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车辆跑偏的原因 ●轮胎产生的力 ●车轮定位的影响 ●路面的影响 (1)轮胎产生的力(如图70所示) 轮胎上产生的力会引起车辆跑偏.下面介绍一下它的典型现象. ●轮胎帘布层转向力 由于轮胎胎体的帘布层方向而产生横向力.轮胎向前转动时,随着帘布层一起,轮胎与轮胎之间横向移动而产生的力被称做轮胎帘布层转向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轮式车辆差动转向理论中未考虑胎体扭转特性和稳态差动转向动力学特性的问题,结合分布驱动轮式车辆结构特点,进行基于轮胎扭转和侧偏特性的轮式车辆差动转向动力学特性研究。通过建立单轴和双轴分布驱动轮式车辆动力学模型,分析轮胎与路面相互作用机理和稳态差动转向形成过程;讨论胎体扭转和横向变形引起的车轮回正力矩与侧偏力、侧向外力和车辆结构尺寸等对车辆稳态差动转向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轮胎扭转迟滞及其产生的回正力矩对稳态差动转向影响较大;双轴轮式车辆差动转向过程为侧偏与侧滑的耦合作用,其差动转向的必要条件为轮距大于轴距。  相似文献   

3.
(1)转向角:车辆在转弯时,前轮所能转过的最大转角为转向角。如图4所示。当车辆直线行驶时各车轮必需傈持平行一致向前.否则会造成轮胎磨损。车辆转弯时.四个车轮需围绕着同一圆心转弯才能将轮胎横向磨擦减至最小。此圆心与车轮的距离为转弯半径。由于内外侧车轮转弯半径不同.外侧车轮的转向角需小于内侧车轮。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保证汽车转向车轮作无横向滑移的直线滚动,要求转向轮外倾角和前束有适当配合,转向轮外倾角产生的外张力与转向轮前束产生的内向力相互抵消,以保证转向轮朝正直方向行驶。当车辆使用过程中转向轮外倾角和前束发生变化,两参数的平衡被破坏时,转向车轮就会处于边滚边滑的状态,将产生侧向滑移现象,称为转向轮横向侧滑。  相似文献   

5.
为尽量避免因横向力考虑不周对曲线桥梁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分析横向力对曲线桥梁的影响,总结横向力系数阈值的确定原则,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LS-DYNA分别建立某三跨连续刚架曲线桥及某板梁桥的有限元模型,进行车辆圆周运动及超车时程的仿真计算,分析横向力系数的规范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偏差及超车对横向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计算的横向力系数理论值和有限元仿真值较吻合,但对运行车辆的冲击效应等附加因素考虑不足,总体来说,估计量偏小;车辆在曲线上超车运行时,会引起较大的横向力,当其与车辆在曲线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发生线性叠加时,应引起充分的注意,以免造成运营中支座抗剪能力的不足,甚至梁体的外移。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悬架KC特性、轮胎力学特性对车辆不足转向特性的影响,其中悬架侧倾转向、侧向力转向、回正力矩转向及轮胎侧偏刚度对整车不足转向特性有重要贡献,而轮胎垂向载荷及复合工况下纵向滑移率则对轮胎侧偏刚度有明显影响,进而改变整车不足转向特性,为底盘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当路面附着情况和车辆行驶状态不断变化时,基于恒定侧偏刚度的模型预测控制(MPC)不能考虑轮胎非线性特性的影响,难以保证车辆轨迹跟踪的适应性。为此,提出一种考虑轮胎侧向力计算误差的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AMPC),以提高智能汽车在不确定工况下的轨迹跟踪性能。分析了路面附着系数和垂向载荷对轮胎侧向力的影响,基于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CKF)算法,设计了利用侧向加速度和横摆角速度作为测量变量的前后轮胎侧向力估计器。利用轮胎侧向力线性计算值与估计值的差值计算得到侧偏刚度修正因子,设计了前后轮胎侧偏刚度的自适应修正准则,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变修正刚度的AMPC控制方法。基于Car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和硬件在环测试平台,对AMPC控制的有效性和实时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路面附着情况和车辆行驶状态下,AMPC控制都能够降低横向位置偏差和航向角偏差,有效提高车辆的轨迹跟踪精度,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基于恒定侧偏刚度的标准MPC控制。尤其在低附着工况下,标准MPC控制会因为线性轮胎力的计算误差过大而导致车辆在轨迹跟踪时严重失稳,而AMPC控制通过估计轮胎力修正侧偏刚度依然能够保证车辆稳定有效的跟踪参考轨迹。所提出的AMPC控制在保证控制精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对智能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轮胎的损坏原因汽车轮胎的使用性能是以利用压缩空气的性质和轮胎的弹性为基础的。汽车轮胎随和传递汽车与路面的全部作用力,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复杂的变形。因变形发生摩擦,产生大量热量,使轮胎温度升高,强度降低。因此,轮胎的损坏基本上是力和热作用的结果。轮胎损坏的主要形式有胎面磨损、帘线松散或折断、帘布脱层、胎面与胎体脱胶以及由上述结果引起的胎体破裂。胎面磨损的原因是轮胎与路面间的相对滑移和摩擦。汽车行驶时,胎面除了承受来自地面的垂直反力外,还承受轮胎变形及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切向力和横向反作用力,使得轮胎与地面…  相似文献   

9.
3.在ESP系统中,检测车轮侧向滑移量的是()传感器。A.横向加速度B.横向偏摆率C.转向盘转角D.车轮转速4.当ESP检测到车辆侧向滑移时,ESP即向发动机控制模块发送一个信息,请求利用牵引力控制系统中的发动机转矩控制功能()发动机的输出转矩。A.稳定B.增大C.限制D.减小5.如图3所示,当转向盘转角传感器向ESP控制单元发送一个驾驶人想要朝方向A的转向信号,而横向偏转率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开始按方向B打转,同时车辆前端开始向方向C移动时,ESP控制单元将得出车辆()的判断,ESP系统即利用ABS一TCS系统中已有的主动控制功能,向车辆…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在拖挂车的运行维护成本中,轮胎的磨损占据了主要的部分。某些半挂车的轮胎每4个月就必须更换一次,其中三车轴刚性悬架的拖挂车其轮胎磨损则更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车辆在每次转向时,最后面的轮胎受牵引力作用会在路面上发生滑动,造成与地面之间大量的横向摩擦(实为滑动摩擦)。此外,结构和运行系统在转向时还会受到其他复杂作用的影响,也将导致轮胎更大程度的磨损。采用德国BPW贝尔吉斯车轴公司和济南塞夫车轿有限公司(TASF)等生产的适用于双轴悬架系统的自转向车轴,  相似文献   

11.
一、汽车轮胎花纹的功用 轮胎的花纹块与路面产生的摩擦力产生汽车驱动、制动和转向需要的动力,其主要作用是增加胎面与路面间的摩擦力,以防止车轮打滑.经过与地面长期的摩擦,花纹逐渐变浅,当磨损到更换标记时,就应停止使用.轮胎花纹具有提高胎面接地弹性的性能,在胎面和路面间切向力(如驱动力、制动力和横向力)的作用下,花纹块能相应产生较大的切向弹性变形.切向力增加,轮胎的切向变形随之增大,接触面的摩擦作用也就随之增强,进而阻滞了胎面与路面打滑或打滑趋势.这种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无花纹轮胎易打滑的弊病,以保障车辆动力性、制动性、转向操纵性和行驶稳定性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2.
轮胎侧偏动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立轮胎侧偏动特性微分方程的基础上 ,利用 8自由度车辆模型进行仿真 ,分析了轮胎侧向力滞后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给出了各工况下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 ,轮胎侧偏动特性对车辆高速时的操纵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DTCC0197是为诊断横向偏摆率电路性能故障而设置的。EBCM每隔40ms进行一次横向偏摆率传感器测试,并且将横向偏摆率传感器切换至测试模式。EBCM通过测试电路向横向偏摆率传感器发送测试信号。当测试运行时,被测试的横向偏摆率传感器发送至EBCM的横向偏摆率必须在(25±7)°/s范围内。当车辆静止时,车辆横向偏摆率为零。车辆静止时的横向偏摆率信号称为偏差。  相似文献   

14.
2.由于车身的质量并非平均分摊在4个车轮上,经常进行轮胎换位有助于保证轮胎的均匀磨损,从而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通常前轮驱动的车辆每行驶8000 km时应进行轮胎换位,而四轮驱动车辆则需要在每6000 km时进行轮胎换位。不同驱动形式的车辆轮胎换位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对于后轮及四轮驱动车辆,应该采用( )方式进行轮胎换位(见图5)。  相似文献   

15.
四、可变助力转向系统(VES) 可变助力转向系统(VES)的作用是当车轮速度变化或出现横向加速度时,改变车辆转向力的大小。电子制动控制模块(EBCM)接收转速、转向盘转角等信号,控制位于齿轮齿条式转向机中的执行器,以实现可变助力转向功能。VES系统输入信号、输出控制框图如图11所示,电路如图12所示,VES执行器位于转向机阀体上,位置如图13所示。  相似文献   

16.
车轮是由轮胎总成和轮辋总成组成(图285~286)。它的功用在于支持整车重;传递驱动力矩和制动力矩;确定前进方向以及吸收由于地面的凸凹不平而产生的振动等。第一节轮胎总成轮胎总成包括外胎、内胎和垫带等。外胎一般由胎面、缓冲层、帘布层、胎侧、钢丝圈、胎趾踵组成(图287)。一、轮胎的分类轮胎一般按以下几种方法分类:1.按用途分(一)小客车轮胎(二)载重汽车及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胎;(三)矿山、建筑等车辆用胎;(四)特种车辆用胎。如行驶于无路面或雪地,沙漠等高越野轮胎;  相似文献   

17.
多轴车辆转向时后轮不随动转向容易造成后轮偏磨,针对某款8×2多轴车辆,开发出一种电控液压转向技术,前后车轮的转角关系通过阿克曼转角关系得到。为提高转向系统的稳定性,控制器采用PID闭环控制。经过台架试验及实车试验,多轴车辆转向效果良好,后轮无磨损。证明这种电控液压转向技术用在多轴车辆上是完全可行的,解决了8×2多轴车辆的第三轴轮胎在转向时的偏磨问题。  相似文献   

18.
非稳态条件下轮胎结构参数对侧向力与回正力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青  郭孔辉 《汽车技术》1999,(11):16-18
通过非稳态条件下小幅运动(即假设印迹内无滑移发生)时的轮胎侧偏特性在空间域内的仿真,分析了轮胎结构对侧向力与回正力矩的影响,并介绍了非稳态条件下轮胎侧偏特性的仿真表达式及纯转向运动时的仿真数值算法。  相似文献   

19.
汽车主动悬架和四轮转向系统的耦合分析及协调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汽车转向系统和悬架系统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转向动力学子模型、悬架动力学子模型以及考虑两者耦合效应的综合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发现:悬架系统主要通过轮胎动载荷引起轮胎侧偏力变化,从而引起转向特性发生显著变化;而转向系统则主要通过离心力影响簧上质量的侧倾运动,从而引起悬架运动特性发生变化;主动悬架与四轮转向协调控制系统在减小车身侧倾和前轮垂直载荷波动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改善车辆横摆响应和质心侧偏角响应.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在拖挂车的运行维护成本中,轮胎的磨损占据了主要的部分.某些半挂车的轮胎每4个月就必须更换一次,其中三车轴刚性恳架的拖挂车其轮胎磨损则更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车辆在每次转向时,最后面的轮胎受牵引力作用会在路面上发生滑动,造成与地面之间大量的横向摩擦(实为滑动摩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