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余军  陈南西  刘高  马如进 《公路》2023,(6):74-82
对于超大跨度悬索桥,其结构的刚度和阻尼很低,对风作用非常敏感,因此,风荷载是超大跨度悬索桥设计的控制荷载之一。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优化极值风速概率模型,为确保张靖皋长江大桥在风荷载作用下的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需对张靖皋长江大桥的常态风速进行深入探索。首先选取了桥址周边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无锡站、泰州站、昆山站)的长年风速,根据三角网线性插值重建了张靖皋长江大桥桥址处的长年常态风速序列。其次对2014年苏通大桥与邻近气象站的同步观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线性换算关系,从而构建苏通大桥长年常态风速序列。最后根据张靖皋长江大桥桥址处的常态风速与苏通大桥桥位处的常态风速序列,建立两桥位之间的风速模型换算关系,得到张靖皋长江大桥的常态风速概率模型。  相似文献   

2.
周莉  唐志 《交通科技》2023,(3):39-42+49
为研究山区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的桥位地形风场特性,确定基准风速,以开州湖特大桥为依托,采用CFD数值模拟,通过8种工况的计算分析,研究大桥桥址区的风参数,得出桥址区的风场特性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主梁高度处的各向风速及风攻角有较大差异;CFD数值模拟得到的主梁基准风速较依据规范确定的基准风速小;综合考虑桥址区的风场特性,本桥桥面处的基准风速为38.5 m/s。  相似文献   

3.
成贵铁路贵州鸭池河特大桥主桥为主跨436 m的中承式钢桁-混凝土结合拱桥,桥址区山高谷深,气象条件复杂。为确定该桥的设计风速及其相关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建立桥址区地形风场计算模型,计算桥址区的风剖面特性、跨向分布特性和风攻角特性等,并根据风速相关性分析推算其设计风速。结果表明:受峡谷效应的影响,横桥向来风时风速放大因子最大,其为抗风设计的主要风向;在桥梁建筑高度范围内,桥址区风速沿横桥向风速剖面具有较好的指数规律,风剖面指数为0.15,与相关规范中山区C类地表的指数有明显的差别;桥面高度处地势平坦,可不考虑峡谷效应;确定该桥设计基准风速为25.3m/s。  相似文献   

4.
《公路》2021,66(9):168-174
山区桥梁桥址区风场特性相比平原地区更加复杂,具有强烈的地形效应。针对某U形峡谷中三塔斜拉桥的中塔建立了高度方向的多个测点,测得了不同高度处的风速时程,通过统计分析得到桥位的平均风参数和脉动风参数及其统计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该峡谷桥址区的平均风速剖面受地形影响大而且形式复杂,风攻角比规范推荐值大,顺、横、竖风向的湍流度比值与规范值的差异明显,湍流积分尺度、脉动风功率谱与规范相比也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风荷载是桥梁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山区跨峡谷等特殊地形,桥址所在地区风速和风向变化大,在其结构安全性验算环节必须要考虑风荷载对桥梁结构受力的影响。以吉茶高速公路矮寨特大悬索桥为例,对桥址区风速风向进行观测,建立风速概率密度曲线并对观测结果作了分析;利用ANSYS有限元模型,根据桥址处的风速和设计参数计算研究了静风荷载对桥梁主要构件内力的影响,同时对桥梁静风稳定性进行了基于三维非线性优化理论的验算。  相似文献   

6.
郑刚  韩艳  蔡春声 《中外公路》2019,39(5):80-85
为了分析矮寨大桥的风致疲劳寿命,研究风速风向在大桥桥址处的联合分布规律。基于吉首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数据样本进行抽样、处理,从而得到风速风向在气象站处的联合分布。假设气象站处梯度风速、风向与桥址处相同,根据矮寨大桥监测的长期风场数据得到桥址处的风剖面指数,最后换算得到矮寨大桥桥址处风速风向的联合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7.
采用结合桥址处地形进行风环境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大桥桥址处未设风速测点的桥梁结构抗风所需的基本风速。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并导入流场求解软件,划分网格,进行流场的数值模拟。以Navier-Stokes方程为基本控制方程,采用离散化的数值模拟方法求解流场,使用标准k-ε双方程湍流模型。通过风速修正系数考察桥位风速与气象站的风速关系。最后根据修正系数进行了风场指数α的拟合,确定桥位场地类别接近C类场地。  相似文献   

8.
宜宾南溪(仙源)长江大桥是国家规划的长江干线新建过江通道重点项目.主桥采用五跨280 m+572 m+(72.5+63+53.5)m双塔双索面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桥址建桥条件复杂,主要受桥址区水文行洪条件、航道条件、鱼类资源保护条件、安装建设条件限制和对大桥建设工期的严格要求,大桥的设计紧紧围绕项目的可实施性展开,并确保大桥工程的安全性.通过介绍该桥的总体设计,主梁、索塔、拉索体系等主要构造的设计及其技术特点,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玥  周江 《中外公路》2011,31(4):93-98
山区桥梁建设日益增多,而现有的抗风规范对受地形等复杂因素影响的山区风特性并未给出具体的参数取值.该文结合山西省禹门口黄河斜拉桥这一实际工程,编制了基于C++Builder平台的桥梁风场特性分析系统,对桥址处实测风速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了桥址处平均风速和风向、风剖面指数、湍流度等风场特性.  相似文献   

10.
坝陵河特大桥位于地形特殊的山区,桥址风环境非常复杂,是我国西部山区桥址的典型代表,为了正反映桥址处风的实际状况,探索通过地形模拟风洞试验来确定桥梁设计基准风速和相关的风特性参数的方法和可靠性,为将来类似桥梁提供参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坝陵河特大桥在横桥向来流作用下,跨中桥面高度处风速受到“峡管效应”的增速作用;峡谷内平...  相似文献   

11.
陶建利  刘兆光  邹云峰 《公路》2023,(12):164-170
勐糯怒江特大桥为主跨800 m大跨悬索桥,具有结构柔、对风荷载敏感等特点,且大桥跨越怒江深切峡谷,导致桥址处风环境复杂、设计风速较高,非常有必要进行抗风性能研究。因此,对桥位环境风速进行实测,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和地形模型试验成果,研究桥址峡谷风效应,确定风特性参数,作为大桥风致振动研究的基础;结合数值模拟分析、节段模型试验和全桥气弹模型试验多种方法相互验证,确保大桥在设计风速下不发生颤振、驰振及明显的涡振现象,大桥抗风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岩溶发育段工程地质勘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杰 《桥梁建设》2007,(A02):130-133
介绍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桥址区的概况及其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重点评价桥址所在的场地土、场地类别及桥址地基土地震液化和震陷等场地特征,讨论岩溶对大桥的影响,提出设计和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在侧风下桥上行车的车辆抗风安全性,提出风-车-轨-桥系统耦合振动分析框架。该系统动力学模型不仅考虑了轨道结构的参振,其采用的轮轨动态耦合模型还突破了传统轮轨为刚体并始终保持密贴的假定。此外,气动荷载还考虑了桥梁、车辆的存在对彼此的影响。针对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利用自主研发的WTTBDAS软件对不同车速、风速下系统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车速和风速均对系统动力响应有较大的影响,当风速达到20m/s后,车辆的运行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主要由风速控制。根据相应的动力性能评价指标,得到了大风天气下桥上行车的车速-风速阈值。  相似文献   

14.
京沪高速铁路南京长江大桥桥址区风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已有的风速观测记录,对京沪高速铁路南京长江大桥桥址区的风向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风速观测记录的特点,证明了利用不同高度处月最大风速记录推算地表粗糙度系数的可行性,并对通过最小二乘拟合得到的地表粗糙度系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分别根据原始风速观测记录和基本风压分布图推算了该桥的设计基准风速,上述研究将为该桥进一步的抗风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施工海域气象环境复杂、地质水文条件恶劣,为给大桥建设提供准确的风速预测信息,以便合理安排该桥施工调度,针对外海预报台预报数据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采用BP神经网络法进行施工海域风环境预测。在该桥施工区域沿线建立风环境监测系统,建立外海预报台预报数据与桥址处监测数据相互映射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精确预报该桥不同施工区域未来7d的风速,并与实测风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神经网络预测风速和实测风速比较接近;与实测风速相比,神经网络预测风速的误差为10%~15%。说明神经网络预测风速的精度较高,可根据其风速预报有效指导实桥的施工组织调度。  相似文献   

16.
冷魁 《公路》1993,(11):20-25
对铜陵长江大桥桥址河段的河床演变及建桥后对桥址上下游河道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建桥后对桥址上下游河道的影响范围不大,不会引起本河段河势的变化,对行洪没有明显影响。通过全面地分析认为,桥址Ⅲ相对较差,桥址Ⅰ,Ⅱ均具有良好的建桥条件。对桥型的选择,仅从防洪,航运角度看以选对河道水流影响最小的桥型Ⅱ为宜。  相似文献   

17.
山西禹门口黄河大桥实测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风特性研究是桥梁抗风设计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内对大气湍流特性的现场观测研究工作开展得还极少,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山西省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在桥址处建立了一座60 m和两座30 m的风观测站.利用自行编制的程序对实测风速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平均风速和风向、风剖面、湍流强度和阵风因子等强风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桥位处的风场比较复杂,风剖面属于山区风速剖面,不完全遵守幂指数分布;桥位处出现28.3 m/s大风机率很大,应进行主桥最大双悬臂状态抗风安全性能的风洞试验,以确保主桥悬臂施工期间的安全;还应进行长期观测,得到更多详实资料,为掌握同类地形处的风场特性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8.
王骑  廖海黎 《桥梁建设》2012,42(Z1):1-6
粉房湾长江大桥为双塔双索面半飘浮体系斜拉桥,为检验该桥在强风下的颤振稳定性及在常遇风速下的涡激振动性能,对该桥动力特性进行计算并按照1∶45.8的几何缩尺比制作6个标准主梁节段模型进行风洞试验,针对试验结果提出在主梁风嘴边桁处设置导流板的制振措施.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桥结构刚度大、振动频率高,在检验风速范围内不会发生颤振失稳和静风失稳,满足抗风设计要求;通过在主梁风嘴边桁处设置导流板,能够实现对桥梁涡激共振的有效控制,使其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风-车-桥耦合系统振动理论,建立风-车-桥耦合系统的运动方程。运用自编风-车-桥耦合程序,计算不同路面、不同车速和不同风速下车轮竖向接触力,分析路面等级、车速和风速对车辆行驶安全性的影响;以车轮折算压力为标准,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建立车辆侧滑和侧倾事故模型,提高事故分析的可靠性,并结合工程实例,对风环境下车辆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车辆行驶在不同车速下侧倾临界风速、不同风速下侧倾临界车速和4种不同路面状况下侧滑临界风速,为车辆在桥上行驶安全风速和车速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山区桥址处的风场特性,基于西南山区某特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对桥址处实测风场特性进行分析,并与规范推荐值比较。结果表明:1)大部分风速时程处于平稳状态,横向脉动风速的非平稳性高于纵向脉动风速;2)实测风速时程平均风速有跳变波动,平均风向保持平稳;3)各向湍流强度、阵风因子在低风速区段随平均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高风速区段随平均风速的增大而趋稳;4)实测纵向阵风因子超过规范推荐值,纵向阵风因子与湍流强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实测拟合曲线较Ishizaki推荐值偏小;5)实测功率谱值在低频区逐渐增大,在高频区逐渐减小,Von Karman经验谱能描述实测数据的脉动特性。该研究结果可为同类桥梁结构抗风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