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机制砂的级配、细度模数、石粉含量、亚甲蓝(MB)值、有害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对混凝土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文中以花岗岩机制砂为细集料,研究机制砂细度模数(2.3~3.0)、石粉含量(质量分数,下同)(3%~9%)对C50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及黑云母含量(1.2%~4.5%)对机制砂需水量比和砂浆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细度模数的降低或石粉含量的增加,可提高配制同等工作性混凝土所需减水剂掺量;当机制砂细度模数为2.8时,混凝土力学性能最佳,细度模数降至2.3时,混凝土力学性能显著降低;随着石粉含量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增强,抗折强度在石粉含量为5%时最大。黑云母含量的增加增大了机制砂的需水量比,降低了机制砂砂浆的强度。  相似文献   

2.
刘信才  邓俊双 《隧道建设》2022,42(Z1):249-256
为掌握隧道洞渣采用不同干法工艺制备的机制砂品质特性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测定砂石联产干法工艺机制砂(代号CMS)和制砂楼单产干法工艺机制砂(代号SMS)的性能指标,对比研究CMS和SMS 2种机制砂配制的C35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压强度、干缩和抗冻性及石粉含量在5%~14%变化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1)SMS机制砂的亚甲蓝(MB)值、压碎指标等核心指标显著优于CMS机制砂; 2)相同石粉含量下,CMS机制砂混凝土达到同等工作性所需减水剂掺量显著高于SMS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抗冻性能低于SMS机制砂混凝土,干缩率高于SMS机制砂混凝土; 3)石粉含量增加对CMS机制砂和SMS机制砂的MB值及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规律和程度有明显不同,建议SMS机制砂中允许石粉含量为10%,CMS机制砂允许石粉含量为5%。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砂属性对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了混合砂、天然砂及不同石粉含量机制砂等6种属性砂的C50高标号混凝土,进行了其长期强度、抗渗、抗冻、抗碳化及受压徐变等耐久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混合砂、机制砂C50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优于天然砂C50混凝土;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对混凝土长期强度有明显影响,但对抗渗、抗冻、抗碳化及受压徐变等性能影响不明显;结合现场泵送工艺工作性的要求,混合砂或石粉含量7.0%左右的机制砂C50高标号混凝土具有工程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试验配制了坍落度大于200 mm的C60高强机制砂混凝土,分析了5.1%、10%、15%三种不同石粉含量和掺加10%粉煤灰对混凝土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探究了石粉和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石粉含量在10%左右,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性能达到最佳;掺加10%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而对强度不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滑模施工性能,试验研究了机制砂细度模数、石粉含量等材料参数、混凝土砂率等配合比参数以及拌合物坍落度等工作性能对机制砂混凝土粘度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由于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大、整体颗粒较粗,采用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与相同配合比采用河砂配制的混凝土振动粘度系数小很多,如果简单采用机制砂取代河砂,将会导致滑模摊铺的混凝土路面塌边、离析;(2)在相同坍落度条件下,随着砂率的增加,由于混凝土中集料表面积增加,覆盖到集料表面的浆体厚度减薄,导致混凝土的振动粘度系数增加;(3)随着混凝土坍落度的增大,由于混凝土拌合物内部颗粒之间剪滞效应的减小,混凝土振动粘度系数增加;(4)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振动粘度系数先增加,而后逐渐降低,石粉含量分界线在10%左右。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振动粘度系数与石粉含量、混凝土砂率及坍落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合理利用机制砂配制高质量的混凝土,采用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测试的方法,试验研究了嘉陵江卵石生产的机制砂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各粒级中的石粉含量和小于0.15 mm粒级的颗粒含量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很大;并且是混凝土配比设计时合理砂率选用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整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探究了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强度等级的机制砂混凝土具有各自不同的最优石粉含量范围,低强混凝土石粉含量宜控制在10%~15%,高强混凝土不宜超过7%-10%。石粉的引入虽使混凝土粘聚性较大,但也有效的增加混凝土的保水性能,降低泌水率。此外,经研究发现,高石粉含量的机制砂适宜制作低强混凝土,不适宜制作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8.
《公路》2015,(5)
对比了几种不同石粉含量的机制砂对混凝土的收缩及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对混凝土的干缩率具有正负效应,当石粉含量较少时负效应占优势,当石粉超过一定量时正效应占优势;对于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也有正负效应,随着机制砂中石粉含量的增加其强度先提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机制砂级配对C50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选取7种不同细度模数以及按分计筛余0%、2%、4%、6%、8%、10%调整石粉含量的片麻岩机制砂,分别配置C50高性能混凝土,测定其工作性能和强度。结果表明:1)机制砂级配参数中细度模数及石粉含量对C50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较大,当机制砂细度模数约为2.9时,可提升混凝土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2)随着机制砂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呈先提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佳石粉含量为4%左右;3)研究结果可供片麻岩机制砂在C50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研究胶凝材料用量、砂率和石粉用量对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并测试了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干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满足工程需要,石粉的掺人改善了混凝土的干缩性能.  相似文献   

11.
王稷良  田波  柯国炬  李北星 《公路》2011,(7):207-211
以天然砂混凝土为基准,对比研究了机制砂以及机制砂中石粉含量、砂率变化对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耐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灰比降低,无论是机制砂还是天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逐渐增大,磨耗值逐渐降低.在同等条件下(相同水灰比、相同浆体含量),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与耐磨性均优于天然砂混凝土.当石粉含量在10%以内时,随石粉含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水灰比、石屑掺量、石粉含量、砂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石屑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河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增长规律基本一致;在水灰比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石屑掺量、石粉含量、砂率的石屑混凝土28 d强度均能满足设计强度要求,且较河砂混凝土还有所提高;石屑掺量在40%,石粉含量在13%时,石屑混凝土28 d的强度最高;砂...  相似文献   

13.
以C60D为基础的机制砂混凝土为对象,研究了石粉含量、水胶比、砂率、矿粉和硅粉含量配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在确定最佳配合比的基础上对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进行了验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水胶比和砂率分别为0.3和0.37,矿粉和硅粉分别为80 kg/m3和30 kg/m3,采用复合掺配获得的机制砂混凝土具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随石粉含量的增加,以7 d龄期为界,在界限早期的机制砂混凝土收缩性随着石粉含量增加而不断上升,当超过7 d龄期后,混凝土的收缩率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石粉掺和料的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能有效避免混凝土的碳化反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机制砂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主要因素,以优选混凝土配合比为基础,考察了石粉含量对胶凝材料水化性能及混凝土抗折强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石粉含量不仅降低了胶凝材料体系的最大放热速率,且延迟了最大放热速率出现的时间;混凝土抗折强度和耐磨性能随石粉含量增加先提高后降低,在石粉含量为10%时抗折强度和耐磨性能达最大值,在石粉含量为3%~13%的范围内,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耐磨性能均优于河砂混凝土试件。  相似文献   

15.
以4种不同岩性的机制砂、水泥、粉煤灰等为原料,在不同养护龄期下,制备强度等级为C30、配筋及砂率不同的机制砂混凝土试件,通过钢制加载架对试件提供稳定荷载,利用机械千分表对试件变形进行双面测量,研究等强条件下机制砂混凝土收缩徐变性能,找出干扰机制砂混凝土收缩徐变性能的指标。试验结果显示:4种机制砂混凝土干燥收缩值比较类似,4种岩性的机制砂混凝土在测试前30 d干燥收缩值增加的速度较快,30 d后增长较慢;4种机制砂混凝土徐变应变和徐变系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凝灰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收缩徐变性能最好的是石灰石机制砂;普通砂混凝土的收缩值低于石灰岩机制砂混凝土的收缩值,且养护龄期影响混凝土的收缩性能,收缩性能与养护龄期成正相关;机制砂混凝土的徐变系数和徐变挠度随配筋增大而降低,配筋为4?14时试件的徐变性能最好;荷载为6 kN时徐变性能最好,荷载为2 kN时徐变性能最差;徐变挠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湿度的增加而降低;石粉含量同机制砂混凝土的收缩性能成正相关,且当石粉含量低于12%时,收缩值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中国西南沿海地区高品质机制砂石粉含量对各强度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干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石粉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对强度有提高作用;一定范围内,混凝土的收缩值随石粉含量的增多而变大,超过限值后随石粉含量增多而变小。根据本研究结果得到如下结论:中低强度混凝土机制砂石粉含量可放宽至15%,高强度混凝土石粉含量控制在7%以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控制机制砂中石粉和泥粉含量调节其亚甲蓝值(MB值),并研究了机制砂MB值在0.35~2.50区间内变化对高强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早期塑性开裂和干缩等性质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MB值与石粉含量关系不大,而与泥粉含量呈正线性相关性。随着机制砂MB值的增大,新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抗折强度和7d抗压强度迅速降低,而28d抗压强度变化不大。当机制砂MB值不大于1.35时,MB值的变化对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和干缩影响不大。但是,当机制砂MB值超过1.35以后,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和干缩程度呈显著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李北星  周明凯 《公路》2007,(12):141-145
在利用岩石轧制生产机制砂的过程中,伴随产生相当数量的岩石细粉副产物。为了有效利用石粉资源,本文对石灰岩石粉代替粉煤灰作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可用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测试了掺入石粉的水泥胶砂的流动性和力学性能;其次,对石粉取代粉煤灰作掺合料对C 30、C 60、C 80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和讨论。结果显示:在混凝土中掺入15%~22.5%数量的石粉作掺合料是完全可行的,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基本相当于等掺量的粉煤灰。  相似文献   

19.
利用花岗岩机制砂取代部分河砂配制混凝土,开展了抗压、抗折、劈拉强度试验,研究分析了花岗岩机制砂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花岗岩机制砂掺加比例增加,混凝土力学性能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于最大抗压、抗折和劈拉强度而言,最佳机制砂掺量分别为10wt%、10wt%和15wt%,这主要是由于石粉的填充效应以及机制砂与水泥浆体之间具有更大的粘结力。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高吸附性的花岗斑岩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对5组不同石粉含量的砂浆流动度、抗折和抗压强度进行了测试,并通过MIP,XRD,SEM试验,研究了不同石粉含量的机制砂水泥砂浆微观结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该高吸附性的花岗斑岩石粉而言,当其含量小于12%时,砂浆和易性随石粉含量的增加而得到改善,砂浆孔隙率随石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砂浆的强度与微观结构性能随石粉含量增加而提高,并在石粉含量达到12%时强度达到最大;当其含量超过12%后,砂浆需水量较高,和易性变差而密实度降低,砂浆孔隙率增大,且石粉与水化产物的微观结构不利于砂浆强度的发展,砂浆强度随石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原因为,当石粉含量不高于12%时,以填充作用、成核作用为主,水化产物和惰性石粉共同填充了砂浆体系的孔隙,砂浆孔隙率随石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砂浆的强度与微观结构性能随石粉含量增加而提高;但石粉含量超过12%后,“游离”石粉会影响水泥水化产物形态的发展,且其比表面积的影响导致砂浆需水量增大,水泥砂浆和易性变差而不易振捣密实,砂浆孔隙率增大,抗折、抗压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