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鹏 《上海汽车》2003,(3):9-11
文章通过对世界汽车产业环境以及JAC(合肥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提出JAC的国际化战略,并力求通过提高学习来实施国际化战略。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国汽车产业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在独自吞咽着一杯苦酒:尽管汽车整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但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  相似文献   

3.
“我们要做全国最大的商用汽车生产基地。”JAC人如是说。这体现了JAC人的雄心壮志。JAC轻卡做到全国第二,客车底盘做到国内第一,瑞风生产基地成为国内最大的MPV生产基地;但是,如果没有重卡强势的市场表现,成为最大商用汽车生产基地的理想将变得残缺,所以JAC3年来一直忙于扩军,让格尔发重卡登台唱戏。  相似文献   

4.
2004年的商用汽车市场依然强劲,江淮汽车公司(JAC)上半年销售各类汽车6万5 810辆,同比增长62.3%,是行业平均增长率24.2%的2.8倍,在汽车行业排名由上年的第11位跃升至第8位。其中,JAC轻卡上半年销售4万655辆,同比增长69.3%,是轻卡行业平均增长率24.8%的2.8倍以上,行业排名由上年的第3位跃升至第2位。经过第1季度的火爆发展后,5、6月由于政策因素和受市场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增长速度趋缓。国内轻卡厂家纷纷推出各种促销举措,降价等各种让利活动首当其冲。然而,在国内轻卡行业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江淮汽车公司,此次却没有跟风降价,而是预应国…  相似文献   

5.
论汽车产业的二次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汽车产业二次创新的必要性1.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分析中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1986年4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中首次提到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综观20年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我国汽车产业一直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初衷引进技术为的是在中国企业中得到扩散,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汽车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后只是简单地模仿运用,不注意消化吸收,更没有进行积极地创新。技  相似文献   

6.
想办成一件事情,你可以用多种方式加以促成。车市低迷全球都一样,美国采取救市措施,是为了解救本国的金融体系,剔除一些有毒资本。所以对实体经济并没有采取很积极的态度。但中国的汽车产业却并非如此,如今.中国的汽车产业依然存在着诸多“诟病”,借势金融危机的机遇.我们是否可以将其剔除并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利用首都北京优越的战略地位,更好地促进华北地区江淮轻卡市场的成长,2004年9月28日,JAC轻卡北京首家专卖店"龙宇辉4S专卖店"终于落成开业了.同时代表中国轻卡最高水平的JAC帅铃轻卡也在北京4S专卖店隆重推广.北京4S专卖店的建立,标志着JAC轻卡在营销渠道、网络建设及培育优质经销商方面逐步走向完善和深入.  相似文献   

8.
江淮以做客车专用底盘起家,在汽车底盘领域内江淮具有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江淮另一主导产品JAC轻卡在近几年的市场表现及其高品质、高性价比令世人刮目相看。江淮品牌在消费者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概念,根深蒂固。不仅国内如此,在国外,江淮轻卡的市场也越来越宽,几年来,JAC已遍布中东、北非、南美、东南亚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可以从日前简单的数据上了解JAC的市场销售情况:JAC轻卡和专用车2002年1~8月份达到23346辆,同比增长57.22%,2000年以来,已有近2800辆JAC牌江淮汽车销往国外。为填补空白,江淮不久前推出的“轿车化”轻卡——2002款江淮骏马一经上市就备受消费者青睐。十几年前,江淮集团还是国内汽车界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企业,到如今成长为行业内的一匹“黑马”,备受关注,江淮制胜的法宝是什么?品质永恒 服务保证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群雄并举,诸候割据,简直就是中国汽车史上的春秋战国。轻卡是只有在中国市场才大量拥有的特殊产品,由于生产厂家众多,市场准入简单,门槛较低等诱因,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使市场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竞争不但激烈而且惨烈。价格战以强大的杀伤力与破坏力,成为众厂家的首选,并屡试不辍。从2...  相似文献   

9.
1中国汽车产业现状中国汽车产业走过了60年的历史,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制造体系,具有世界第一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还缺乏核心的竞争力,汽车产品的使用与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12年中国进口了2.84亿t石油,进口占到58%,2013年可能达到60%。所以在石油供应问题上,汽车产业将首当其冲。环境  相似文献   

10.
虽然汽车产业从来不乏民众的喜爱、社会的关注、批评家们的质疑,但我们这些从业者在中国汽车成为世界产销第一,由大变强的关键时刻,深入思考,重新审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却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