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裂缝是一种地区性的地质灾害现象,包括已出露地表的地裂缝和未在地表出露的隐伏地裂缝;由于地质构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西安出现了严重的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灾害。地铁工程,百年大计,而地裂缝灾害的存在对地铁线路设计影响较大。本文基于西安地铁六号线二期工程,将线路穿越的地裂缝区域进行统计梳理,对一般地段地裂缝区域和特殊地段地裂缝区域的调坡设计进行研究,以期对相关设计和工程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安地铁区间隧道通过地裂缝带的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安地裂缝变化运动特点,提出西安地铁区间隧道通过地裂缝带的结构、防水、道床及线路设计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3.
渭北盆缘是陕西省除西安市外的第二大地裂缝密集区,地裂缝广泛分布,地裂缝灾害较为严重。新建银西铁路穿越该地裂缝地区,对线路通过的渭北盆缘地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得出该区地裂缝分布密集且其活动具有垂直差异性、水平张裂性、强度南北差异性等特征,对不同成因的地裂缝进行分类分析并提出合理的绕避与防治措施,为铁路的建设及防治工程提供了更详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安地铁穿越地裂缝带线路与轨道工程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通过对西安地铁1、2号线穿越地裂缝的活动特点和变形规律进行的分析,研究地裂缝对地铁工程可能引起的工程灾害,提出地铁区间隧道通过地裂缝带时线路与轨道工程在地裂缝活动变形后的适应性方案,为西安地铁设计、施工及安全运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设计依据.研究结论:在研究分析地裂缝的成因、危害及变形特征的基础上,以"防"与"放"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采用线路坡度调节和可调式框架板轨道的总体适应性方案,及"局部加强、预留净空、分段处理、柔性接头、先结构后防水"结构处理原则等综合技术措施,使西安地铁穿越地裂缝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研究成果已在西安地铁1、2号线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西安地铁2号线面临的技术挑战(地裂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安地铁2号线是西安的第一条地铁线路,它穿过了13条地裂缝中的10条,西安地裂缝是在西安正断层纽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地裂缝的变形具有不可抗拒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会给隧道结构带来致命的危害,地裂缝引起的隧道结构破坏模式有两种:拉张一挤压破坏型和直接剪断破坏型。通过分析地裂缝的活动特征,估算出2号线沿线地裂缝的最大垂直位移量及百年变形量,分别阐述明挖法、浅埋暗挖法的结构处理方案,地裂缝处理的接头方案,地裂缝处的结构防水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地区性的灾害地质现象,已对西安城市建设构成危害。为了查明西安市地铁6号线沿线地裂缝的分布及其与线路的关系,从而为确定地铁6号线走向、车站位置、敷设方式及工法等提供地裂缝基础资料。三类地裂缝场地勘察难度大,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为了地裂缝钻探具有针对性,减少钻探量,从而提高勘察质量,加快勘察进度,沿线路布设人工地震勘探,以便从深部确定地裂缝,为地面地裂缝钻探提供指导性依据。研究结论:(1)本文针对三类地裂缝场地的复杂性,先采用18 t的震源车进行人工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勘探,然后在地震异常处进行钻探验证,查出地裂缝;(2)地震勘探试验表明,物性差异明显,所解译的地裂缝位置与钻探结果吻合较好,是有效可信的手段之一;(3)在城市道路环境下使用大吨位的震源车,抗干扰效果好,勘探精度、深度均达到了预期要求,可以在地裂缝勘察中推广运用;(4)本研究成果对隐伏断裂勘察也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裂缝是西安地铁建设中遇到的特殊地质灾害,每条地铁线路不同程度地穿越多条地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裂缝也发生着水平或者竖向位移,对地铁建设和安全运营产生巨大影响。以西安地铁框架板结构施工为背景,介绍可调式框架板整体道床的系统组成、调整过程以及框架板道床在西安地铁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西安地铁2号线穿越地裂缝段的限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限界设计技术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安全运行,有效控制工程投资规模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西安地铁存在穿越地裂缝的情况,在西安地铁2号线设计中,根据地裂缝的活动强度,提出"百年预留垂直位移统一按500m考虑,并根据2号线的线路变坡和全线施工方法,确定每一条地裂缝段的限界处理长度。提出了西安地铁2号线地裂缝段的建筑限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西客运专线运城盆地沿线地裂缝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地裂缝灾害严重的国家,尤其是汾渭盆地,地裂缝发育最为典型,灾害较为严重。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发展,穿越地裂缝灾害区将不可避免,这给高速铁路的建设及建成后的安全运营留下重大安全隐患。以大西客运专线运城盆地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地裂缝作为研究对象,对沿线地裂缝的工程地质特征、分布规律、成因、活动性强弱、危险性等级以及随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针对其潜在影响范围内高铁线路的安全性,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监测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地裂缝是西安特有的区域性地质灾害.西安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是国内首条高架桥跨越地裂缝的地铁线路,国内目前对其应对措施尚无深入研究.以西安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为例,重点结合高架桥梁结构,以桥梁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为前提,通过对线路调坡、桥梁梁型和支座造型以及轨道结构处理措施等三方面综合研究分析,提出了简支梁桥和可调式框架板道床配合线路适应性调坡的方案,希望对后续类似工程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动态集锦     
北京第一条城铁试运营 2003年1月28日,京城第一条以地面线路和高架线路为主的快速轨道交通,正式投入试运营。此条城铁命名为13号线,全长40.85公里,其中地面线路26.10公里,高架线路11.28公里,地下线路3.47公里。全线共设16个车站:西直门站、大钟寺站、知春路站、五道口站、上地站、西二旗站、龙泽站、回龙观站、霍营站、立水桥站、北苑站、望京站、芍药居站、光熙门站、柳芳站和东直门站。其中东直门站为地下车站,其余为地面车站和高  相似文献   

12.
地裂缝场地铁路客运专线路堤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西铁路客运专线途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该3块盆地孕育有若干地裂缝。为了分析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地裂缝场地铁路客运专线运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利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动车荷载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和无地裂缝场地路堤的动力响应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地裂缝场地路堤的动位移和速度较无地裂缝场地大;地裂缝场地动应力在埋深7~11 m处发生了突变;上、下盘的主要影响范围内分别为6 m和3 m。  相似文献   

13.
接轨方案研究是线路方案的基础和前提。通过阐述苏乌铁路技术概况和乌力吉口岸概况,分析乌力吉站的布置方案,结合周边既有铁路情况,探析满足接轨条件的车站,提出苏宏图站、呼和扎干站及毛仁陶勒盖站3种可能的接轨方案,从既有站改造工程、新建线路平纵条件、线路运营里程、新建线路全长等方面,对上述方案进行优缺点分析比选,推荐采用苏宏图站接轨方案,为相关接轨方案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铁隧道斜交穿越地裂缝带的纵向设防长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安地铁1号线斜交穿越地裂缝带为工程背景,通过地裂缝活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西安地裂缝活动的影响范围和西安地铁1号线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纵向设防长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裂缝活动时引起其上盘地层中出现应力降低和下盘地层中出现应力增强现象,且在垂直于地裂缝走向上其两侧地层中应力变化大致呈现出反对称分布特征.隧道设计埋深处地裂缝活动的影响区宽度为30 m,即上盘17.5 m,下盘12.5 m;考虑安全系数时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设防宽度为55 m,即上盘35 m,下盘 20 m.根据地铁隧道与地裂缝带的斜交夹角,确定地铁区间隧道不同夹角斜交穿越地裂缝带的纵向设防长度.研究结果对西安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斜穿地裂缝带的结构处理及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临汾盆地是地裂缝多发区,这些地裂缝规模大、破坏性强,严重影响着该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并严重威胁着工程建设安全。正确认识地裂缝成因机理,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及工程建设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可为该地区地裂缝灾害的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以杨家庄地裂缝为例,通过调绘、槽探、物探等手段分析总结其发展规律,认为构造断裂活动控制着该地裂缝的产生、发展,而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渗透又对地裂缝起到了一定的诱发和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内,采用几何比尺1∶20的物理模型试验模拟分析高速铁路桥梁45°穿越地裂缝带时,地裂缝不同活动量对桥墩桩端应力、桥上轨道变形、稳定性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地裂缝上盘沉降量的增加,桩端压力主要表现为上盘减小,下盘靠近地裂缝处桩端压力明显增大;当地裂缝垂直位错量达到2 cm时地表出现开裂;当地裂缝垂直位错量达到3 cm时轨道道床板靠近地裂缝处开始出现裂缝;当沉降量达到4 cm时地裂缝贯穿道床板;地裂缝活动对跨过地裂缝的箱梁、道床板和轨道影响较大,而对未跨过的影响不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工程中地裂缝灾害的防治和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西安地裂缝是西安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f3地裂缝通过北站房及高架候车室拟建场地,其活动对站房安全有较大影响。查明其位置、评价其影响、并提出对策是防治地裂缝灾害的关键。介绍西安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理,对拟建场地f3地裂缝的勘察概况做了说明,并通过对已有观测数据和地裂缝活动特征的分析,估算地裂缝未来的活动速率。在此基础上分析地裂缝对建筑物的危害,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论述西安地裂缝空间分布特征、活动规律及形成机理基础上,论述了西安地裂缝对各种线状工程设施的破坏方式和破坏程度.针对西安地裂缝的破坏力源于地下深部,工程加固收效甚微的情况,提出了线状工程应对地裂缝的总体防治思路:适应地裂缝变形,与地裂缝活动保持同步.具体措施为:采用化整为零的分段处理思路,各段之间使用柔性接口,同时预留未来调整空间,定期监测,随时调整.  相似文献   

19.
西安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全长25.5km,线路自西向东沿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布设,但在北大街站至朝阳门站的线路偏离了西安火车站这一大型客流集散点。结合西安地铁1号线沿线客流分布及城市规划等特点,着重对北大街站至朝阳门站的线路走向方案进行了论述。通过对线路是否经过西安火车站的优缺点分析,提出了推荐的线路走向方案。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移动闭塞原理的地铁列车线路通过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在移动闭塞的条件下地铁列车线路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提出通常构成线路通过能力的3个方面,即区间追踪能力、中间站通过能力及折返站折返能力.给出区间追踪能力和中间站通过能力的计算模型,最后探讨折返站的种类及折返能力,提出如何降低列车的行车间隔,从而提高线路的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