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以重庆市道路交通为例,从特殊地理环境因素、城市道路管理及城市规划等方面分析了山区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原因,并基于道路因素,从城市道路规划和整合建筑与交通空间方面提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道路规划设计是保证城市生活舒适、布局美观的关键。良好的城市道路规划不仅能保证城市交通的发展还能促进城市市容建设。鉴于此,针对现代城市道路设计布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为相关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Braess悖论,以单位车辆的平均出行时间为最优目标,以网络道路系统为约束条件,从逆向思维角度建立了通过临时关闭道路引导交通流以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Narsh均衡非线性规划模型,并以北京二环道路网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道路网中,关闭部分路段并不能明显缓解交通拥堵现状,但可以在不影响路网整体通行时间的条件下改善路网局部拥堵状况。建议城市道路交通临时疏导方案应该根据路网交通流的分布特点和道路通过能力等因素进行制订。  相似文献   

4.
郑芳 《人民交通》2021,(21):72-73
文章立足于城市道路建设的交通组织基本原理,首先从施工道路现状调查获取有关数据、针对占道路施工进行设计、施工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来分析城市道路建设方案设计;接着阐述了城市交通建设交通组织方案的实施;最后还从制度、资金、技术等方面详细探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交通组织与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城市交通路网对公共体育场馆的影响,并提出基于城市交通路网的公共体育场馆空间规划策略和交通管理建议。通过研究认为,公共体育场馆的规划布局要以城市交通路网为导向,做好公共体育场馆的空间规划,充分发挥城市内外部交通路网的空间导向作用,基于城市公交系统来选址和布置公共体育场馆,以减少对交通路网的不利影响来进行科学的交通组织规划,并统筹考虑体育场馆赛事期和非赛事期的路网交通流量。  相似文献   

6.
杨海霞 《综合运输》2022,(5):132-136
城市景观大道越来越普遍,景观大道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整体设计应更包容与多元,强调人们的交往、休闲等公共空间,注重城市环境功能的建设。生态景观大道更多地体现人、车、生态环境之间的融合,从“交通性”到“强景观+交通性”功能定位的转变,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型环保交通。研究以上海市奉贤区中央生态林地片区的望园路道路设计为例,对城市生态景观大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重点阐述了在对既有生态环境进行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在道路工程、排水系统、绿化景观、附属工程等方面的精细化设计,为城市生态景观大道设计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城市人口、机动车保有量以及出行距离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出行总量迅速攀升,对城市交通安全、畅通、生活环境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首先从城市交通复杂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和城市交通问题频发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特点。然后以城市交通安全为切入点,从城市交通事故、城市交通违法和事故成因分析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道路及设施、交通宣传、交通执法、绿色交通出行和交通环境五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沙坪坝综合交通枢纽是基于"站城融合"理念打造的新一代综合交通枢纽,其规划建设既要创造高效便捷的集疏运条件,又要避免城市功能吸引产生的大量客流加剧交通拥堵。本文着重从枢纽内部交通场站规模与换乘客流的匹配角度出发,分析了枢纽内城市道路交通场站的规模,并根据枢纽周边交通环境设计了接送客交通流线,以保证与枢纽配套的集疏运体系高效、便捷、顺畅。  相似文献   

9.
受城市中心区用地限制,近年来各大学因自身发展需要纷纷在城市郊区兴建校区。然而,现有城市郊区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空间尺度过大、人车冲突隐患严重、校园缺乏活力等问题。慢行是大学校园内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对慢行系统的改善规划设计成为提升校园活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析厦门、上海、昆明和天津等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比国内外高校的校园规划实例,研究校园慢行规划的特殊性。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为例,基于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查方法对慢行交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安全、便捷、舒适、活力的规划目标;将慢行交通设施与公共空间改造相结合,提出步行和自行车改善策略和方案,并对重点片区进行改善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提高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水平,分析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提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思路和技术关键要点,以期为同类型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