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对4种不同配合比的透水性混凝土试件进行了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X-ray CT),定量描述了其内部孔隙的连续性.根据孔隙连续性指数的分析结果,发现孔隙连续性指数与试验测得的透水性指数之间有对数关系,其R2值在0.90左右.  相似文献   

2.
透水性混凝土桩兼顾高强度与透水性,应用在以粉土、粉质黏土为主的黄河冲击平原区能有效地加速土体固结,减少工后沉降。为了从机理上对透水性混凝土桩应用于黄泛区平原地基处治的效果进行研究,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填料选用粉质黏土并分层进行注水、静置,确保其完全饱和,透水性混凝土桩体选择3种不同的空隙率,采用快速荷载法分级加载,对透水性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及桩周土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透水性混凝土桩能显著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在80%以上;加载过程中桩周土体的超静孔压得到了迅速的消散,桩周土体强度较原始强度提高了60%左右,且影响区域的半径在2.5倍桩径以上。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生态化路面和大孔隙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特点,探讨了大孔隙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将强度理论运用于透水沥青混合料铺装结构设计中,通过对设计区域汇水量的计算,确定沥青混合料的目标空隙率;利用主骨架空隙体积填充法进行集料级配设计;再通过混合料析漏试验和马歇尔试件肯塔堡飞散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并进行相关的强度检测.试验表明:混合料在确保空隙率的同时满足路面的强度要求,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对研究应用大孔隙透水沥青路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是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透水性的主要因素,为了评价沥青混合料透水性与空隙率的关系以及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空隙率控制方法,本文对沥青混合料透水性进行了室内与现场试验分析,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级配波动对沥青混合料透水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与透水性成指数关系,空隙率越大,透水性越强;沥青用量和通过0.075 mm筛孔的质量百分率的波动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渗水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由材料观点针对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热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的热行为包括:材料本身吸、放热及热传导系数量测;本研究中以不同最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进行车辙试件制作,并于压实完成以K-type热电偶探测针进行降温量测,热传导系数的量测是以便携式热传导系数与比容量测仪进行量测,材料吸热试验是以卤素灯在实验室进行加热模拟,以各项试验进行综合热行为的探讨。从实验室量测结果得到,传统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热传导系数约1.3~1.8 W/m K,而透水性沥青混合料量测结果由于孔隙率增加至20%,使得热传导系数降低至0.4~0.9 W/m K,但透水性沥青混合料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都由相同材料组成,由于孔隙的增加使表面积增加,当获得热能时,温度会有迅速升高的情形,透水性沥青混合料表面温度较密级配沥青混凝土高约4℃~6℃,由于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热传导系数低,其热容量亦较低,因此吸收的热能量较少,降温放热时在高温阶段降温速率比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快。  相似文献   

6.
关于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透水性与空隙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最大粒径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空隙率透水性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得到了其透水系数与各空隙率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可预估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目标空隙率或透水能力。这一结论对透水性沥青路面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试内部排水试验路的透水性,本文提出了芯孔注水法测多孔隙排水基层渗透系数的方法。根据相同时间内经过基层排水流量应与水头下降的流量相等的理论计算了两种排水基层的渗透系数,并分析了排水基层孔隙率与渗透系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低液限粉土孔隙小、透水性弱、结构性差、含毛细水等导致稳定性差的问题。通过对低液限粉土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取得基本的研究参数;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强度试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对石灰粉煤灰加固低液限粉土的稳定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推荐低液限粉土的最佳稳定加固方案;从物理、化学等方面对其加固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石灰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试件各个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断增加;影响低液限粉土最佳加固方案的因素有粒组含量、土粒级配、塑性指数等;粘粒含量和塑性指数对石灰粉煤灰稳定低液限粉土的稳定效果有显著影响,石灰粉煤灰对粘粒含量高、塑性指数小的低液限粉土的稳定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具有减少路面径流水量、改进水质、提高排水速度、增强路面在雨雪天气的抗滑阻力等优点,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由于它孔隙率高、强度低,给其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潮湿和冰冻的环境下。本文简单介绍了对24种由集料、粘合剂和外加剂组成的不同配合比的混合料进行了的试验研究,得到了其最佳配合比,使其不仅有足够的孔隙利于雨水的渗透,而且有足够的强度和冻融耐久性。  相似文献   

10.
透水性道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水性道路是新型的路面结构,其独特的透水功能引起了国内外道路工程和材料工程广泛的关注。从道路透水与排水结构系统、透水路面材料组成设计、施工工艺与设备、路面透水性能评价与维护技术等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透水性道路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指出我国透水性道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关键技术,为我国今后在透水性道路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排水性路面是指用空隙率大的开级配沥青混合料所铺筑的沥青路面。广东中山105国道改建工程东升段部分路段采用多孔隙橡胶粉改性透水性沥青混凝土面层,其中部分上面层为OGFC10型。简要介绍OGFC10型沥青砼的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法及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一维非饱和土固结简化计算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较高饱和度的非饱和土,通过将孔隙中水、气看作一种混合介质简化固结过程,提出了改进的计算方法.考虑加荷初期,由水、气、土骨架共同承担荷载建立平衡方程,求得三者分担的应力和土体体积压缩量;固结过程中,将水和气看成混合的可压缩流体,建立混合流体的连续性方程,求解混合流体压力;同时考虑孔隙比和饱和度的变化,将孔隙水与混合流体的流量联系,建立改进的水连续性方程,求解水压力,进而求得气压力,吸力和土体的压缩量.结果表明:一维非饱和土的加载及固结中孔隙水压、有效应力、体变及饱和度的变化合理,体变计算值接近于试验值.该方法正确.  相似文献   

13.
首先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得知沥青混合料试件表面温度同其透水性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证明可以通过红外技术开发沥青路面透水性检测仪。然后开发出一种能够快速、连续检测沥青路面的红外测温仪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其检测速度可达100 km·h~(-1)。最后通过对已通车的不同沥青路面检测,并与规范中采用的渗水仪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制定出利用沥青路面透水性红外检测仪检测透水性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沙庆林 《中外公路》2005,25(2):17-19
4 沥青混凝土的分类,综观当今世界各国使用的沥青混凝土可分为两类4种。一类是密实式沥青混凝土,其孔隙率或空气率Va常为3%~4%,因而透水性小。由于矿料颗粒级配的组成方式不同,密实式沥青混凝土又可以区分为3种,它们分别是传统连续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粗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和细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第二类是多孔隙沥青混凝土PAC,它是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其孔隙率常在18%以上,最大的达28%。由于多孔隙沥青混凝土常被用作磨耗层,所以一些国家称其为开级配磨耗层OGFC。  相似文献   

15.
透水性路面的铺面材料与工程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透水性路面的技术优点和生态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各类透水性路面的铺面材料及其工程应用,并从技术角度分析了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路面砖3种透水性铺面材料的强度特性与耐候性,探讨了其常见的病害与维护、维修方法,为相关路面的施工与养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透水性人行道具有良好的透水贮水功能,能够消除道路积水,增强道路安全性与舒适性,促进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优点,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种趋势。该文阐述了一套适合北京地区的透水性人行道结构组成,并通过一系列试验验证了其透水性、强度、对土基稳定性影响、抗冻胀性能等均符合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黄小兰  熊俊  黄敏  喻超 《路基工程》2011,(5):4-6,10
透水性沥青路面由于具有迅速排水、抗滑、降低雨天水雾、减少雨后反光、降低噪声等许多优点,而成为道路路面发展的重要方向。讨论了透水性沥青路面在铺装结构上的特点,并基于日本使用的透水性沥青路面结构特征,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降雨条件下透水性沥青路面与普通密级配沥青路面的水头分布变化情况,研究了透水性沥青路面在强降雨期的排水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透水性混凝土在路面基层排水设施中的应用,提出了透水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以及实验方法,按照推荐的级配可以得到强度30 MPa,透水系数为8.5 mm/s的透水性混凝土。提出了透水性混凝土用做盲沟的施工工艺及养护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环氧树脂作为透水性混凝土的改性剂,对改性的透水性混凝土的强度、孔隙率及透水系数等指标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掺加环氧树脂对透水性混凝土性能的改进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透水性级配碎石基层填料因其大而连通的孔隙可有效增强道路系统的排水和生态功能,对“海绵城市”建设意义重大,但其在交通荷载重复作用下的变形稳定性仍有待深入研究。针对由颗粒堆积理论提出的石砂比(G/S)指标所设计的5种不同的透水性级配碎石填料试样,开展了室内动-静三轴试验,研究了级配和应力状态对填料抗剪强度和累积塑性(永久)应变特性的影响,相应地提出了基于级配和剪应力比的力学-经验法预估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同G/S值的填料试样在同一围压水平下的轴向累积塑性应变随剪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剪应力比水平下的轴向累积塑性应变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G/S=1.6~1.8的级配碎石填料抗剪强度和抗永久变形性能均最佳,预估模型对于不同G/S值、剪应力比和围压水平下透水性级配碎石填料轴向累积塑性应变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