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城市道路排水是城市雨洪管理利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对居民出行及生活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城市道路排水措施的生态化逐渐成为解决路面径流污染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而成熟的生态排水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又为道路生态排水措施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道路路面的排水逐渐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路面积水引起的内涝对生命财产带来了损失。为解决城市道路积水的问题,现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道路的路面排水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阐明了城市降雨地表产流与汇流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对道路的纵断面、平纵面组合、横断面,以及绿化带、透水性路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最后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对城市道路路面的排水设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现阶段城市经济发展的提速,城市道路和建设范围内硬化面积逐年增加,导致城市透水面缩减,易在多雨季节引发城市内涝等灾害,给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问题。为降低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发生,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过程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出对应的设计方法指导工程应用。首先明确了海绵型城市道路的设计目标;分析了各项LID措施在功能、控制目标、经济性、对周边地块的影响和景观效果等方面的特征;阐述了红线宽度在12~15 m、20~28 m、34~40 m、40 m以上道路的横断面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因不透水铺装面积过大引起的排水能力不足、城市内涝等问题,根据海绵城市具体建设要求,依托低影响开发理论,对城市道路进行优化设计,以探索适用的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案.以浙江绍兴某试点区为例,从道路雨水系统、道路排水与雨水衔接系统及道路路面排水系统3个方面,研究了低影响开发优化设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道路横断面、纵断面以及路基、路面进行了优化设计.探索出的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简婧  郑军 《交通科技》2015,(1):161-163
极端降雨频发及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导致城市区域内涝问题日益严重,使地形特殊山地城市雨洪问题更为复杂。通过研究国外发达国家主要道路雨洪管理模式,提出当前国内应转变传统排水设计理念及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并结合山地城市道路实际情况,探讨滞留带、渗透浅沟、生物滞留池等生态调蓄方式如何与山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相结合的雨洪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地势平坦的城市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道路纵坡时常出现小于最小排水坡度的情况。通过规范对城市道路最小纵坡的要求,分析设置最小纵坡的原因及其合理性,阐述了在地势平坦的城市道路设计中最小纵坡的应用及不能满足最小纵坡(最小排水坡度)时锯齿形偏沟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解决城市道路路面排水与线形美观的矛盾,以利于路面雨水快速排除。  相似文献   

7.
城市道路地下管线是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城市能源的输送、信息的传递,关乎城市的安全、居民的生活,被誉为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我国的城市化地区经历了几十年或几百年的开发建设,城市道路地下管网如蛛网密布,各类地下管线各自为政,现状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缺失,造成了城市开发建设、改扩建过程中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时施工过程中对现状管线的破环给城市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并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从上述问题出发,结合武汉市人民政府2012年出台的《武汉市城市管线管理办法》,编制《武汉市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综合设计技术规定》,推进管线与道路同步建设,并为城市道路地下管线的规划设计、审批审查提供依据,逐步做到合理建设,科学监管。  相似文献   

8.
富水区城市道路隧道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确定适宜的防排水体系。以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为依托,通过分析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排水设计施工措施。对于富水区城市道路隧道而言,通过设置止水帷幕、采取围岩注浆等措施可改善围岩性能,结合喷射混凝土、二衬、施工缝等防水措施,建立隧道分区综合防排水体系,以确保隧道施工及运营期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对水泥混凝土白色路面进行"白改黑"加罩改造,然而城市道路"白加黑"改建工程中的排水改造也不容忽视,结合浦仓路(北淀浦河路—盈港路)改建工程的排水改造设计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环形交叉口适用条件及改造措施。以某城市道路环形交叉口为例,通过合理分析确定改造方案解决城市车流量增大所带来的环形交叉口拥堵及通行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重点研讨如何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设计适合城市快速路路面雨水收集、立交排水的标准化设施,使道路排水建设体现快速路特点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王磊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110-114,M0013,M0014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道路的功能不断提升。道路侧提示设施和感知设备数量不断增多,随之带来了街头杆件林立等一系列问题。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背景下,推进道路杆件及相关设施的集约化建设以及规范化设置,构建和谐有序的城市道路空间,塑造城市景观风貌,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了上海市市区街区道路杆件现状,提出了实现多杆合一的综合杆等设备,并对设计以及具体实施作了相关介绍,为城区道路合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减少因土地硬化造成的城市雨水排水能力不足问题,促进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逐步应用在城市建设各行业中,而北方城市受气候因素影响,其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特殊性.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交通运输载体,是连接各区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北方地区海绵道路建设特殊性,提出了北方地区海绵道路设计影响因素,总结了北方地区海绵道路设计要点,最终以呼和浩特市东站南路为例,介绍了北方地区海绵道路设计内容,以期为北方地区海绵道路设计和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市地下管线扩建、改造工程量不断增加,城市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给排水管道的修复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由于非开挖施工具有对道路交通和周边环境影响小、施工效率高等优点,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下管线改、扩建工程,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使用。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主要的检测和非开挖修复技术,对提高城市排水管网管理与维护效率有着明显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城市排水管网运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下方带状地下空间是轨道交通、地下道路、综合管廊及地下物流等市政设施的主要敷设载体。为了提高此类带状地下空间的高效、集约化利用,以国内某新区的开发建设为例,将地下道路、综合管廊、地下物流等设施进行集约化共建方案研究,并通过对共构体的横断面、平面接口、纵断面及关键节点进行详细设计,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地下市政设施的共建技术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慧  程安徽  曹志超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21-23,M0005,M0006
华福大道为淄博市中心城区南部一条城市主干路。随着南部城区的建设,该区域新建了大量的居住区及沿街商铺。目前公路性质的道路断面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区发展的需求,急需进行城市化改造,完善道路沿线的市政设施及交通设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道路两侧的开发建设。同时,该道路的改造建设,可以与世纪路、西五路一起组成中心城区南部区域的重要城市出入口,缓解现状柳泉路的交通压力。现对华福大道改造设计从横断面形式选择、道路选线、交叉口渠化、路基支挡与防护及道路结构层设计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太原市城南地区的防洪排水设施远远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不能满足城市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通过采取蓄、缓、抽、排、改的综合治理方案 ,城南地区的防洪标准可以达到 5 0年一遇规划要求 ,该地区的外洪内滞问题将可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8.
王克楠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149-152,M0016
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步伐,我国现阶段在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过度开发和建设带来的硬质铺装多等问题,导致下垫面过度硬化,不仅改变和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生态本底,同时还带来了洪涝灾害等问题,导致传统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受到挑战。因此,健康及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至关重要。在城市化建设空间的控规下,可以通过把“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排水系统的方式,来提升现状单一的城市排水系统:在排水系统中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应对环境变化和不同类型的雨洪事件,同时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迁徙。以青海省西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区为例,对“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在西北地区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选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加大城市道路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道路项目建设的效果和效益,必须加强道路项目前期的技术研究工作,使项目的选取更加科学、合理和客观。在分析研究城市道路建设项目选取的原则、方法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选取的模型,并对模型指标进行了标定,使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的选取科学合理,建设效果明显、高效。  相似文献   

20.
应急交通是城市综合防灾中最重要的设施之一,是应急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在规划确定城市的应急交通系统时,对外交通干道和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对于灾前的人员疏散和灾后进行大规模救援工作意义重大,是避灾和救援活动的"保障线",更不能忽视次干路、支路和居住区级道路的作用。如空袭、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快速路、主干路因立交桥可能损坏倒塌会影响使用,次干路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替代作用;支路、居住区级道路,则是通往避难场所必不可少的,是受灾群众登上"诺亚方舟"的生命之路。本文提出了宁波市应急交通系统的构成,着重探讨应急通道的分级、选择和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