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萍  王首智 《路基工程》2019,(5):219-223
选取S210省道两河口危岩有代表性的三块危岩单体W-4,WBD-2,WBD-3为研究对象,调查危岩体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S210省道危岩体在暴雨,地震下处于欠稳定或不稳定状态,易发生崩塌及滑塌变形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2.
张舒宁 《公路》2023,(12):275-280
近年伴随着滚石灾害的频繁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应加快对其防治措施的研究。以猴屿隧道为例,基于三维DDA模拟风化花岗岩危岩体形成的滚石在其出口边坡上的下落轨迹和冲击特性。运动轨迹及冲击荷载结果表明,危岩区上边缘部分高位滚石到达防护网位置时速度大于20 m/s,弹跳高度超过4 m,冲击荷载大且可能翻越防护网,危及洞口安全,单独在坡脚处的工程措施很难完全防治从边坡上缘右侧的滚石。建议在隧道施工前对危岩体采取以下处治措施:(1)对于上边缘右侧的危岩体和孤石,体积小于2 m3的直接清除,体积大于2 m3的控制爆破炸碎后清除;(2)对于嵌入山体内无法清除的不稳定岩体,对表层危石进行清除,直至无法清除后,进行裂隙注浆+锚固+防护网加固;(3)对于上边缘左侧无法清除的大体积危岩体和孤石,根据孤石形态与嵌固特点采用片石混凝土嵌补、锚杆混凝土基座嵌固和主动防护网等方式进行加固;(4)在上述措施基础上,可以采用被动防护网拦截剩余小体积滚石。  相似文献   

3.
依托珠海市某中学后山边坡崩塌防治工程,对岩体加固的预应力钢丝绳的应力应变进行了监测分析。通过对4个典型的危岩体钢丝绳应力的监控,得出钢丝绳的受力随危岩体逐层破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锚拉钢丝绳在危岩体逐层破解过程中的工作状态,确保施工过程中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清除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危岩体的防治和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从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和变形特征分析了肖家湾危岩体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赤平极射投影和极限平衡法对该区危岩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价。经分析判断危岩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进行治理。针对每个危岩体的具体特征,提出了人工清理+砂浆锚杆+砂浆填缝+凹腔支顶+拦石墙+SNS被动防护网等综合治理对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链子崖危岩体距三峡大坝27 km,一旦失稳,将危及长江航运及大坝运行安全,为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国家投巨资对链子崖T8~T12危岩体进行了工程治理。在介绍影响链子崖危岩体变形因素及链子崖防治工程的基础上,利用治理前、中、后的变形监测成果,对危岩体防治工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家界至花垣高速公路是位于湖南省西部山区.在这些地区修建高速公路时,往往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如澧水特大桥花垣岸危岩体的稳定性问题.勘查发现,在大桥附近共有5处危岩体,其中以W7危岩体稳定性最差.首先,对W7危岩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后发现其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大桥施工期间,特别是在锚碇和索塔基坑开完期间,爆破作业可能会导致危岩体失稳.然后,对W7危岩体进行实施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爆破施工对危岩体裂缝宽度的影响非常微小,不会对其稳定性产生过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广东云(浮)到罗(定)高速公路K3+280~LK3+840段左侧路堑边坡顺坡向结构面发育,岩体较为破碎,边坡开挖导致坡体松弛,发生变形。通过对边坡变形特性分析,运用动态设计法对边坡加固防护措施进行变更设计,保证了边坡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8.
涂鹏飞  吴学文 《路基工程》2011,(1):38-40,44
链子崖危岩体距三峡大坝仅27 km,一旦失稳,将危及大坝运行和长江航运的安全,加强对该危岩体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以一直存在缓慢累进位移变形的链子崖T0~T6缝段危岩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年的岩石力学试验成果和变形监测资料,对其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选取变形相对明显的T5-1至T6缝段危岩块体进行了稳定性计算。  相似文献   

9.
采用极限平衡法对遵义市海龙囤龙虎大道侧的W5滑移式危岩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不同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并依据规范判断其稳定性。运用geo-studio数值模拟软件对W5滑移式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模拟分析,基于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析表明,该滑移式危岩处于欠稳定状态。根据相关规范,对其进行锚固灌浆支护设计,并运用理正软件验算支护后W5危岩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S105线(成青路) K177+936-K178+158段发育3段危岩带含4处成规模危岩体,由于路堑边坡陡峭,常年有落石现象,对道路行人行车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在查明危岩带的地址和分布特征、形成原因与机理的基础上,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和危害性,并提出清除危岩、凹腔填塞、锚杆加固与主动防护网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用离散元法研究锚索锚杆联合加固边坡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离散单元法深入研究了高陡岩石边坡在未加固、锚杆加固、锚索加固和长锚索短锚杆联合加固情况下,边坡岩体中的塑性区和应力场分布特征,从力学机制上阐述了长锚索短锚杆联合加固高陡岩石边坡的机理。结果表明:锚索锚杆联合加固边坡,能改变岩体较大范围内应力场分布,减少应力集中的区域和降低应力集中程度;在锚索间布置的锚杆,强化了局部的岩体强度,使得形成的“加固梁壳”更有利于坡体稳定。  相似文献   

12.
赵柯 《路基工程》2021,(6):199-205
运用FLAC3D软件对西南地区某软岩深挖路堑基底加固处理进行数值模拟,对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软岩地基持续上拱变形的有效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软岩地基采取加固措施后不会改变地基中位移场的发展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基出现的变形起到较好地控制作用;桩板结构对基底岩体产生的竖向变形控制效果优于对其水平向变形的控制,该措施能较好地限制地基浅表层发生的蠕变变形。  相似文献   

13.
肖广智 《隧道建设》2018,38(7):1087-1094
针对隧道施工中对加固围岩、充分发挥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方面重视不够,致使隧道开挖分部较多、工效低以及软弱围岩发生大变形等问题,通过对煤矿行业主动控制变形、国内外主动控制变形技术进行调研和部分铁路隧道施工实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在隧道施工中主动控制围岩变形,可充分发挥、调动围岩的自承载作用;采用主动控制围岩变形技术,可实现软弱围岩大断面机械化快速施工,解决超大断面设计施工技术难题,有效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避免大变形的发生; 锚杆、锚索以及注浆加固地层等是主动控制围岩变形的关键技术措施,必须配置大型机械设备,掌握成套施工工艺,确保锚固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依托九绵高速福隆隧道工程,通过建立三维山体隧道模型对偏压隧道围岩支护体系受力变形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对不同超前加固方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受偏压地形影响,隧道围岩变形、塑性区分布、二衬受力等均存在非对称现象;隧道开挖时,拉应力出现在掌子面、仰拱、回填土处,塑性区分布深入掌子面后方约3 m,且掌子面的土体有向外挤出的趋势;偏压地形下,适用性较好的超前加固方式为双层注浆小导管,在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塑性区以及二衬等受力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现场测得K89+317断面的拱腰收敛与拱顶、地表变形较小且收敛较快,验证了双层小导管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周宝春 《路基工程》2016,(3):232-236
成兰铁路柿子园隧道4号横洞穿越三叠系泥灰岩地层,区域内地应力较高,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隧道大角度相交,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多处大变形情况。在分析隧道大变形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采取围岩注浆加固、合理预留变形量、设计补强拱部锚杆及二次衬砌等综合施工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软弱错动带C2、C4分别加剧了白鹤滩两岸主厂房围岩的变形破坏风险和程度,为研究错动带影响机制和特点,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依据现场破坏现象、监测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反馈方法考察左厂边墙揭露C2、右厂顶拱揭露C4 2种条件下的围岩开挖力学响应特点和破坏机制,提出错动带不利影响控制措施,并评价工程措施的有效性及其相应条件下的厂房稳定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1)由主洞+支洞联合抗剪、交叉锁口构成的组合措施,可有效控制沿C2发生的剪切变形对左岸主厂房边墙松弛变形的加剧效应; 2)错动带C4在构造运动中形成局部地层应力异常并与开挖二次应力叠加作用,导致右岸主厂房顶拱层高应力破坏风险增加; 3)强化表面支护+深部加固组合措施可对C4影响部位的浅层和深部围岩综合起到“维持”和“加固”作用。系统支护和错动带组合控制措施可有效保证主厂房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岩质边坡锚杆(索)框架梁加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一维弹塑性锚索单元及三维弹塑性锚杆单元与三维线弹性梁单元耦合的方法,模拟边坡工程中的锚杆框架、预应力锚索框架以及它们与加固岩体的相互作用,对西攀高速公路K132岩质高边坡加固进行了方案的评价比选。结果表明,与锚杆框架梁相似,无框架的锚杆加固方案能对坡体浅部位移及应力场有所改进,不同的是,锚杆框架能够显著限制坡体表面变形;预应力锚索框架体系中,锚索的布置及预应力设计值在较大范围内显著影响坡体内部的位移及应力场的分布。因此,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方案是提高K132岩质高边坡稳定性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结合鸳鸯会隧道实例,对地表注浆技术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软件计算注浆前后围岩变形和塑性状态,分析隧道塌陷成因及注浆加固效果。注浆结束后,使用地质雷达检测注浆区域,了解注浆管分布及浆液扩散情况,排除注浆后围岩中不密实区域。施作初支后,对比拱顶沉降现场监测、回归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结果,研究围岩长期变形趋势。结果表明,综合数值分析、雷达检测及现场监测分析,能够有效评价浅埋黄土隧道地表注浆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隧道围岩大变形信息化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议以实施隧道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为主导,为围岩和支护的变形过程把脉,强调监控量测信息的时效性及其核心指导作用,并依据工程实例——在乌鞘岭隧道9#斜井中,围岩和支护出现大变形状态下,评判初期支护的安全性、经济性,探讨初期支护参数合理性和衬砌施作时机。建立一套简洁的监控量程实施操作系统,努力实现隧道施工过程信息化,在施工实践中协调各个关键环节,并在实际的施工效果中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20.
唐锐  王俊  徐国文 《路基工程》2018,(4):140-145
软弱层状岩体具有自稳性较差,且强度各向异性等特点,隧道修建过程中常出现初支混凝土开裂、型钢拱架或格栅扭曲、支护侵限等大变形破坏现象。以国道318线折多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开展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对层状地层软岩隧道大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节理强度的增加,层状岩体的横观各向同性性质减弱,塑性区的分布从由节理面控制变为沿隧道轴线对称分布,且塑性区的范围也有所减小;从变形控制角度分析,对围岩整体进行注浆加固及增加支护结构的强度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而仅对节理进行加固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