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目前国外及我国公路设计标准中纵断面主要指标的规定,针对轻型高速公路及典型车型,应用汽车行驶理论的动力性能分析,进行轻型高速公路最大纵坡与坡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的理论分析,并提出理论建议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关于入口路段主线竖曲线半径研究较少的现状,且在研究过程中不注重区分入、出口路段之间差别的问题,该文首先明确合流视距是入口路段主线竖曲线半径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合流视距为控制条件对入口路段的竖曲线半径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入口路段主线车辆的交通行为特征,结合驾驶员心、生理特点建立主线入口路段安全合流视距计算模型。视距模型中考虑了反应距离、车辆换道距离、减速距离3项指标,并以变道和减速行驶二者中的较小值作为控制依据计算满足减速需要的合流视距推荐值。分别考虑主线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两种不同的情况,分析凸形竖曲线变坡点顶部,以及凹形竖曲线夜间车前灯射距及主线上方跨线构造物对驾驶员视线的遮挡。根据立面几何关系分别建立满足合流视距的主线入口路段凸形、凹形竖曲线半径计算模型。将合流视距推荐值代入竖曲线半径计算模型中,得到满足合流视距的主线入口路段凸形、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推荐值。结果表明:入口路段的要求低于出口路段,通过识别视距计算得到的竖曲线半径推荐值低于现行规范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交通事故问题仍然严重,虽然基于事故的道路线形模型研究比较成熟,但由于事故数据缺失,很多模型是否可行很难判断。以事故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交通事故风险概率的分析研究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指标的合理性。通过对不同分类竖曲线段和纵坡度、坡长不同组合段事故风险概率的分类统计,利用改进的管理规则对不良线形组合和事故风险概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支持度和置信度作为关联规则生成的筛选条件,提升度作为关联规则关联性的评判标准,由提升度大小将关联规则的关联性分为4个不同的区间,更加直观地表达道路纵面线形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并基于行车安全提出了推荐指标范围。结果表明:同向竖曲线上的事故黑点明显多于反向竖曲线;大半径竖曲线接短坡或者长坡接小半径平曲线时事故黑点较多;凸曲线间的直坡段长度在100~500 m之间时事故风险概率较高;凹曲线间的直坡段长度在100~400 m之间时事故风险概率较高;凸曲线直坡长度应与竖曲线半径大小相配合,凹曲线半径应尽量取到60 000 m以上;事故风险概率随着纵坡度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纵坡度大于4%之后事故风险概率增大较明显,当纵坡度小于0.5时,事故风险概率较高;当坡段长度小于400 m时,事故风险概率较高,尤其是坡长小于250 m时。  相似文献   

4.
从纵断面线形的角度,研究了纵坡、坡长及竖曲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纵断面线形安全的改善措施:即在纵断面线形设计中采用新型的缓和竖曲线来提高平顺性、驾驶员舒适度、美观及竖曲线线形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事故率与纵面线形的关系,基于浙江省内4条高速公路的线形资料和5年的事故数据,通过控制变量,利用SPSS软件建立变坡点,设置频率、坡度和坡长、变坡点处坡度代数差、竖曲线半径和长度与交通事故率的关系模型,得出事故率随纵面线形指标的变化关系,进而提出高速公路部分纵断面设计指标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6.
杜永平  张逸  鲁雯卓 《上海公路》2023,(3):14-22+45+216-217
为提升旧路改造工程中常用的线形同向竖曲线线形质量,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将线形参数、平整度纳入“人-车-路”动力学模型。以半径2 000 m、5 000 m同向凹曲线为算例,采用Newmark-β法编制程序计算,从运动、力学角度,分析表明线形变化是引起车线共振的形成原因,并采用加速度峰值等振动指标和汽车振动感知标准,总结了车线共振特征结构,确定了线形内的共振区和稳定区范围。对竖曲线形态、行驶方向以及同向竖曲线半径和间距等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分析,找出同向竖曲线产生较强车线共振的二种线形工况:不对称竖曲线各半径的曲线小度小于3 s行程时,将形成耦合共振区;同向竖曲线间直坡长度小于3 s行程时,也产生耦合共振区。总结计算分析成果,确定同向竖曲线车线共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竖曲线半径、半径差以及短的曲线长度和曲线间直坡长度,这也是影响行车服务性能的主要因素。从降低车线共振角度,采用七次抛物线作为缓和竖曲线,同向竖曲线增设缓和竖曲线降振效果显著,加速度振动峰值、均方根下降到原来的3.5%以内,远小于振动感知阈值。考查纵断面线形与平整度耦合振动工况,增设缓和竖曲线,对比直坡状态下的人体加速度均方根接近1,...  相似文献   

7.
于忠涛 《中外公路》2011,31(3):142-146
斜弯坡组合在一起的桥梁是一种特殊复杂的桥型.笔者结合辽宁建兴大桥的设计,分析了斜弯坡组合桥梁的特殊性,提出了缓和曲线斜桥桥墩两端桩号的推算方法,综合考虑上坡竖曲线及超高渐变段横坡的变化计算斜桥墩台盖梁两端对应的防撞墙内边缘的桥面高程,以这两点的高程设计各墩台盖梁坡度并推算墩台中心到墩台两侧对应的防撞墙内边缘处的桥面坡度...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设计时速在30km/h及以下山区旅游公路平纵线形设计方法,本文结合山区旅游公路地形地质特征,对平纵线形设计中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最大纵坡、最大最小坡长等设计指标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值范围,依托我市某景区工程项目验证指标提出的合理性与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低速山区旅游公路车辆在30km/h、20km/h、15km/h车速下,最大坡度内,最大纵坡设计值依次为9%、10%、12%,平曲线最小半径依次为30m、15m、15m。  相似文献   

9.
基于眩光纵距的高速公路凹曲线防眩高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通过理论推导确定了基于眩光纵距的凹曲线最大眩光高度修正值的计算位置,并且得出了相应的防眩高度修正值表达式。其次,计算式表明,防眩高度修正值是关于凹曲线半径和眩光纵距的函数,竖曲线半径越小、眩光纵距越大,则凹曲线路段所需增加的防眩高度越大。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防眩高度修正值沿凹曲线路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明,凹曲线路段应按修正值进行防眩高度设计,而不宜简单地参照直线匀坡路段防眩高度。  相似文献   

10.
坡差是指变坡点处后坡坡度值与前坡坡度值的代数差,目前的技术规范体系未对高速公路坡差的设计做出明确规定,但在实际的车辆行驶过程中,坡差容易造成驾驶员的感知错误,进而影响道路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对浙江省4条营运高速公路的线形数据和历年事故数据进行建模,并借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坡差与亿车公里事故率关系模型。同时,本文还对坡差大于3%事故率较高情况下,竖曲线半径与亿车公里事故率的关系进行了建模和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城市道路由于受到建设条件制约经常会采用较小的平、纵线形指标,其中地下道路和高架道路的曲线路段由于受到中隔墙、侧墙、结构顶板或防撞墙、防眩设施、声屏障等结构物的影响,易造成视距不足,为道路运营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总结分析行车视距验算方法及规范要求值的基础上,采用数值解析法计算得到城市道路不同设计速度和视距要求下的平曲线、竖曲线半径对应值,并提出了视距不足时的优化设计措施,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山区高速公路几何线形与事故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区高速公路几何线形与交通事故数据,对平、纵及其线形组合与事故率的关系开展研究,建立了直线段长度、平曲线半径、平曲线偏角、纵坡坡度、竖曲线半径等单一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量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直线接平曲线路段、纵坡和平曲线组合路段、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路段、断背曲线路段、凹凸竖曲线组合路段的事故率,最后对多重线形组合路段的事故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成果对提高山区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水平以及基于交通安全需求优化几何线形设计成果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高速公路平纵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关系,引入线形影响因子,提出了基于线形影响因子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安全评价方法。首先,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平曲线半径、平曲线偏角、直线段长度、竖曲线半径及纵坡坡度与事故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弯坡组合、平竖曲线组合以及长大坡组合路段上的事故率。进而,结合事故率与线形的关系,以线形影响因子表征几何线形指标对高速公路事故率的影响,据此评价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性。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线形影响因子确定的危险路段与由实际事故率确定的危险路段具有极高的一致性,达到了81%。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交通效率、安全和特定交通组成的纵坡合理坡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用地及地形、地质等限制,纵坡常被迫用到规范推荐的限制值,而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对5%以下的纵坡坡长限制没有进行规定,如何确定此类纵坡的合理坡长直接影响到路段交通安全、效率、工程经济等。通过对已有的纵坡坡长限制研究成果整理分析,提出运用汽车动力学进行坡长计算时,应该考虑汽车坡中换档的情况,并引入适合车型的概念,建议根据道路交通组成的实际情况确定坡长。分析坡长对驾驶员心率增长率、制动鼓温度、事故率的影响,分别确定各影响因素下的最大坡长。最后提出综合考虑交通效率和安全的坡长限制确定方法,并在某大纵坡路段的纵坡论证中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公路坚曲线是采用的圆形竖曲线。1972年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对各级公路的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也作了明确规定。过去我们设计竖曲线用苏联《圆形竖曲线测设表》(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是有些问题的。苏联《圆形竖曲线测设表》采用的是平曲线公式,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公式计算分析了在公路路线纵断面设计中竖曲线部分任意点纵坡的变化规律,找出了竖曲线中产生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纵坡的条件以及路段长度,对大半径竖曲线在高速公路应用中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合理设计竖曲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互通立交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节点,对主线线形指标设计具有控制作用。在高速公路改扩建中,因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纵断面线形指标不满足出口识别视距要求而调整主线纵断面线形的现象时有发生。文中针对互通立交出口位于凸形竖曲线衔接直坡段的特殊情况,提出满足互通立交出口识别视距要求的凸形竖曲线半径控制值,为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设计中调整主线纵断面线形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驾驶员心率增长率的山区高速长大下坡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车试验,探索在长下坡路段行车影响驾驶员的心理因素,建立心率增长率预测模型。并通过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确立安全评价标准。研究发现:山区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的坡度、坡长及竖曲线半径对驾驶员心理生理特征有显著影响;建立以累计坡长和曲率为自变量的预测模型,该模型能有效的预测长下坡路段驾驶员的心率增长率;心率增长率低于30%,纵坡路段安全性好,30%~40%安全性较好,高于40%较差。  相似文献   

19.
防止眩光是保证高速公路夜间行车交通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为了防止高速公路凹形竖曲线段防眩板高度不足引起的眩光问题,减少夜间行车的交通事故,该文以二次抛物线作为高速公路凹形竖曲线的线形,根据车辆行驶在凹形竖曲线段时对向行驶车辆及防眩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推导出了高速公路凹形竖曲线段防眩板高度计算公式,系统分析了竖曲线半径、前灯眩光照距等因素对凹形竖曲线段防眩板设置高度的影响特性。并通过实例,计算了凹形竖曲线段防眩板高度的实际需求。结果表明:凹形竖曲线段防眩板高度随竖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凹形竖曲线段需要设置比匀坡段更高的防眩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是对纵断面接坡计算的几种方法,按接坡计算点距离取值大小,分流点主线切线坡等计算对比分析,并与实际变速车道中心线的高程(按主线横坡推出)比较,分别在直线坡段和竖曲线坡度不同情况对比计算、分析,并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