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了解,我国目前运输业运输资源浪费巨大,各种运输方式不能有效衔接,货运车辆空驶率高于50%,而在欧美国家,这一数字仅为20%。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车辆空驶造成的浪费高达100亿元。2005年,全国公路货运平均运距为64.79km,而欧美国家通常在300km左右。  相似文献   

2.
《商用汽车》2012,(6):37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货运装备技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公路货运装备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12年5月11—12日在陕西西安召开。本次会议将对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瓶颈、货运车辆及专用车新技术、新的发展方向、车辆新材料、公路物流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形成共识,以促进行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的超限运输运力结构预测模型中,将车辆超限部分轴载转化为同一车型满轴载通过假设的不足,本文基于运力均衡的思想建立了超限严格管制下公路货运运力结构预测模型。在轴载调查的基础上,模型以单车装载量的累积概率分布需同单位货物重量的累积概率分布相一致为求解目标,推测了各轴型车辆总重谱的偏移情况,进而对超限管制变动下的公路货运车型结构及运量结构进行预测。模型在公路安徽世行项目II———超载运输研究中的使用结果表明,在超限运输严格管制条件下,2-S2将取代SU2成为公路货运的主力车型。  相似文献   

4.
韩林 《汽车情报》2006,(2):25-29
厢式汽车是一种新兴的工业化产品,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公路货运车辆中,厢式运输车辆的比例在90%以上。在美国,高速公路上运行的载货车无一不是封闭的厢式车。欧美和日本等国家规定,货运车辆的车厢必须是封闭式的。如果不符合规定,不仅不允许进入高速公路,一般道路也不允许进入。在韩国,厢式汽车运输也超过了货运车辆保有量的70%。  相似文献   

5.
韩林 《汽车与配件》2005,(39):26-27
厢式汽车是一种新兴的工业化产品,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公路货运车辆中,厢式运输车辆的比例在90%以上。欧美和日本等国家规定,货运车辆的车厢必须是封闭式的。如果不符合规定,不仅不允许进入高速公路,一般道路也不允许进入。在韩国,厢式汽车运输也超过了货运车辆保有量的70%。我国的公路运输中,1999年货运车辆的保有量约440万辆,其中厢式运输车仅为1.73万辆,仅占营业性载货车辆的0.4%左右;2000年货运车辆的保有量为722万~766万辆,厢式运输汽车占货运车辆保有量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6.
倪元 《商用汽车》2011,(20):75-80
面对越来越高的燃油费及人工成本压力,公路货运企业普遍采用轻量化、低行驶阻力及节能环保货运车辆等措施来降低运营成本,但这些措施都无法满足公路货运量急剧增长的需要,无法有效遏制车辆密度快速增长的趋势。较长组合车辆可以有效提高甩挂运输效率,减少燃油消耗,提高公路、铁路和海洋联运效率。由此,本文详细介绍了北美洲、澳洲和欧洲较长组合车辆的使用情况,并着重介绍了欧洲采用模块化理念研发的较长组合车辆的原理、技术及优点等,为我国货运车辆设计制造、标准法规制定、交通及公路管理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之处。本文分2期发表,本期主要介绍北美洲、澳洲和欧洲较长组合车辆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货运车辆超载原因及治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货运车辆超载的危害;分析了产生货运车辆超载运输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货运车辆超载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杜红武 《运输车辆》2012,(11):23-23
2012年5月1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货运装备技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公路货运装备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42家货运车辆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出席。  相似文献   

9.
超限运输是中国现阶段公路交通系统中各种矛盾的显性表现,该文结合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的现状、道路货运成本结构和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分析了导致超限运输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结果表明:导致超限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公路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存在问题.提出治理超限运输的有效策略是治理运输市场及调整我国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杨琳 《专用汽车》2007,(3):17-18
我国的公路越修越长、越修越好,但是在公路上奔跑的运输车辆却难以跟上公路建设的步伐。最近记者发现,在国内公路交通和物流方面的论坛上,都有专家提出货运工具的“瓶颈”问题。在前不久举行的一个专用车发展论坛上,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一位专家就指出,我国货运装备的水平和结构与高等级公路发展要求不协调,公路货运工具的水平和运输效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