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吴强  刘保国 《隧道建设》2006,26(4):16-19,48
详细介绍了铜黄高速公路富溪连拱隧道洞口偏压段现场监控量测结果和分析,同时结合隧道施工情况,分析了富溪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周边位移、拱顶下沉、支护结构受力及地表沉降的特点,提出了工程措施,及时有效地指导了隧道的支护和加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控制难题及人力施工效率低、安全性差的问题,结合约束混凝土支护研究成果,研发拱架智能安装系列设备、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拱架(FCC拱架)及相应的配套装置,形成大断面隧道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施工体系。开展FCC拱架机械施工过程力学模拟试验,对拱架机械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受力进行实时监测,明确拱架机械施工过程力学特性,提出增设肩部节点区抗弯护板的加强措施,进行装配式约束混凝土支护机械化施工现场试验,分别对隧道围岩收敛变形、围岩与初支接触压力、加强后的拱架内力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FCC拱架自重及机械施工双重影响下,拱架肩部节点区变形产生突变,发生明显的应力集中,为受力变形关键部位;加强后的FCC拱架现场举升安装过程中未见有明显的变形;现场试验段围岩偏压现象明显;上台阶围岩变形及受力呈现三阶段波动增长,以拱顶及拱肩部位波动最为强烈;拱架受力整体呈现"上大下小"的特点,最大应力值出现在拱顶外侧,其次左拱肩部位;机械化施工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及装配化水平,保障施工安全可靠,有效控制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沈峰  成词峰  周俊书 《公路》2012,(1):208-211
在现场调研及隧道监控量测的基础上,研究了十房高速公路通省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大变形问题,通过分析该隧道大变形破坏的特点,从围岩岩性条件、工程结构受力和施工因素等方面对该隧道的大变形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省隧道发生大变形的主导因素是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和软弱围岩,而前期施工措施不当是产生大变形的诱因.结合研究成果提出针对大变形段的治理措施,监控量测结果表明该治理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柏杨湾软弱围岩连拱隧道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宜(宾)水(富)高速公路柏杨湾双连拱隧道的施工,通过对支护结构的现场监控量测,获得支护结构不同部位变形和受力的实测数据。分析在软弱围岩条件下双连拱隧道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情况,并探讨时间因素对它们的影响,为同类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讨论太原至澳门高速公路省庄隧道现场围岩变形监控量测的实施情况和对位移量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隧道先后开挖的左侧和右侧主洞变形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影响,阐述了监控量测在省庄连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讨论太原至澳门高速公路省庄隧道现场围岩变形监控量测的实施情况和对位移量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隧道先后开挖的左侧和右侧主洞变形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影响,阐述了监控量测在省庄连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确保区间隧道与施工通道交叉段施工的安全和质量,研究了交叉段的围岩应力状态及变形机制,依托重庆轨道交通某区间隧道与施工通道形成的交叉断面特征,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交叉段围岩位移、应力特征及塑性区特征,并结合现场监控量测资料,研究交叉段围岩应力分布和位移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在隧道交叉部位拱脚出现应力集中,拱顶处竖向位移出现突变,施工时需加强对这2个部位的支护和监控量测;隧道开挖会在左、右侧墙拱脚及左、右隧道之间的小净距区域形成塑性区,施工时需加强支护。研究成果可为隧道交叉段的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偏压连拱隧道施工与监控量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云南元磨高速公路桥头隧道为背景,介绍偏压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和监控量测,监控量测在施工中的作用,同时结合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量测结果相比较,简述施工工序对偏压连拱隧道结构受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窑沟隧道周边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钢拱架内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和锚杆轴力进行监控量测,了解隧道开挖过程中马兰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性及支护结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拱部沉降的量值远大于净空收敛的量值;围岩压力分布不均匀;钢架支护在隧道支护体系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拱部系统锚杆对结构的稳定性作用不大;水对拱顶沉降的影响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0.
以灯草塘隧道双连拱隧道为例,结合地质条件差、埋深浅、跨度大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于本标段连拱隧道特点的隧道监控量测内容,以及相应的量测要求,获得了隧道各施工阶段的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钢支撑内力和围岩压力等数据资料,有效地控制了隧道围岩变形,经实践检验监控量测确实起到指导现场设计与施工的作用,为隧道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针对隧道洞口浅埋段双侧壁导坑施工工艺的特点,结合文坑隧道的地表下沉、洞周收敛、拱顶下沉以及初期支护内力等施工监控量测项目的监测结果,分析了该施工工艺下隧道围岩和支护系统的变形及受力特点,指出了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临时钢拱架的合理拆除时机,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中国连拱隧道,特别是偏压连拱隧道发展的特点;结合实际工程,说明了偏压连拱隧道施工中中隔墙监控量测方法,并对中隔墙计算机模拟结果与监控量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偏压连拱隧道施工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三口隧道为例,介绍新奥法施工过程中现场监控量测的项目及方法,分析了富水软岩隧道的围岩与初期支护的变形及受力特点,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为分析研究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郑元忠  刘承论 《隧道建设》2007,27(5):57-60,71
针对铜陵至黄山高速公路铜汤段上坡双连拱隧道现场监控量测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诸如地质条件差、埋深浅、跨度大,提出适合于上坡连拱隧道特点的监控量测内容,以及相应的量测要求,为隧道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平(凉)定(西)高速公路青岚隧道现场围岩情况的分析研究,制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及施工优点等进行了总结,初步肯定了该方法可以降低成本,缩短掘进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确定了该法的可行性。通过对监控量测结果的分析总结,确定了大跨度高湿度黄土隧道的受力和变形特点,并合理的将量测结果用于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及支护结构受力分布规律,以某高速公路隧道为依托,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小净距隧道左右洞开挖支护完毕后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竖直和水平位移分布,以及初期支护结构的弯矩、轴力和剪力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后塑性区主要分布在隧道左右洞的两侧拱脚处,拱顶处竖向位移最大,拱腰处水平位移最大;初期支护结构在边墙处的弯矩和剪力均较大,轴力在拱腰处最大。建议该类型隧道设计与施工时需加强对隧道边墙及拱脚处的支护,并加强隧道内空变形监测。  相似文献   

17.
姜路岭隧道是青海共玉高速公路上具有代表性的大变形隧道。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过若干次大变形,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现场施工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在大变形施工处治的过程中,监控量测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现场地质观察、拱顶下沉、周边收敛等量测,依据及时有效的监测数据,及时反馈到施工现场中。处治时综合运用了换拱、增设临时钢支撑、加强支护参数、增大预留变形量等技术,结合监控量测数据反馈治理效果,顺利通过大变形段。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平层状岩体火麻冲连拱隧道,考虑不同强度岩层组成的软硬互层岩体,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进行隧道施工全过程分析。结合现场实测,探讨了水平层状岩体条件下连拱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变形受力特点。指出连拱隧道结构设计与施工过程的薄弱环节,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水平层状岩体火麻冲连拱隧道,考虑不同强度岩层组成的软硬互层岩体,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进行隧道施工全过程分析。结合现场实测,探讨了水平层状岩体条件下连拱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变形受力特点。指出连拱隧道结构设计与施工过程的薄弱环节,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全站仪非接触隧道变形量测方法是一种快速、及时和有效的监控量测方法,它可用于隧道施工围岩变形监测。本文介绍了这种方法在老营庄湿陷性黄土隧道的监控量测应用。针对湿陷性黄土开挖后变形大,变形快的特点,采用全站仪量测可快速监测,对现场施工干扰小,结果可直接指导隧道现场施工,及时服务现场动态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