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德超 《中外公路》2012,32(4):275-278
尽管很多研究指出,在设计合理情况下,RAP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与新拌沥青混合料具有同样的品质,但人们对二者的长期路用性能一直抱有疑问。作为美国的公路战略研究计划(SHRP)中一项长达20年之久的LTPP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总结,以较详实的数据给出了关于RAP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在柔性路面罩面层应用中性能比较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即使在不同的气候、交通及使用年限下,二者都表现出相似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美国路面长期使用性能(LTPP)项目在水泥砼路面错台量与平整度相关关系分析方面所做的研究,说明了错台量和平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及相关结论,针对LTPP在错台量与平整度二者相关关系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路面长期使用性能研究计划是交通运输领域目前世界上影响最为深远、研究收益最为显著的路面性能研究项目,确定了不同的设计特点、交通状况、气候环境、材料特性、施工质量和养护水平对路面性能的影响。当初预期20年的计划在2017将走过了30年的节点,在取得诸多成果的基础上还将继续持续下去,本文拟通过介绍2003~2015年LTPP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项目运行30年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公路长期性能监测项目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LTPP的后十年     
张小宁 《中外公路》2000,20(1):25-28
LTPP在前十年中积累了堆积如山的数据和资料,总结出一些路面行为的方式和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路面性能和诸多可变因素的关系,所以无法知道路面行为的原因,这离LTPP的宗旨尚有一定差距.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LTPP在后十年中制定了一些计划,加紧数据分析的进程,不断调整数据监测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路面管理和维护是道路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选择路面养护措施时,应该充分考虑路面的病害类型及经济性。在接缝式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横向接缝错台是一个关键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行车舒适性和路面平整度。影响接缝错台的因素有很多,如交通荷载、路面结构、气候条件、路面龄期等。而基层状况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性能和长期性能的影响都很大。该研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法(ANNs)和多元线性回归法(MLR)预测接缝错台,对于研究中的路面龄期和不同基层类型等参数取值采用路面长期性能研究计划(LTPP)中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ANNs能够准确地预测接缝式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错台,除个别误差外其复判定系数(R2)很高。  相似文献   

6.
熊梅 《公路工程》2015,(2):207-210,225
将利用LTPP试验路段的落锤式弯沉仪试验资料,作为路面动态反算的验证与分析。首先建立能模拟FWD(落锤式弯沉仪)试验的动态有限元方程式,将其与最佳化理论结合发展路面的动态时间域反算分析方程式,再取得LTPP试验道路的FWD试验资料,进行FWD试验的反算分析。最后亦将反算所得的材料参数预测其它不同落锤荷重下的反应行为,结果说明本研究反算所得材料参数可合理的预测路面在其它落锤荷重下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该文首先对基层类型对设接缝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JPCP)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通过路面长期性能(LTPP)计划和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刚性路面性能与修复(RPPR)两项研究在美国进行的大量现场试验研究的数据分析,评价了刚性路面各设计要素、气候、路基和交通对JPCP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路面长期性能跟踪观测(LTPP)理念,在对目前公路工程建设中常用的抗裂技术特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外部环境特征条件相近的实体工程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对性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裂试验路段设计,并通过长期性能跟踪观测方案设计及性能检测,对各抗裂试验段进行了跟踪效果评估,研究比选了性能优异的半刚性基层抗裂技术,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PG沥青胶结料规范是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技术的重要成果之一,PG等级的合理选择是路面建设成本和路用性能得以平衡的重要保证。考虑到路面设计温度是PG等级选择的前提,该文基于LTPP Bind沥青路面设计温度计算模型,分别讨论了可靠度、路面深度及标准差对PG等级选择的影响,并结合贵州省常用沥青胶结料PG等级历史统计数据、交通量、交通速度等信息,提出贵州省干线公路沥青胶结料PG等级分区和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韶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高温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广韶(广州-韶关)高速公路沥青面层内高温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到了沥青路面高温温度场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沥青面层内最高温度出现的位置和沥青面层内高温温度状况的变化规律。采用3种温度模型来预估沥青路面高温温度状况,经与实测数据比较,表明采用LTPP模型对路面温度场进行分析评价是偏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付晓  张军辉 《中外公路》2007,27(6):24-27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修筑了数千公里的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过去的10年中,作为路面长期性能(LTPP)研究中一般路面研究(GPS-5)试验的一部分,对美国85%的CRCP路面性能进行了监控。该文提供了评价这些路面性能的研究结果,对这些路面的主要特点和性能进行了详述和讨论,给出了性能优良的CRCP路段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
赵迁乔  陈华鑫  徐鹏  胡苗 《中外公路》2011,31(6):106-110
针对目前陕西省高速公路路面典型结构,以陕西30年的气候资料为基础,采用LTPP计算模型对路面不同深度的高、低温进行预估分析,得出陕西省不同地区、不同路面层次的温度不同,应根据实际计算结果选择合适的沥青结合料,以保证路面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在比较PG等级三种算法的基础上,推荐使用长期路用性能计划(LTPP)的计算公式进行结合料的PG等级确定。结合内蒙古各地区的气象资料,给出各主要地区的沥青结合料等级,指出在结合料选择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简要叙述了纳米、纳米技术的含义及内容,各国对纳米技术的研究计划以及纳米技术在生物学、医药、工业、军事和人们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周意禹 《国外公路》1997,17(3):21-22
文中对沥青裂缝的形成机理及温度变化对裂缝位移的影响作了简要介绍,同时分析了一年四季与密封裂缝的理想时间,最后提出了密封裂缝的潜在问题和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前期预测模型的基础上,AASHTO2002设计指南建立了水一无粘结材料回弹模量预测模型。该模型作为强化综合气候模型(EICM)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评价环境因素对公路长期性能的影响。10种公路长期性能研究(LTPP)试验路段的观测结果验证了这种预测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也发现,回弹模量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对于非霜冻影响的地区)一般是很小的,小于最初(最佳夯实)状态到平衡状态的变化幅度。介绍了无粘结材料层的长期回弹模量的计算方法,以期对我国高速公路设计与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国际平整度指数IRI预测模型准确性不高等问题,以路面长期性能(LTPP)数据库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机器学习中BP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对提取出的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并与传统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做评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传统的Logistic方法和BP神经网络得出的复判定系数分别为0.731、0.876,说明采用的BP神经网络平整度预测模型具有较高效率和预测精度以及较低的复杂度,能够有效评价路面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仁赤高速公路建设水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仁赤高速公路建设水环境保护技术课题的立项背景、研究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和试验工程设计方案,重点介绍对其路(桥)面径流污染处治和对水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果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的抗裂性能,延缓反射裂缝的发展,江苏省针对各项抗裂措施铺筑了大量科研段。基于LTPP研究方法,选择典型抗裂科研段,设计配套性能观测方案,通过对于目标科研段的长期跟踪观测,研究评价各项抗裂措施的工程效果,针对性提出各项抗裂措施的工程适用性条件,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PG分级技术起源于美国,是SHRP成果Superpave的一部分,在美国基本成熟,各州都已将PG性能规范作为正式的沥青胶结料规范,在PG等级评价的重要基础——路面温度与气温转化关系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随后其他国家陆续开始引进、研究,开展了本土化的适用性分析。但是在应用PG分级体系时,往往直接采用SHRP的研究成果,而未考虑应用地区的气候特点。本文分别在内蒙古自治区东、中、西部地区选取测点进行现场大气及路面温度测量,总结夏季大气与路面高温之间关系,并基于现场试验结果及LTPP带有温度概率的公式,MATLAB软件对PG分级高温指标等级计算公式进行拟合,提出了更适用于内蒙古地区的沥青胶结料高温等级计算公式。研究结果为在内蒙古地区推广应用PG分级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