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源起于法释义学的细腻操作、以"阶层秩序理论"为分析框架的比例原则,正遭受越来越多的批判,引发重构比例原则的强音.从阶层秩序论的种属之争看,可以有效回应传统"三分论"基于结构和功能层面的质疑,并肯定适当性审查的正面价值;从阶层秩序论的位阶之争看,传统"三阶论"确实存在位阶秩序僵硬、均衡性审查流于形式的弊病.用修正后的"新阶层秩序论"来验证我国政府针对疯牛病源国牛肉制品发布的进销禁令,有助于深化比例原则的司法适用,使之有效应对政府规制措施变迁的审查需求.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高职课程为学生就业服务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党与政府的要求,举例说明此种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驳斥了反对"服务论"者的一些论点.  相似文献   

3.
体育文化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文化也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这一宏观的社会语境对各个社会学科的文化理论与研究实践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体育学自然面临着如何应对当代文化变革的新课题.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体育本身,还体现在经济、人文和社会价值等方面,随着我国体育文化创新和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必将进一步被彰显出来,以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言模因论是文化基因在人和人之间,以语言作为重要载体之一进行相互的模仿,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周而复始,在选择中存在或淘汰。以语言模因论为理论依据,从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分析探讨"订单式"高职英语培训项目的实践建设及启示,为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多年来,西安公交集团第八分公司团委在公司党委和集团公司团委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最高行动指南,聚焦社会发展的新业态,结合公交行业的新形势,紧扣团建管理的新思路,围绕青年个性的新特点,不断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各类青年志愿服务在公交便民惠民、城市文明建设、青年成才成长等重点工作中蓬勃开展,青年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广大公交青年秉持着"服务为本·乘客至上"的企业宗旨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代又一代公交青年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以"华裔"为背景,以"女性"为主题,探讨了被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在性别和种族歧视中挣扎和探索,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夹缝中构建新型性别身份并确立自己独有的文化身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7.
梧州珍宝巴士有限公司把培育企业精神、建设公交文化作为发展的原动力和塑造企业形象的关键点,以"珍宝服务,与时进步"品牌塑造企业文化核心,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形式,丰富创建内容,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寻根与章太炎对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国、保种、保教"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者主要的话语诉求。它使许多知识人常追思"国学"及其承载的国族的历史,并以此为基础去建构对现代中国的认同。在这一群体中,章太炎即是表现突出者。他对国学内涵的重新发掘就是意在建构国人对现代中国认同所必需的稳定而持久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既是文化民族主义的自觉,又是在外在危机压迫下的文化寻根。但却不意,章太炎的此等努力,实则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知识和话语体系所隐含的权力体系在近代中国的复制,并割裂了中国的历史。同时,这一独特的历史镜像,以章太炎为代表,具有新旧双重身份的知识群体对对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具有文化民族主义之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传统的限度和对新旧知识的困惑同时并存的独特文化现象。这更能说明他们何以能完成由"借种族革命、推翻异族政府"转向对现代中国认同的建构的缘由所在。它决定了近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外在表现形式、话语诉求及其深层困境。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集中概括,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其大胆的否定和决绝的质疑姿态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本文立足于对其文化逻辑和诗学精神的把握,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探讨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原因,关注、探究它对中国90年代"新生代"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开拓出了对"新生代"小说的新的审视维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技术的三维角度分析了现代技术观的演进过程,即技术决定论(包括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部分条件论(包括生态技术论、文化主导论和技术人文化)--条件总和论(包括适用技术论)三个阶段.现代技术观割裂了技术与经济、自然、社会的有机联系,都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系统有一定差距,因此构建和谐技术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