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目前高铁车站接驳公交仅服务离开高铁站的乘客,在回高铁车站时空车驶回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本文设计了一种考虑回程的服务去往,以及离开高铁车站乘客的接驳公交服务模式,即“高铁快巴”灵活线路,区别于常规模式的固定线路,根据乘客预先提交的出行需求生成灵活型“伞状”线路,以车辆行驶时间最少为目标,通过站点拆分,构建灵活线路优化设计模型,运用IBM ILOG CPLEX进行求解,通过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合理的时间内求解出车辆的行驶路径. 当根据乘客提交的需求设计出车辆行驶路由后,系统会将车辆到站时间发送给乘客,乘客根据到站时间出行,方便了乘客的出行.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铁车站接驳公交仅服务离开高铁站的乘客,在回高铁车站时空车驶回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本文设计了一种考虑回程的服务去往,以及离开高铁车站乘客的接驳公交服务模式,即“高铁快巴”灵活线路,区别于常规模式的固定线路,根据乘客预先提交的出行需求生成灵活型“伞状”线路,以车辆行驶时间最少为目标,通过站点拆分,构建灵活线路优化设计模型,运用IBM ILOG CPLEX进行求解,通过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合理的时间内求解出车辆的行驶路径. 当根据乘客提交的需求设计出车辆行驶路由后,系统会将车辆到站时间发送给乘客,乘客根据到站时间出行,方便了乘客的出行.  相似文献   

3.
“定制公交”作为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公交服务模式,被认为能够有效吸引城市居民转向公共交通出行.通勤类型作为定制公交服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线路设计问题具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区域运营模式的通勤定制公交线路规划模型,该模型以最小化乘客出行成本、车辆运营成本为优化目标.其次,为求解模型,设计了一个两阶段启发式算法以获得多目标优化模型的Pareto解.最后,通过几组算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根据优化目标提供多种线路方案集,丰富了定制公交的运营模式,为定制公交的线路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公共交通系统,受蚁群移动轨迹行为启发,视停靠站处等待乘客信息为一种外在的“信息素”(pheromone),即可实现相继公交车的信息传递,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可变跃迁概率元胞自动机(CA)模型. 模型中假设公交车辆并非唯一追求以最大速度行驶,依据“信息素”引入控制策略动态调整公交车前行速度,实现了公交线路上车辆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协调行驶行为. 数值模拟实验表明,模型可再现公交运行中的“集簇现象”,新的控制策略引入后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车辆在公交线路上的时空分布,疏散了公交车辆集簇行驶的状况,进而降低了平均等待乘客数. 结果表明,新的控制策略可以显著提升公交线路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使用公交路段的表示方法描述公交网络,公交路段上的出行费用受拥挤影响,公交车辆上的乘客流量受车辆运营能力限制.在拥挤影响和能力限制的双重约束下,建立公交乘客均衡配流模型,设计求解算法并给出算例.模型和算法尤其适用于高峰时期乘客流量大于线路运营能力的超级拥挤公交网络均衡配流.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如何促进城市居民自愿向可持续出行方式转移,本研究引入社会心理学 中“社会规范”的概念. 在对其细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内化程度的社会规范影响个体出 行行为的路径模型. 通过网络调查获得上海居民的意愿及出行行为数据,采用logistic和 线性回归的方法验证了假设. 结果表明,主观规范、个体规范直接影响个体公共交通出行 意愿并进而影响其公交出行频次;而描述性规范对公交出行意愿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通 过“私家车保有”中介的间接影响,同时还直接影响公交使用频次;个体的私家车购置行 为,则主要受到月收入和描述性规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很多外在因素致使公交出行时间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而已有的公交配流模型对公交车辆运行时间和乘客等车时间的不确定性缺乏考虑.本文综合考虑公交出行时问和出行时间的不确定性,结合公交出行时间与公交出行时间可靠性以描述乘客的路径选择行为,建立公交乘客均衡配流模型并求解分析。案例结果表明换乘线路增加了出行时间的不确定性,人们更愿意...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当前及潜在公交乘客对常规公交服务质量感知程度,全面检索了影响常规公交服务质量的因素并将其分为五类;基于偏好性调查法获取了乘客出行意愿数据,并分别拟合五类因素对公交乘客需求变化率的回归模型获得了公交乘客服务感知度。结果表明,当常规公交的票价、步行时间、站台等待时间、车内出行时间、舒适性5个因素单因素变化时,相应的公交乘客服务感知度分别为0.227、0.446、1.228、1.991、1.028。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公交企业等清晰掌握常规公交的改善重点,并为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提高居民出行分担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公共交通系统,受蚁群移动轨迹行为启发,视停靠站处等待乘客信息为一种外在的“信息素”(pheromone),即可实现相继公交车的信息传递,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可变跃迁概率元胞自动机(CA)模型. 模型中假设公交车辆并非唯一追求以最大速度行驶,依据“信息素”引入控制策略动态调整公交车前行速度,实现了公交线路上车辆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协调行驶行为. 数值模拟实验表明,模型可再现公交运行中的“集簇现象”,新的控制策略引入后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车辆在公交线路上的时空分布,疏散了公交车辆集簇行驶的状况,进而降低了平均等待乘客数. 结果表明,新的控制策略可以显著提升公交线路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有效的精准控制策略提升公交车辆的到站间隔匀整度和运行服务可靠性是改善公交服务质量,提升公交乘客出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首先,本文考虑站点乘客上车需求波动构建公交运行模型;其次,提出基于时间偏差反馈机制的公交区间行驶速度调控策略和基于乘车选择行为模型的公交站点乘客信息引导策略;最后,以最小化乘客出行成本和车头时距偏差为目标,构建融合车速调控和乘车引导的公交运行组合优化控制策略,并设计了求解方法。以北京公交57路为例,设计4种情形的数值仿真对比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组合控制策略的优化效果最佳,相比于无控制策略,公交运行稳定性提升了47.70%,避免了线路的串车发生,考虑出行时间与拥挤程度的综合成本减少了18.71%。本文还比较了不同乘客收入水平和乘客引导信息服从率下策略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信息引导策略对总出行成本降低效果减弱,当乘客引导信息服从率为0.7时,组合控制策略对公交运行和乘客出行的改善效果最显著。本文可以为提升公交运行可靠性和服务质量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对于高频率公交线路服务,以减少在站乘客平均等待时间为目标,提出以车头时间距的一致性来分析和衡量线路级别的公交服务可靠性的方法。考虑乘客需求波动和线路运行时间随机性对公交服务可靠性的影响,以一条高频发车的固定公交线路为考察对象,利用随机模拟方法仿真公交服务过程,计算分析了不同乘客需求和运行时间波动情况下的车头时间距的变异特征和在站乘客平均等待时间。结果表明,线路运行时间波动越大,乘客到达越不均匀,车头时间距变异就越大,乘客平均等待时间也就越长;随着站序的增加,累计车头时间距变异趋向于增大,服务可靠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市通勤人群公交使用情况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托,运用营销学领域中识别顾客忠诚度的RFM模型及相关统计学方法,从"行为忠诚"与"态度忠诚"两方面探讨乘客公交忠诚度的界定与划分,并结合公交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上海市通勤人群公交忠诚度的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交忠诚度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约1/3受访者虽然目前表现出高强度的公交使用行为,但未来有向公共系统外的其他交通方式转移趋势和风险,而公交使用的态度忠诚度主要受年龄、教育背景、轨道交通票价、公交候车时间、行程时间稳定性及公交车厢拥挤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3.
潘述亮  俞洁  卢小林  邹难 《城市交通》2014,(2):62-68,58
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交通服务方式,灵活型公交服务系统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服务品质,并将成为一体化城市综合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灵活型公交服务的产生及40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该系统的分类、运营模式以及主要研究进展,并深入剖析国外已有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中国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运营实践的局限性。研究表明,灵活型公交服务系统的关键理论研究聚焦于边界条件决策、关键运营参数设置以及线路优化与协调三个方面。而如何结合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特性及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实践,将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创新性地应用于中国现实环境,是未来研究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共汽(电)车与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两种交通方式,如何协调两者之间关系,实现两网融合发展,提高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是现阶段公共交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广州市公共汽(电)车与轨道交通衔接为例,分析现状衔接水平,并将轨道交通服务区域划分为3个不同圈层。根据各圈层特点,综合考虑乘客对拥挤程度忍受的时间以及轨道交通客流平均运距等特征,选取表征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构建公共汽(电)车与轨道交通衔接联动控制模型,并制定相应的衔接联动控制策略。最后,以广州市为例,将构建的模型实际应用于轨道交通三号线沿线公共汽(电)车线路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5.
从基础设施服务和企业运营服务两方面,构建适合小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站点覆盖率、车辆拥有率、乘客换乘次数和搭乘步行时间四项指标衡量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行车准点率、运营车速、乘客候车时间和高峰满载率作为企业运营服务能力的衡量指标,并根据公共交通服务评级的等级分析指标的量值范围。  相似文献   

16.
车辆到站时间的不准时性严重影响着需求响应型公交的服务水平和乘客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意愿,因此,本文对考虑车辆随机到站时间的动态需求响应型接驳公交线路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以运营商成本、乘客乘车时间成本、乘客等待时间成本组成的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优化车辆路径寻求系统总成本最优的需求响应型接驳公交服务方案,其创新之处在于,在服务过程中允许乘客提交实时出行需求;定义车辆到站时间服从已知分布以描述其随机性。提出一种遗传算法和邻域搜索相结合的启发式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该算法融合了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优势和邻域搜索的局部搜索能力,通过算例测试分析对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及先进性进行验证。最后,基于西安市延平门地铁站设计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考虑车辆随机到站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乘客时间成本和系统总成本。  相似文献   

17.
在考虑客流需求波动及车辆运行时间随机变动的情况下,建立了以乘客候车期望和公交车辆利用率总体最优为目标的公交线路服务频率优化模型.利用蒙特卡罗方法随机模拟一条高频线路的公交服务,计算得到了给定线路参数下的最优服务频率.算例表明该模型可用来确定高频服务公交线路的发车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8.
在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背景下,积极推行常规公交改革、优化重组公交线网是实现公交优先战略的重要途径。围绕2010年1月武汉市公交线网优化改革方案被市民否决这一事件,阐述了武汉市公交改革的背景、内容,分析市民反对的原因;对比2004年成功实施的首尔公交改革,剖析武汉市公交改革方案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公交改革应强化组织领导,由市长亲自挂帅、负责到底;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成长期稳定和力度足够的投入机制、建设协调机制和运营服务评价监督机制;实行换乘优惠,强调和落实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建立长效、有机生长的公交发展模式和"人+车"对话机制;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与常规公交发展不能偏废等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公交站距优化可以缩短单程公交线路公交车的运行时间,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以公共汽车客运能力和最优平均站距为站距优化的定量指标,以客流需求量及站距选取两方面相结合作为站距优化时站点合并或取消的依据,得出以距离为分配原则的客流需求量分配模型方法.最后以长春市265公交车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得出该优化原理节省了乘客乘车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对公交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决定了公交线路的绩效对于整个公交系统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对常规公交线路网络中的单条公交线路进行绩效评估,本文基于城市公交的属性,即公益性和经营性,构建了单条公交线路绩效评估概念框架. 将单条公交线路的服务实现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利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面向产出的BCC模型(Banker Charnes Cooper model),计算单条公交线路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效益. 从公交企业和乘客两个角度评估公交线路功能的实现程度,为公交线网的优化设计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最后以泰州市的10条公交线路为例进行了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