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2018年中国汽车行业遭遇了寒冬,但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过100万辆。同时,随着3月补贴新政的出台,新能源汽车后补贴时代正式到来,市场将从"政策驱动"开始转向"产品驱动"。谁将成为下一代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1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趋势  相似文献   

2.
感知质量在各个车企不断发展,此时有必要重新梳理汽车作为工业产品和消费者大额耐用消费品,消费者对其真实需求与技术的关系。重新梳理划分的汽车需求可以分为行驶、安全、可靠性、性价比、健康、舒适、环保、社会性八个方向。材料、工艺、结构电子电器智能化是汽车形成产品的技术支撑,同时这些技术支撑需要使用"测试"作为重要的开发工具。在不同阶段根据大环境及目标环境的不同,消费者需求的重点是不同的。清晰明确合理的核心需求对于产品的开发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驱动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总成,决定了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在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汽车驱动电机仍将普遍采用高性能冷轧无取向硅钢作为核心导磁材料。概括性总结了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对导磁材料的要求,简要介绍了国际主要钢铁公司的无取向硅钢产品系列,并对未来无取向硅钢材料如何更好地满足驱动电机小型化、高效化、高速化需求进行了技术发展方向探讨。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在逐步由政策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一种大趋势,伴随着汽车智能网联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悄然升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认知程度还有很多的欠缺,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行业的产品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消费者进一步加深对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了解。同时,汽车企业在汽车产品设计、工程研发阶段缺少对其进行产品开发指导优化的工具。目前国内外测评机构在汽车评价领域均有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大部分测评机构主要以汽车媒体主观评测为主,各家评价标准不统一,缺少全面的汽车产品竞争力评价体系。本文通过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感知需求结合影响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的因素,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品特征目录体系;基于新能源汽车产品特征目录体系,利用定义五步法、指标重要度分析,定义新能源汽车产品力评价体系竞争策略;结合竞争策略采模糊用层次分析法制定各层级的指标权重,通过PALS策略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特征目录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力评价体系。最后采用该评价体系对某新能源即将上市车型完成汽车产品力竞争评价体系应用分析,从市场角度验证该评价体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未来汽车消费者需求报告》在CES Asia上发布,该报告以"未来汽车"为出发点,聚焦汽车消费者需求之变,畅想人们的未来出行方式。在发布会现场,尼尔森大中华区高级总监利莉围绕报告所涵盖的四个方面(即未来汽车产品、未来汽车出行、未来汽车服务、未来汽车社会)进行阐述,本刊记者在此梳理其演讲及报告内容,为读者呈现完整的消费者需求脉络图。  相似文献   

6.
汽车内饰情感设计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情感化设计是当今产品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通过研究情感设计理论与方法,构建出一套基于情感设计的汽车内饰开发系统.该系统作为一种全面的设计辅助,可以帮助设计团队开发符合目标消费者情感需求的汽车内饰产品,从而帮助提升整车企业的设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性向上的格局下,新能源汽车的行业渗透率将稳步持续提升。国内行业已逐步从政策驱动型市场向消费驱动型市场转型。特斯拉的成功也进一步证明了供给侧的发力是全球电动化的另一推动力,真正的好产品能够创造需求。  相似文献   

8.
正在飞利浦汽车照明2016策略发布会上,飞利浦汽车生活区域副总裁及大中华区商务部总经理单军宣布,"飞利浦汽车照明"业务将正式更名为"飞利浦汽车生活",并将在未来的每一年中,新增一个产品品类,向中国市场推出更多全新的、为消费者量身打造的产:品。日前,"与你同行——飞利浦汽车照明2016策略发布会"在上海召开。此次发布会上,飞利浦众多全新产品一齐亮相。飞利浦汽车生活区域副总裁及大中华区商务部总经理单军宣  相似文献   

9.
<正>"电驱动"趋势下的新产品及服务支持打造汽车后市场采埃孚"零"愿景以采埃孚集团的"零"愿景为目标,将前瞻性技术通过产品和服务组合的方式,呈现于汽车后市场领域——采埃孚售后事业部以突破创新的视角,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和打造汽车后市场的未来,通过在数字化、电驱动、绿色节能或综合解决方案等多领域的快速均衡发展,向汽车后市场客户及其合  相似文献   

10.
当前,"软件定义汽车,数据驱动汽车"的发展理念已在汽车行业形成共识。智能化、网联化的行业变革驱使汽车从过去孤立的电子信息设备向互联的网络信息节点方向演变。未来无论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测试验证,还是政府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监管都将依赖于多种类海量数据的交互,包括外部环境数据、车辆运行数据、用户驾驶行为数据等。  相似文献   

11.
创新的力量     
正自2012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其中,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补贴政策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各地对燃油车禁售的时间计划公布,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逐步地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未来要想在市场中立脚,产品自身的品质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威尔森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终端零售量将突破180万辆;到2021年,  相似文献   

12.
在乘用车市场中,消费者在制定购买决策时会对可替代产品间的成本进行比较,由于使用不同驱动技术车型的售价与能量消耗成本将产生差异,因此消费者需综合考虑各驱动技术车型的成本。本文在分析汽车市场发展过程中考虑了搭载不同驱动技术车型的普及情况和不同级别的规模发展情况,其中微观层面的决策过程由Logit模型进行仿真,宏观层面的分析由系统动力学模型执行。在研究未来各驱动技术车型的发展的同时,也考虑了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的可用性,以钴为例,分析了电池产量的增加对原材料需求和原材料定价的影响,以及电池价格上涨对电动汽车发展的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3.
空调压缩机是汽车空调系统中最核心的零件之一,也是传统汽车向混合动力汽车转变过程中,设计变化较大的零件.与传统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由于驱动能源的增加,其空调压缩机有更多可行的驱动方案.文章以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例,以经济性、可靠性、可控制性及安装的便利作为考量,对空调压缩机的4种可行驱动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比较,得出各种方案的利弊.指出从发辰趋势来看,采用双驱动压缩机的方案将会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  相似文献   

14.
朱睿 《北京汽车》2001,(3):41-43
福特、三菱、沃尔沃,此前纷纷召回自己的产品,中国消费者正从接二连三的"汽车召回"中受益.国际汽车巨头带来的召回理念,成了世纪末国内汽车业的焦点新闻.对此,无论业界人士还是消费者的反应都十分强烈.在轿车快速进入家庭的大背景下,能否真正做到消费者至上,能否快速和全面实施安全召回,真正维护消费者权益,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国内汽车企业及产品的认同.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汽车召回,中国能例外吗?  相似文献   

15.
正纵观每一轮信息技术变革,都由终端的人机交互创新为核心。人工智能时代,汽车将成为最大的智能终端,其人机交互将向智能座舱演绎。目前,智能座舱领域的争夺战颇为激烈,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等争相发布智能座舱概念。同时,此次疫情更加速汽车向智能电动化发展,未来智能座舱作为汽车的标配将陆续普及,成为消费者购车主要考量因素之一。智能座舱是面向未来的产品,伴随车联网、AI、增强现实(AR),以及5G等新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技术的发展,新需求的萌发,新消费的涌现,无时不刻不在渗透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汽车产业同样如此.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性向上的格局下,新能源汽车的行业渗透率稳步持续提升,国内行业已逐步从政策驱动型市场向消费驱动型市场转型.真正的好产品能够创造需求,特斯拉的成功也进一步证明了供给侧的发...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消费者对皮卡汽车产品配置需求,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皮卡汽车配置需求评价模型。通过专家问卷调研得到了三种使用场景下皮卡汽车购买决策因素以及皮卡汽车产品配置方案的判断矩阵,并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了检验。计算得到了各层指标的相对权重以及组合权重,分析了不同使用场景下消费者对皮卡汽车产品配置的需求程度,并为皮卡汽车生产厂商提供了研发与市场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日J.D. Power正式发布2021中国经销商汽车金融满意度研究SM(DFS),研究显示,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和消费者需求的深层变化,经销商对汽车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出更高要求,而产品供应能力不足对汽车金融行业发展的制约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9.
汽车产品协同开发已成必然选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一、汽车产品协同开发的必要性1.汽车产量逐年上升加大了协同开发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生产量逐年快速增加,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上升。消费需求的个性化需求变化越来越大,迫使汽车企业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车型。这就为企业联合供应商共同开发,缩短开发周期,加快产品上市速度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0.
<正>汽车后市场蕴含发展潜力,零配件企业将战略重心逐步向后市场转移。博世、潍柴动力等知名企业纷纷运筹帷幄,步步为营布局后市场。诸多零配件企业更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通过多重手段发力后市场。一般而言,在每辆车的生命周期之内,其使用成本约为车价的2到3倍,因此,汽车后市场是汽车产业链中最稳定的一块利润来源,约占汽车产业链总利润的60%到70%。汽车后市场蕴含着非常大的发展潜力,被喻为"黄金产业"。甚至有分析师预测,到201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的规模将会远超美国,继而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后市场国家。而对后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高额利润,国外和本土汽车零配件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目光,已不再仅仅盯在整车配套市场上,其战略重心也在逐步向汽车后市场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