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地铁盾构隧道、城市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的大量修建,新建隧道下穿/上跨既有隧道及其相互影响已成为隧道工程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对于既有隧道,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隧道或盾构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具有埋深浅、宽度小、壁厚薄的特点。因此,当其被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时,既有隧道结构的内力、地表沉降等也必然不同。基于汾湖站(苏州南站)综合管廊工程,采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管廊地基加固对远期地铁盾构隧道修建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以地基加固长度和上下隧道净距作为变量,考虑了盾构机的掘进压、千斤顶推力和管片间的界面。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该工程项目,若远期盾构隧道下穿综合管廊,管廊地基加固对管片的内力无明显影响;当双线盾构隧道下穿后,较短长度的地基加固会增大既有管廊的轴力(拉力);对于初始阶段地表沉降,地基加固均增大了X向(垂直管廊方向)、Y向(平行管廊方向)的沉降值,但显著减小了盾构隧道下穿后地表的隆起值。  相似文献   

2.
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下穿既有综合管廊时,周围土体产生扰动,引起周围土体的变形,会使既有综合管廊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威胁结构安全。为了研究盾构隧道下穿过程中对既有综合管廊的影响,探索不同穿越交角下既有管廊的变形规律,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进行模拟,分析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既有综合管廊的沉降变形规律、地基加固对管廊沉降的控制效果及不同下穿交角对既有综合管廊沉降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既有综合管廊在盾构机附近主要产生纵向上的不均匀沉降,随着盾构掘进,沉降逐渐增大,进行地基加固后能够有效减小既有管廊的沉降变形。当下穿交角较小时,既有综合管廊沉降变形增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法针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收费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依托成都市IT大道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同时借鉴了日月大道、成洛大道、成渝高速入城段等试点管廊的相关参数测算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其中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分别采用直埋成本法和空间比例法进行计算,建立了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收费标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测算得到的成都市管线入廊费和日常维护收费标准较适应管线现状实际建设和运维情况,更易让各管线单位接受。  相似文献   

4.
闫扬义  肖威  杨聚辉  史伟  陈平 《隧道建设》2019,39(7):1180-1186
为克服传统的综合管廊明挖法施工机械化程度低、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等不足,借鉴盾构法的技术优势,设计了一种应用于综合管廊明挖法施工的新型盾构及其施工工法。该工法将明挖法开挖与盾构法在盾壳内进行管节拼装相结合,提高了综合管廊明挖法施工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以海口市椰海大道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为依托,论述管廊明挖盾构的施工流程、管节之间防水抗渗问题的解决方案等。项目的成功应用为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及类似工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施工装备和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4月10日,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宽14. 82 m×高9. 446 m)"南湖号"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基地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矩形盾构设计制造技术再次刷新世界纪录。该设备即将应用于浙江省嘉兴市区快速路环线下穿南湖大道隧道工程。该隧道工程采用双向6车道设计,两条隧道间距1. 2 m,单条隧道长100. 5 m,断面尺寸宽14. 8 m、高9. 426 m,穿越地质为素填  相似文献   

6.
柳宪东 《隧道建设》2018,38(7):1196-1203
为解决在已建成的城市中心区采用大规模明挖工法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可实施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与地铁结合,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和同步实施,采用盾构工法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案例。对盾构综合管廊的主要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盾构综合管廊与地铁的结合形式,防火分区长度划分原则和出地面口部(逃生口和吊装口)间距要求,大型供水管线入廊的安装、运营维护和防爆管措施,隧道内部结构体系的型式,盾构综合管廊管线灵活出线的解决方式等关键技术问题,予以分析和阐述,并付诸实践,系统性地解决了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4月8上午10时许,正在施工的长沙地铁3号线湘星区间迎来一个重要节点,随着"先锋号"盾构顺利下穿京港高铁浏阳河隧道,国内首次地铁盾构下穿运营中的高铁隧道施工宣告成功。此次长沙地铁3号线湘星区间双线盾构隧道下穿位置距离浏阳河高铁隧道底部约11 m,下穿隧道正线宽度15.3 m,红线控制  相似文献   

8.
正2021年7月15日上午,由深圳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中国中铁南方、中铁隧道局承建的我国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深圳妈湾跨海通道工程"妈湾号"盾构从大铲湾段抛填海区域成功始发,标志着工程正式进入盾构施工阶段。妈湾跨海通道工程起于前海妈湾港区的妈湾大道与月亮湾大道交叉处,止于宝安大铲湾片区沿江高速大铲湾收费站及金湾大道与西乡大道交叉处,线路全长8.05 km,分为地面道路和地下道路2部分。地下道路规划等级为城市快速路,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80 km;地面道路规划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40 km。  相似文献   

9.
《隧道建设》2014,(2):106-106
<正>2014年2月16日,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矩形盾构顶管"中原1号"在郑州市下穿中州大道(红专路)隧道工程顺利始发。"中原1号"长10.12 m、高7.27 m,机头呈方形,是目前世界上断面最大的矩形盾构顶管,在设计技术上突破了六刀盘复合开挖联合控制技术、盾体推进过程当中的减少摩擦的设计、超薄壳体和超大断面的结构强度设计优化等关键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0.
以沈阳南运河某盾构形式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例,总结了在中心城区采用盾构法进行综合管廊建设的设计经验,介绍了管廊圆形盾构式综合管廊内部舱室布置及入廊管线设置情况,探讨了综合管廊平面、纵断面高程设计要点,并重点论述了盾构形式综合管廊工艺节点井内部布置形式。工艺节点井将双线综合管廊进行连接,其内部设置出入口间、吊装间、出线井、通风机房、配电间等多个功能间,做到了将管廊所需的人员逃生、设备吊装、通风等功能有机统一于单个节点井中,以适应盾构工法建设综合管廊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软弱富水地层四线大断面隧道近距离下穿大型综合管廊的支护及沉降控制技术难题,以广佛城际下穿华康道管廊工程为例,通过案例调研、方案比选、数值模拟分析及现场监测的方法,对超前加固方案、暗挖支护参数、施工工法、施工工艺等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管廊底部设置托底管棚+隧道拱部超前管棚+水平旋喷止水预加固+双层衬砌的协同支护方案在工程适应性、工期及造价方面最优。2)4管隧道采用(1)—(3)—(2)—(4)顺序开挖,(1)、(3)、(4)号隧道采用CRD法,(2)号隧道采用三台阶法对隧道沉降及管廊沉降控制最优。3)(1)号隧道开挖时隧道及管廊沉降变形速率最大。4)地表、管线、管廊及拱顶沉降变形均在5mm内。  相似文献   

12.
何历超 《中外公路》2021,41(5):203-206
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采用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施工.盾构隧道下穿长江深槽,最大水土压力0.98 MPa、最小覆土厚度不足17.4 m,是目前中国国内埋深最大、水土压力最高的电力越江隧道.该文针对长距离越江隧道下穿冲槽区的施工难点,对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的掘进参数控制、盾构姿态调整、泥水循环管理、同步注浆控制、盾尾密封方案等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可为后续类似地质条件下大直径长距离电力越江隧道高效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城市地铁盾构隧道近接下穿既有铁路隧道时难以合理经济地估算交叉段加固范围的问题,依托南宁地铁4号线那历村站—那洪立交站区间隧道下穿既有槎路隧道工程,提出基于强度折减系数法的地铁盾构隧道近接下穿既有铁路隧道加固范围优化设计方法,并通过监测数据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以特征点突变作为实际隧道施工安全性的判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采用满足变形控制标准下的最大折减系数作为综合安全系数; 2)加固圈厚度系数和长度系数与铁路隧道系统综合安全系数呈幂函数关系; 3)所拟定的加固方案能有效控制既有上伏铁路隧道的沉降变形。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6月1日,由成都兴城集团投资、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的成都市玉虹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该管廊采用三舱整体预制,单节结构尺寸为宽10.5 m、高3.6 m、长2 m,质量近60 t,为目前国内最大尺寸、最大质量的预制管廊。管廊由综合舱、燃气舱、污水舱3个独立舱室组成,集燃气、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功能于一体。管廊接口采用契型结构,利用膨胀胶条、楔形胶圈防水,纵向采用预应力筋张拉使管节连成整体。  相似文献   

15.
正该项目全长4.3 km,西起新南公路,东至亲水大街,沿线穿越包兰铁路及阅海湖,与通达北街等道路交叉。该项目把下穿阅海湖湖底隧道工程与地下综合管廊合建施工,隧道全长1833.3 m,在亲水大街与满城大街之间横穿阅海湖。隧道按双向8车道城市主干路标准设计,采用上下行分离的结构型式。隧道中间为双向行车道,两边为人行通道,人行通道上方配备电力仓和综合仓,使隧道具备行车、行人、管线敷设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盾构开挖过程中需要对开挖影响范围内既有地下建筑物沉降量进行控制[2],以保证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及正常运营。结合某地实际工程中盾构下穿已建综合管廊工程实例,提出了以管廊结构强度刚度的最大容许值为限值、管廊内管线正常使用为前提,反推满足上述要求下结构所能允许的位移值的方法,进而以此位移值作为盾构开挖沉降值的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苏通GIL综合管廊从长江底穿江而过,该过江隧道工程是淮南—南京—上海1 000 kV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的"咽喉"工程,是世界首条特高压过江隧道。管廊江底"埋线"长达5.5 km,隧道盾构设计直径为12.1 m,核准动态投资47.63亿元。隧道在长江水底-74.83 m建设,水土压力超过0.9 MPa,是目前国内埋深最大、水压最高的隧道。前期的勘察工作尤为重要,将为后续的管廊施工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勘探队伍在5 530.5 m的沿线每40 m设置一个勘察点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2月7日,世界最大特高压GIL综合管廊工程,即苏州—南通GIL长江隧道建设迎来重要节点,安全越过水下78 m深度。这个深度的水土压力超过0.8 MPa,是目前国内水压最高以及埋深最大的水下隧道。苏通GIL长江隧道全长5 468.5 m,盾构开挖直径12.07 m,为目前穿越长江最长的盾构隧道。从2017年6月28日盾构始发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成都市成华大道(三环路至绕城高速)道路快速化改造项目为工程背景,根据项目所在地市中心旧城区街道、建筑特点,以及各市政管线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发展而亟需升级改造的需求,针对项目管线现状、建设需求和复杂建设边界条件进行了分析、梳理,详细介绍了在改造道路中,遇到下穿既有铁路、市政道路,地铁站点共线等重要节点处,运用市政管线空间一体化设计理念,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改造策略与建议,以期统筹推进市中心旧城区地铁建设、下穿隧道和市政管线空间一体化打造,集约化地下、地上空间,从而提升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宜居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高端工程装备再添利器——国内首台U型盾构于10月1日上午在海口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始发,与普通明挖顺筑法施工相比,该机械可减少人工50%,节省费用20%~40%,缩短工期30%,可广泛运用于各城市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这台U型盾构由中国中铁四局集团联合中铁装备共同研制,长12.9 m,宽9.2 m,高9.4 m,质量320 t。可应用于埋深较浅的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