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减少以集装箱卡车运输为主的港口公路集疏运给城市交通和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集装箱港区逐步提出一种新的可持续 发展运输模式———地下物流系统,以解决当前港口城市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针对上海外高桥至嘉定线的地下物流系统布局方 案,根据预测的外高桥港区港口公路集疏运交通量,从碳交易、时间、成本3个角度,建立综合运输网络优化模型,以此分析在集装 箱港区实行地下物流系统的合理性; 利用Lingo12求解获得综合运输网络运量的分配,得到引入地下物流能够降低成本支出的结 果,同时达到节能减排和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此外,对碳交易价格和地下物流系统运输单价的合理区间进行讨论。 试验结果可 为地下物流系统建成后货物配送计划和实现综合运输网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GIS与物流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章在整体性地介绍GIS与物流管理技术基础上,从系统集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出发,探讨了GIS和物流系统的集成策略。结合系统数据集成和功能集成特点,对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介绍对称结构集成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OLE、COM、XML、CORBA和Agent技术的集成模式。给出了各个集成模式的内部实现机制或结构模型,并对各个集成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结合苏州市物流规划,探讨了物流系统规划中的目标定位问题,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物流系统目标进行定位的方法,并就物流企业如何在城市物流系统中实现自己的定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汽车工业的物流协同配送策略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励  陈子辰  陈嶷  梅益 《汽车工程》2003,25(2):147-150,155
在分析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上,讨论了网络协同商务链的物流策略。围绕汽车行业运输系统的现有布局及特色,研究了汽车制造商的协同配送机制,提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汽车行业的物流协同配送方式.以加速实现汽车行业间灵活、快捷的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下称“先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利用地下物流系统发展智慧城市配送的创新思路,可提升城市物流的运行效率,形成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支撑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以先行区的地下物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地下物流规划建设可行性,得出先行区内的大桥组团适宜发展地下物流系统的结论;对大桥组团内地下物流的需求进行预测,据此设计了地下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物流节点、物流廊道、运输设备和技术参数等;对研究难点——地下物流廊道建设形式开展了详细设计,以此制定了地下物流近期建设方案,为先行区的智慧城市配送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发展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6.
物流一体化理论对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伟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5):155-157
物流一体化作为一体化管理的一种形式,是20世纪末期最有影响的物流趋势之一,并因具有使物流活动各环节实现协同管理,达到共同利益最优化的功能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物流一体化理论的运用不仅大大降低了物流总成本,而且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和企业的竞争力,物流一体化已成为物流管理发展的主题。本文论述了物流一体化理论及发展、物流一体化的重要性、我国实现物流一体化理论应注意解决的问题及物流一体化理论对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国际物流的概念及发展,探讨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兴起,物流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兴行业,同时也增大了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尤其是在“智慧物流”背景下,通过互联网、智能软硬件、大数据等智慧化的手段,实现各个物流环节之间的动态化管理和物流系统的智能化,这就对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是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国内汽车产业第三方物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叶明海  顾明毅 《汽车工程》2003,25(5):522-525
调查了国内汽车行业物流发展情况,指出了汽车物流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以物流系统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汽车产业实施第三方物流的途径,为我国汽车企业开展现代物流管理,全面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提供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物流系统引发的运输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析建立信息化物流系统必要性为基础,在经济模型的建立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两方面,论述信息化物流系统建立的可行性与发展前景,提出了可操作的思维方法,并阐明了本系统的建立对经济发展与管理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