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针对客运机车低轴重大功率的特点,提出了一种A-1-A轴式的客运电力机车转向架方案。该方案既可以满足低轴重要求(不大于17 t),也可满足整车功率大于4 800 kW的要求。该方案驱动单元采用成熟的弹性架悬六连杆空心轴,以达到有效降低簧下质量的目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案机车的动力学性能既能满足既有线路的要求,也能满足客运专线200 km/h速度等级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2.
"天梭"号电力机车垂向动力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天梭”号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采用轮盘制动的转向架架承式悬挂方案簧下质量大的缺陷,运用机车车辆-轨道垂向动力作用仿真分析软件(VICT)进行了垂向动力作用分析,并与同等速度等级的既有机车垂向动力作用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评估了该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转向架结构型式及各部件分布的不同,会引起车辆各组成质量存在差异。为了研究铁道车辆簧下、簧间和簧上质量对转向架蛇行运动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推导了考虑Maxwell减振器模型的整车21自由度横向动力学线性微分方程,基于特征根稳定性判据,采用最小阻尼比法求解车辆系统的临界速度。同时结合轮对自激输入能量法和模态能量法,提出一种适用于多自由度铁道车辆轮轨系统的自激输入能量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车辆质量参数对系统自激输入能量的影响研究,自激输入能量越大,表明蛇行运动稳定性越差。最后通过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使用渐进稳定性方法求解车辆系统的非线性临界速度,仿真结果验证了最小阻尼比法和多自由度轮轨系统自激输入能量方法的可行性,可以反映车辆参数对蛇行运动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减小簧下和簧间的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车辆稳定性,簧上质量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不大;若轮对和构架的质量分别增加1 000 kg,临界速度将会分别降低19%和9%,自激输入能量将会分别增大91.7%和32%;若轮对和构架的质量分别减小1 000 kg,临界速度将会分别提高36%和10.9%,自激输入...  相似文献   

4.
高圆簧广泛应用于机车车辆中,其刚度作为车辆的主要悬挂参数,仿真时刚度矩阵的选择和简化处理对计算结果有直接影响。在一般机车模型的动力学仿真中只考虑了高圆簧刚度矩阵6个对角元素,未考虑非对角元素的影响。通过推导高圆簧的完整矩阵,并分别以弹簧振子和机车作为对象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高圆簧采用完整刚度矩阵的机车动力学性能优于高圆簧只采用对角元素的机车,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与高圆簧轴向垂直的方向上,轴向性能基本一致;机车高圆簧只考虑矩阵对角元素时仿真结果较考虑完整刚度矩阵时偏于安全,但二者最大差值都未超过10%,可以用于机车模型的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5.
双源制电力调车机车转向架悬挂系统可采用一系软二系硬方案或一系硬二系软方案。通过对这2种方案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调车机车的运营工况,确定双源制调车机车转向架宜采用一系软二系硬的方案;同时就二系弹簧横向和纵向2种布置方式对转向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由于二系簧横向布置对转向架性能有利,因此,确定双源制调车机车二系弹簧采用横向布置的方式;最后对各牵引装置在双源制调车机车转向架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确定采用端部斜牵引杆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张洪  沈钢  杨国桢 《铁道学报》2004,26(2):32-37
详细分析了全旁承支重转向架的结构,建立了能够精确模拟干摩擦副的非线性仿真数学模型和相应的整车计算软件。针对SW 160型提速客车转向架,分析了转向架回转阻力矩和旁承摩擦阻力矩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现车状态下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方案,为进一步优化同类型提速客车指出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三轴转向架一系悬挂弹簧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铁路进一步提速对机车牵引动力的要求,从改善机车在既有线路运行时的动力学性能及曲线通过性能出发.对200km/h机车(C0-C0轴式)一系簧有关刚度进行分析计算.认为应使中间轴一系簧垂向刚度小于端轴。  相似文献   

8.
C0-C0轴式机车的转向架簧间质量质心位置与转向架几何中心位置不重合,在轨道方向上发生偏移,会影响机车的动力学性能。文章以一台6轴架悬机车为例,建立转向架簧间质量质心偏移的机车计算模型,对其运行平稳性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质心偏移量对机车横向平稳性和垂向平稳性的影响是相互矛盾的。在转向架设计时应合理安排簧间质量质心的位置以协调机车的横向、垂向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高速列车车体的结构疲劳问题,关键还是轻量化设计导致的强度、刚度和寿命变化后产生的问题.论文提出一种新混合模拟技术,主要是结合多学科优化系统理论,采用并行优化算法,进行结构疲劳可靠性设计.核心是利用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法混合模拟技术在进行结构疲劳设计时考虑整车动力学特性,分析线路典型工况下结构振动特性和结构疲劳损伤之间的作用机理,考虑典型载荷工况和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并且采用随机统计概率方法和多目标优化手段进行结构疲劳设计.以某型高速车体结构作为算例,并通过试验验证.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从整车动态特性的角度系统研究车辆振动特性和结构疲劳性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还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工程结构疲劳设计优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SYS540H4空气弹簧的特性,通过对车辆正常工况和空气弹簧失效工况建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对车辆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考察了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动态曲线通过性能及运行平稳性。分析结果表明当空簧失效时,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变差,特别是在比较差的线路上要降到很低的速度才能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1.
在广深铁路已投入商业运营的DJJ1型高速交流传动高速电动车组采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交流传动系统。文章介绍了该系统的性能及其主要部件,重点分析了其牵引变流器、传动控制装置的技术特点,并对动力车的微机网络控制系统作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2.
DJJ1型高速动力车机械部分质量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蓝箭”号高速动车组上线运营以来出现的影响安全运营的动力车机械部分主要质量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文章还指出了今后新造高速动力车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中华之星”高速列车钢质拖车结构特点、主要技术参数,阐述了拖车各部件结构及设计特征。实践表明,钢质车体可以满足高速列车性能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国内首次成功自主研发动力分散型低地板动车组铰接转向架.介绍了铰接转向架设计结构,构架、车轮及车轴等关键承载零部件强度分析及台架试验,以及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和实际线路试验情况.结果 表明,转向架关键承载零部件静强度、疲劳强度和动车组相关动力学性能指标满足合同规定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综合空气动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我国即将投入运营的“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空气动力性能研究过程:数值计算、风洞试验、动模型试验、在线实车试验;对两种不同头形的高速列车交会压力波、列车空气阻力、列车表面压力分布、气动升力、横向气动力、列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空气动力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动力车冷却风道一位百叶窗空气流向、流速。结果表明,“中华之星”高速列车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性能,能够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牛得田  单巍 《机车电传动》2003,(5):91-93,99
分析了高速列车车体结构轻量化的必要性及所采取的措施,对比了国外几种典型的车体铝合金结构,介绍了“中华之星”动车组铝质拖车的车体铝合金结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7.
针对通用优化算法难于对铝型材高速车车体进行轻量化这一现状,本文在创建了一个可靠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之后,基于敏度分析技术,给出了一系列关于设计变量的导数信息。这些导数信息与设计专家知识以及成功经验相结合,最终提出了一个新的结构减重方案。该方案不仅可行,降低重量13.5%,而且为基于知识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18.
单点运行的动车组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TEDS)故障自动识别功能存在识别准确率不足,误判率高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动车组故障图像识别方法,以联网运行的TEDS数据为基础,结合传统的差异检测法,对不同空间与时间TEDS采集的同一列车图像进行多源数据融合与权重差异计算,实现了动车组车体异常部位的检测。试验表明,该方法建立了更为准确的对比参考源,减少了环境对成像内容的影响,能够提高动车组运行故障自动识别率,降低误报率。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型餐座合造车配餐式厨房存在的散热问题,根据餐座合造车平面布置和配餐式厨房设备的产热量,确定配餐式厨房温度和通风量。分析、对比现有标准,借鉴动车组配餐式厨房的成熟技术,确定餐座合造车热工设计参数,计算餐座合造车及配餐式厨房冷、热负荷。根据计算结果以及车辆运行工况设计配餐式厨房制冷、采暖、通风系统。设计方案在满足配餐式厨房理论通风量的情况下,通过调整配餐式厨房内的送风口、排风口的位置和数量,解决了厨房内温差较大等问题。由于餐座合造车不同于既有客车、动车组等,现有标准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建议制定适合于25型餐座合造车配餐式厨房的热工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20.
综合检测列车是一种综合检测高速铁路质量达标的高速列车。在时速350 km中国标准动车组基础上,研发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配套先进的高速综合检测试验设备,同时研发代表新技术发展趋势的高速动车组关键系统平台,开展高速动车组新技术工程化应用及试验,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安全综合检测技术水平和动车组技术水平。介绍了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研发的背景、总体目标、总体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