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利用现有卫星、航空遥感资料,运用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工程地质学综合分析的方法,判释解译了内昆线新寨新隧道的滑坡、崩塌、岩堆、落水洞、漏斗等地质病害;对内昆线新寨隧道的工程地质环境进行了评价,为隧道的合理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决策依据;对基础工程薄弱、自然条件、地形恶劣、地面工作难以开展的高山峡谷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评价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了新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隧道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基础交通的建设和发展,穿越煤系地层和赋存瓦斯的隧道越来越多,隧道施工瓦斯灾害事故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需研究符合隧道工程特点的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研究结论:本文在研究我国大量已有瓦斯隧道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隧道瓦斯灾害危险性的地质因素、瓦斯因素和施工时人为因素等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该体系包括瓦斯隧道分级评价、瓦斯隧道施工危险性评价、瓦斯隧道施工掌子面突出危险性评价3个层次,从而保证了在隧道选线、设计、施工阶段均能实现对瓦斯灾害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价,进而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方利 《科技交流》2006,36(4):1-6
重点研究了越岭地区地质条件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对各垭口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越岭隧道的地质选线原则,对不同垭口的越岭隧道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选,结合两端引线和接轨点方案提出了地质选线意见.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隧道渗漏水是隧道运营中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为了更好地预防渗漏水的发生,以及运营阶段的渗漏水病害治理,本文系统性提出了"隧道渗漏水病害发生可能性等级预测——运营隧道渗漏水病害等级评价——现场实测资料评价渗漏水病害等级"的思路,为隧道渗漏水病害分级预测、评价提供一条新思路。研究结论:采用不同的随机性数学方法建立了渗漏水病害发生可能性等级预测、运营隧道渗漏水病害等级评价的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实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马氏距离法预测隧道渗漏水的等级,BP神经网络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渗漏水等级与现场资料实测的评价等级一致。  相似文献   

5.
某管线隧道工程对下穿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管线隧道工程实例,采用国际标准,运用解析方法评估了隧道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评价了隧道拆除临时支撑及二衬施作对结构、地层的影响,理论、实践上保证了隧道的成功穿越。  相似文献   

6.
根据小净距公路隧道的施工特点,科学、合理地建立了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系统安全评价综合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对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对黄衢南高速公路焦坞小净距隧道施工系统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施工情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铁路岩溶隧道突水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目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铁路岩溶隧道突水风险评价,是将岩溶隧道突水风险因素定量化,通过数学运算计算出各风险因素相对于突水风险评估总目标的排序权重,并比较各风险因素之间权重大小,用于评价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岩溶隧道或岩溶隧道不同地段突水的风险性。研究结论:应用层次分析法对铁路岩溶隧道突水风险进行评价,解决了因人而异、人的主观性带来的偏差。以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为例,论证了隧道得胜场地下河槽谷段及进口山地斜坡段分别为突水风险极高、高度地段,基本符合该隧道掘进过程中突水状况。  相似文献   

8.
八字岭隧道牛鼻子暗河示踪试验成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宜万铁路八字岭隧道为一深埋岩溶隧道,穿过三叠系灰岩组成的向斜核部,岩溶、地下水非常发育,沿向斜核部发育的牛鼻子暗河严重影响隧道的施工安全。通过示踪试验成果,分析牛鼻子暗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地下水补、径、排特点,评价该暗河对八字岭隧道的影响程度,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电气化隧道内有害气体污染的监测评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电力机车对国内几条主要长隧道空气污染的监测调查,确定隧道污染物种类,组成,浓度变化。采用相对危害指数分担率评价区分主区污染源和污染成份,研究确认电气化隧道行车所致空气污染指标依次为:O3,粉尘,NOx,CO,SO2,CH。垃圾引起恶臭生物性污染监测指标主要为:NH3,AOD,细菌,霉菌。应用空气质量指数法,将电气化长隧道有害气体污染水平分为:清洁,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4级,提出了监测评价必要性原则,监测方式,综合质量指数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双线铁路特长隧道采用分修还是合修方案对建设和运营影响巨大,是项目决策需研究的重大技术问题。在调查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提出量化评价方法,并结合某高原铁路进行阐述。研究结论如下:(1)建设期影响分、合修的最重要因素为相邻工程及投资,运营期为养护维修、运营保通和防灾救援;(2)软岩大变形严重、运营维护、保通或工法有要求的隧道,不论长短均应采用分修方案;(3)防灾救援及养护难度较高的铁路,当隧道长度超过15 km时应考虑采用分修方案,当采用合修方案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选;(4)采用分修方案的隧道,应结合相邻工程、洞口地形及地质条件,综合研究洞口的分、合修方案,当洞口分修时应研究采用小净距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