路》2021,(2):297-299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能力直接关系着隧道的行车安全,抗滑能力恢复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运营需要面对的普遍问题。结合工程案例,针对运营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处治,介绍铣刨刻槽、HOG表面纹理化技术、铝矾土抗滑表层等3种抗滑能力恢复技术的关键技术参数、工艺流程及处治效果,以期为其他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处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抗滑性能不足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同改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从处治前后路面抗滑性能提升情况来看,Novachip技术效果最好,处治后路面横向力系数SFC提升均值为50.4;水冲洗措施效果最差,路面抗滑性能几乎没有增长。从处治后的路面横向力系数SFC来看:NovachipMRSGAC-16HOG纹理化UTAC-10精铣刨技术水冲洗。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某高速公路隧道路面抗滑性能进行跟踪调查,基于高速公路隧道内事故情况,阐述了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与交通事故的关联性,分析了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衰减机理,并结合工程实践,比较了多种改善隧道路面抗滑性能措施的优缺点,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广东省高速公路隧道水泥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改善措施,并对典型路段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改善前后的路面横向力系数SFC进行了检测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ovachip超薄磨耗层罩面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提升幅度较大,且使用效果良好,因此,Novachip超薄磨耗层罩面是改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较优方案。  相似文献   

5.
简述国内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刻槽方向这一因素,分析其对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湿热地区隧道路面结构选型和养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对广东省83座隧道的工作环境、路面类型、路面横向力系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隧道路面抗滑性能衰减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相对沥青路面,隧道内水泥路面的横向力系数衰减更快;隧道越长、水泥路面抗滑性能衰减越快。隧道水泥路面抗滑性能衰减的原因主要与隧道内的特殊环境有关,同时与交通量、施工质量、原材料等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羡蓓蓓 《上海公路》2012,(4):17-18,28
针对福银高速公路福建省境内上洋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衰减较快的现状,采用Novachip超薄磨耗层技术提高其隧道路面的抗滑性能和行车安全性。室内试验和现场检测结果表明:超薄磨耗层是改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提高路面行驶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隧道路面表面抗滑性能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学良  杨良  杨群  郭忠印  丁志勇  罗强 《公路》2003,(12):136-140
采用手工铺砂法和摆式仪对贵州、云南等省的隧道路面抗滑性能进行了现场实测,调查的结果表明,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耐久性较差,使隧道交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分析了隧道内部特有环境对隧道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并针对隧道路面类型的选择,提出了恢复隧道路面抗滑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是影响行车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依托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实体工程,研究基于提高抗滑性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纹理化施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水泥混凝土路面纹理化采用全机械化施工技术,可使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形成致密的波浪形纹理,以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同时减轻行车噪声且不影响原路面平整度。全机械化施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完全满足其抗滑性能要求,具有施工工效高,工期短,污染低的特点,可应用于新、旧水泥混凝土路面。  相似文献   

10.
探讨高速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衰减问题。以福-银高速公路隧道为例,在分析路面抗滑机理的基础上,深度分析出混凝土路面纹理化施工技术原理和特点。结果显示,纹理化施工可以提高隧道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施工平整度良好,并能减少路面噪音和降低施工成本。因此,纹理化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广泛应用于长、特长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  相似文献   

11.
刻槽技术在高速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昆  陈希梅  王选仓 《公路》2008,(5):18-22
随着高速公路中隧道数量的增加,隧道的安全性成了主要问题。而隧道路面的抗滑能力是影响隧道使用安全与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本文针对影响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几种因素: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抗滑构造、路表污染、交通荷载等几种因素,提出了采用刻槽技术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抗滑性能改善。针对刻槽技术在隧道内的应用,提出了刻槽参数的最佳合理组合,刻槽最佳时间以及施工要点,从而为刻槽技术在隧道路面当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路面摩擦系数测试系统对甘肃省公路隧道路面抗滑性进行了现场实测,调查结果表明,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持久性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分析了不同隧道路面类型抗滑特性,针对隧道路面抗滑性及抗滑持久性,提出了隧道路面纹理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3.
精铣刨是指采用两刀具间距较小的铣刨鼓进行路面铣刨处置,可以使路面的纹理达到更加精细的目的。本文结合G80广昆高速公路粤境河口至平台段内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提升工程,在分析抗滑性能衰变原因的前提下,探讨了精铣刨提升路面抗滑性能的施工工艺,对比了精铣刨前后路面的抗滑性能,表明精铣刨可以显著提升路面抗滑性能,大幅度减小隧道内事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铣刨工艺对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对四川省内两条高速公路的典型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铣刨前后抗滑性能跟踪检测,分析了用水量、刻槽工艺对横向力系数的影响,以及铣刨工艺对抗滑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用水量、刻槽工艺对横向力系数无明显影响;与精铣刨相比,常规铣刨对抗滑性能改善效果更明显;铣刨后,随运营时间增长,抗滑性能不断衰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路面抗滑性能测试车SCRIM 3000对广东某高速公路7座隧道段路面横向力系数进行测试,得到隧道段路面横向力系数分布规律,即隧道外的路面抗滑性能普遍优于隧道内路面;同时结合其近几年隧道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研究了隧道段路面抗滑性能与交通事故的相关关系,得到隧道段路面抗滑能力不足和其出入口内外路面抗滑性能差异过大是影响隧道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拉毛、压纹和硬刻槽等物理手段形成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结构,在行车荷载反复碾磨作用下,其抗滑性能衰减极为明显,严重影响了汽车刹车性能,威胁着交通安全。尤其长大隧道工程,是公路交通的咽喉,也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一旦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处理难度较大,且容易发生火灾和追尾等次生灾害。露石混凝土路面在西欧、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得到了推方应用,以往的研究表明露石混凝土路面具有优越的持久抗滑性能,本文以潮州-惠州段高速公路莲花山2号隧道右线出洞口K200+640~K201+100段露石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试验段施工为背景,结合工程所在区域地材和气候特点,从材料选择、露石剂喷洒和露石工艺等重要环节总结探究露石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特长隧道由于其环境特殊,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但通车后抗滑性能衰减明显,噪声大、交通事故多发,另外特长隧道内的养护维修较困难,且常规处理造价较高。为解决特长隧道路面抗滑性能及其耐久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路面纵向刻槽施工技术,并在某隧道中推广应用。文中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纵向刻槽施工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的改进措施;并对路面抗滑性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纵向刻槽技术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肇阳高速公路阳阳段隧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快速衰减、影响行车安全的工况,采用UTAC-8超薄沥青混凝土罩面进行2cm厚度的加铺。在明确原材料质量控制指标和目标、生产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对施工工艺、工后质量进行总结和分析。实践表明,UTAC-8超薄罩面对隧道原水泥混凝土路面行驶质量和抗滑性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针对隧道路面噪音大、抗滑性能差、发生火灾时易引起沥青产生浓烟等缺陷,设计了抗滑降噪型沥青混合料,采用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结构降低隧道路面噪音、提高抗滑性能,并采用阻燃剂降低隧道火灾危险性。对抗滑降噪型沥青混合料的降噪性能、抗剪性能、水稳定性能、渗水性能、抗滑性能等综合性能与空隙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确定合理空隙率,并铺筑试验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抗滑降噪型隧道沥青路面比普通隧道沥青路面噪音降低约6dB,抗滑性能提高20%;混合料的目标空隙率宜控制在19%,施工现场路面空隙率宜控制在16%~21%。在隧道中采用该混合料可有效提高隧道路面的使用性能,改善隧道运营环境。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隧道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的事故资料表明,路面抗滑性能不足严重影响我国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由于隧道环境的特殊性,我国公路路面的抗滑评价标准不适应隧道路面。根据驾驶员对隧道路面附着能力的期望、隧道交通流特点及行车动力学分析结果,提出以车辆制动时路面的临界附着系数作为隧道路面抗滑能力的不可接受水平,并据此制定了隧道路面的抗滑评价标准。最后,提出改善隧道抗滑安全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