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韩国将造船能力向中国转移,国内造船业有准备但不充分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正在不断地深化。各种产业向最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促使世界经济能够保持平稳持续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研究世界造船业近百年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演变规律,即世界造船中心由西方国家逐步向东方国家转移。当前世界造船产业的转移,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韩国同欧洲争夺霸主地位一样,产业转移的方向已经开始转向中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从国际船舶市场发展的趋势看,当前的日本和韩国造船企业虽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但迫于日益高昂的劳动力价格和日益紧张的造船用地,促使他们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提高造船效率,保持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在中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力度,以期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和土地优势,转移部分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彭雪竹 《中国船检》2010,(7):38-40,106,107
自2003年船市兴旺以来,日本造船企业在建厂扩能方面一直比较谨慎,除了少数企业在国外新建造船设施外,本国船厂基本上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其侧重点主要放在更新设备提高建造能力和效率以及加强技术研发等方面。船市进入萧条期之后,主要船企在节能环保绿色船舶、新概念船舶等技术研发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争始终处于技术竞争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世界造船业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汝敬 《船艇》2000,(1):8-12
战后,作为传统产业的造船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有: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两次严重造船危机打击下,欧洲许多传统造船国走向衰落,而日本造船业以及随后韩国、中国台湾省和中国大陆造船业迅速发展,使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随着韩国和其它新造船国的兴起,世界  相似文献   

4.
战后,作为传统产业的造船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有: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两次严重造船危机打击下,欧洲许多传统造船国走向衰落,而日本以及随后韩国、中国台湾省和中国大陆造船业迅速发展,使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随着韩国和其它新造船国的兴起,世界造船业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逐渐形成四极新结构;造船设施的增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世界造船能力过剩日益加剧,企业经营恶化,世界造船业进入低利时代.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造船总量跻身于世界前列,但仍有部分船舶企业在生产技术与管理方面难以和实际生产需求相适应,且设计与管理信息严重脱节,进而形成信息孤岛,信息技术的集成性缺失,影响了造船生产效率的提高。本文采用了计算机辅助造船技术不断提升造船的速度并缩减造船成本,就应深入研发并运用数字造船技术,实现技术方面的创新。将高科技与高附加值船舶产品作为重点,适当调整船舶工业技术结构,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船舶集成化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崔燕 《中国船检》2012,(7):56-59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11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同比下降55%,新船价格跌落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世界造船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国际规则不断推陈出新,使船舶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市场更加青睐以节能、绿色环保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类船舶。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那么韩国、日本、欧洲等先进造船国家在政策和技术研发领域有哪些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7.
1999年日、韩、中三国竞争态势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艇》2000,(2)
据外刊报道,目前全球75%的造船量集中在远东。世界造船市场形成日本、韩国和中国三足鼎力的格局。欧洲因建造油船和散货船的价格无法与远东竞争,所以占世界造船量份额不会很大。今后这一格局也难有所变化。报告预测,到2007年韩国和日本占世界造船量的份额仍有望双双达到35%,中国占15%,欧洲占10%。  相似文献   

8.
可以说,大型远洋运输船舶的建造已经果断地从欧洲国家转向了亚洲国家。近年来,韩国、日本和中国共同占有世界造船市场大约85%的份额。不过,欧洲的船舶工业还谈不上到了没落地步,35万造船工人每年仍然能创造船舶工业产值4504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以出口换取的收入。到目前为止,欧洲的造船在技术和基础设施上仍然具有强大的优势,拥有建造先进的旅游船和其他复杂船舶物资的供应能力和生产设备。[编按]  相似文献   

9.
仲传燮 《中国水运》2006,(10):22-22
大家一致公认,大型远洋运输船舶的建造已经从欧洲国家转向了亚洲国家。近年来,韩国、日本和中国共同占有世界造船市场大约85%的份额。不过,欧洲的船舶工业还谈不上到了没落地步,35万造船工人每年仍然能创造船舶工业产值45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以出口换取的收入。到目前为止,欧洲的造船在技术和基础设施上仍然具有强大的优势,拥有建造先进的旅游船和其他复杂船舶的能力和生产设备。  相似文献   

10.
孟方 《中国船检》2007,(6):70-71
造船技术一直是欧洲船舶工业面对市场竞争最强的一张王牌。造船技术中所牵涉到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受到欧洲业界的重视。面对亚洲,尤其是中国造船能力的不断扩张和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欧洲造船业又把谋求复兴的策略定位于封锁其先进的造船技术以及形成稳固而高层次造船产业人员。[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