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通过脉动拉伸疲劳性能试验和对疲劳断口的形貌分析,分别对不同线能量、不同预热温度和不同层间温度下的6061-T6铝合金MIG焊对接接头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线能量的增加和预热温度的降低,接头指定寿命为1×107的中值疲劳极限σ01有所升高,且在不同层间温度下,层间温度为70 ~90℃时中值疲劳极限σ01较高.疲劳试验中所有断裂试件均在焊缝处断裂,其断口形貌分析表明:试验试件焊缝处表面或近表面的气孔是整个疲劳断裂的启裂源,在脉动载荷的作用下,裂纹从此处产生并向内部逐渐扩展.疲劳裂纹启裂区和扩展区具有典型的疲劳断裂特征,疲劳纹清晰,终断区为韧窝型断口形貌. 相似文献
2.
3.
采用热-弹塑性法和固有应变法计算了动车组铝合金车体对接接头的残余应力, 并进行了对比, 以验证采用固有应变法计算残余应力的合理性; 建立了车体的板壳有限元模型, 参照标准《铁路应用—铁路车辆车体的结构要求》 (EN 12663), 确定车体服役状态的疲劳载荷工况, 采用惯性释放法计算了车体有无残余应力的疲劳强度; 根据最大主应力原则, 将车体多轴应力转化为单轴应力, 得到焊缝和母材关注点的平均应力和应力幅值; 结合铝合金车体材料性能参数绘制了Goodman疲劳曲线, 计算了每个关注点的可靠性安全系数, 分析了残余应力对车体疲劳强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焊接残余应力对母材关注点影响不大, 其可靠性安全系数降幅小于5%;焊缝关注点的平均应力增加量可达25 MPa, 其可靠性安全系数降幅超过50%, 最大为54%, 使得车体容易疲劳失效; 残余应力对焊缝关注点最大主应力的方向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钻孔法测试残余应力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传统钻孔法测试残余应力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并对中心有一圆孔(包括穿孔与盲孔)的钢板,在各种载荷工况下,根据实际应力场与直角应变花测试的实际情况,用弹塑性FEM算得各种工况下的结点应变值,用结点数值的变化来模拟直角应变花测得数据,并计算出大量的已知应力场的直角应变花的三个释放应变。通过逐步回归的数学处理方法,建立了钻孔测试法中,残余应力与测试应变之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钢构件对接焊焊缝横向残余应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ANSYS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俐板对接焊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不同厚度钢板的对接焊缝横向残余应力分布的研究,得出了横向焊接残余应力分布与板厚关系的一些简便的数学公式,以便设计人员在进行焊缝设计时进行残余应力的估算。 相似文献
6.
蔡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0,3(4):86-91
本文对目前在焊接结构残余应力测试中应用最广的小盲孔法及磁性法进行比较。首先进行标定、得到了必要的数据及图表,然后进行测试比较。结果表明,可比性较差。文中分析了造成误差的原因,并指出,虽然目前对磁性法的测量精度还有争议,但用其检测消除焊接结构中残余应力的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ANSYS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钢板对接焊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不同厚度钢板的对接焊缝横向残余应力分布的研究,得出了横向焊接残余应力分布与板厚关系的一些简便的数学公式,以便设计人员在进行焊缝设计时进行残余应力的估算. 相似文献
8.
热处理工艺对LD10铝合金残余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小盲孔应力释放法对LD10铝合金材料由不同热处理工艺产生的残余应力进行了测试,对试验结果作了分析比较,为该材料热处理工艺选择和结构的使用性能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盲孔法来研究焊接整体节点的残余应力,结果表明:44mm板等厚截面对接所引起的残余应力数值最大,为266.8MPa,采用一薄一厚的截面对接,即节省了材料,又减少了残余应力峰值。 相似文献
10.
钻孔法测定焊接残余应力时的塑性释放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钻孔法测定焊接残余应力时,孔边塑性变形对测量精度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孔边屈服过程进行了研究,克服了以往在误差修正方法中的缺点,确定了塑性释放应变εp与主应力σi、σ2和主方向角β的函数关系,用以修正孔边塑性变形引起的测量误差,使得在二维应力状态下的测量误差降至2%以下。 相似文献
11.
余伟禧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1995,14(4):8-16
在小孔松驰法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由于某些因素产生的塑性应变对测量焊的构件及特殊堆焊窄板残余应力的影响,诸如钻削应变、孔边应力集中及孔距边距尺寸等,本文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孔松驰法的测试精度及扩大其应用,而且为进一步研究焊拉残余应力对焊接构件承载力和疲劳断裂性能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钢框架侧板加强型梁柱连接节点为研究对象,以ANSYS非线性有限元为手段,采用"生死单元"方法模拟梁柱翼缘连接处的施焊过程,分别就是否考虑焊接残余应力的两种情况,对侧板加强型节点的应力云图以及沿3条指定路径的应力分布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焊接残余应力的存在使得节点的应力分布更为复杂,且对梁柱翼缘连接处附近应力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T型接头焊接残余应力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通用商业有限元ANSYS对T型接头焊接残余应力场进行模拟分析,克服了实验测量方法等缺点,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实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磁弹性法测量了材质为16MnR的CW-200型焊接转向架构架一定深度处的残余应力,分析了热处理前后构架中残余应力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并且研究了不同的退火工艺对焊后构架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构架焊接后存在较高的残余应力,在牵引杆座与横梁焊缝处最大值达到193MPa拉应力;而经过不同的去应力退火工艺处理后,残余应力的消除率不同.在630℃退火、保温3h工艺条件下试验用构架残余应力平均消除率最高,X、y方向的最大消除率分别为58.3%和54.6%. 相似文献
15.
张凤英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1996,15(2):74-77
在合理假设基础上,建立了含裂纹的力封闭构件的力学模型,利用paris公式估算了这类构件在R=0的交变载荷作用下的失效寿命;计算了焊接修复过程中因构件不能自由伸缩而产生的残余应力值;同时,提供了一种消除、减少或改变残余应力性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利用磁弹性法测定了120Km/h快运货车转向架焊接构架用16Mn钢的磁声特性曲线,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构架5种工况下的焊接残余应力进行了现场测试,得到了构架上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顶板-U肋焊缝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特征,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顶板-U肋足尺模型,采用生死单元法和热力耦合分析法对焊接过程进行模拟,明晰结构整体残余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增大焊接有效功率后可增大焊缝熔池面积,但功率过大会导致焊根烧穿,为获得合理有效的功率应将电流控制在300 A、电压控制在30 V左右;顶板-U肋纵向残余应力在焊缝及近焊缝区域为拉应力,远离焊缝区域为压应力并趋近于0。横向残余应力在焊根、焊趾处数值最大,相应部位存在疲劳开裂风险,近焊缝区域焊根应力大于焊趾应力,远焊缝区域焊趾应力大于焊根应力。基于分析结果,总结顶板-U肋焊缝各部位残余应力分布的特征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顶板-U肋焊接参数的优化设计与残余应力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无损、快速地检测高速列车铝合金的表面残余应力,采用等强杆拉伸试验方法,用X射线衍射法对测试结果进行标定,并用X射线衍射法、盲孔法以及有限元法对测得的车体铝合金焊接接头残余应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等强杆拉伸试验标定过程中,在10~70 MPa范围内,随着拉伸载荷的增加,X射线法测得的应力与载荷应力具有一致性,可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车体关键部位应力状态进行测试分析,X射线衍射法残余应力的数值略大于理论计算值和电测法计算值;车顶铝合金焊接接头最大残余应力可达146.3 MPa;X射线衍射法与等强杆标定方法、盲孔法、有限元计算模拟方法的残余应力结果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按实际加工工艺,基于有限元软件SYSWELD,采用有限元热弹塑性分析方法和Fortran语言对焊接热源进行二次开发,获得了所需要的热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热源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分析高速列车CRH380B侧墙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和焊接顺序对于侧墙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得到了侧墙焊接最优方案,为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降低焊接残余应力方案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测试了履带板加热过程中温度沿钢板厚度方向的分布,并用小孔释放法测试了补焊试板在焊态、经履带板加热以及炉内加热后残余应力的分布.结果表明,履带板加热时所需加热时间较长,但温度沿试板厚度方向梯度小,截面温度分布均匀;履带板加热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效果与炉内加热相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