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超高设计是道路曲线路段的重要设计内容,也是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高等级公路改扩建应用中尤为重要。基于S226省道温岭岙环至玉环龙溪段拓宽改造项目,结合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道路超高设计的相关规定,针对改扩建公路中分离式路基超高线形设计方法、S型曲线超高设置、曲线内构造物超高验算以及老路路拱过渡等特殊超高问题,提出新老路间的差异平稳过渡方案,借以探讨改扩建公路超高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该文分析缓和曲线设置的必要性和作用,基于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对缓和曲线的规定和国内外关于缓和曲线长度的计算机理,探讨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缓和曲线规定的适用性。通过对现行规范有关缓和曲线规定的分析,并结合设计中积累的经验,提出相对现行规范规定而言更具指导意义和操作性的缓和曲线应用方法,以期实现路线线形的设计更科学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3.
现行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及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对采用不同设计速度、不同标准路拱横坡的公路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进行了规定.在道路几何设计过程中,当采用的圆曲线半径大于对应规定值时,一般习惯不设置缓和曲线及超高.该文针对这一设计习惯对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的不利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某高速公路事故高发路段处治案例,提出在特定情况下,即使圆曲线半径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也宜设置缓和曲线和超高的设计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合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及广东省高速公路设计与管理实践,对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曲线路段视距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较多高速公路靠近中央分隔带的内侧车道停车视距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交通安全设施改善措施,为高速公路设计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凹形竖曲线路段存在的对向车辆灯光引起的眩目问题,提出遮光防眩设施的设置高度优化方案。基于工效学原理,分析驾驶人在坡道路段被对向车辆灯光影响下的驾驶行为,分析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根据道路几何参数和空间位置,提出遮光防眩设施设置高度优化方案。研究表明,凹形竖曲线路段由于遮光设施高度不足,容易造成对向车辆灯光穿越而引发眩目,进而影响行车安全。统一高度的遮光防眩设施在坡道路段无法实现遮光目的,需要根据道路线形优化设置,避免统一高度而造成的夜间行车眩目。  相似文献   

6.
为方便道路设计者厘清公路与城市道路在平面设计上的区别,对比分析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和《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中平面线形设计参数。通过对比得知:公路规范和城道规范的设计参数在计算中计算公式相同,但部分变量取值不同;变量取值不同的原因是公路与城市道路在建设时追求的侧重点不相同,公路规范更侧重于安全、平顺、经济,城道规范更侧重于舒适、安全、环境协调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计算时需根据道路种类,依据侧重要点进行取值。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新时期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以承平高速公路北京段为例,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之要求,讨论了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的要点及评价,提出了如何将“功能主导、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环境友好”等新理念融入到重要设计环节中去,可为国内其他高速公路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防眩设施的防眩效果关系夜间道路行车安全,而其高度是否足够成为其防眩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防眩设施高度主要遵循规范,并未考虑道路线形.因此,从该方面着手,着重研究凹曲线路段的防眩设施高度.在建立了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现有规范中的部分知识、汽车前照灯的物理参数、人眼对光线的容忍度等,从几何的角度研究,并以电脑程序作为辅助手段,对防眩设施高度进行基于道路纵断面的设计,在凹曲线处对防眩设施高度进行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不同平纵线形组合条件下中央分隔带防眩设施高度设置相同、固定而导致某些特定路段防眩效果较差的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凹形竖曲线与直线路段、平曲线路段的两种不同组合对防眩设施高度的影响,考虑不同车型的灯高和驾驶员视线高的影响,根据车辆所在车道、两车相会横距及纵距选择车辆的控制位置作为计算点,提出了凹形竖曲线路段在不同平、纵面线形组合下的中央分隔带防眩设施高度的计算模型和程序实现的计算流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平纵组合的凹形竖曲线路段防眩设施高度的计算方法不同,凹形竖曲线路段防眩设施高度比平直路段高。  相似文献   

10.
现发布《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F71-2006),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原《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074-94)同时废止。《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中第4.2.1条第1、2款;第4.2.2条第1款;第5.2.1条;第5.2.2条;第8.2.1条第1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版中关于《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074-94)的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该两本规范的管理权和解释权归交通部,日常解释及…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不同线形组合路段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7名典型车型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不同线形条件下的运行速度、生理和心理变化等现场试验数据采集、分析,得到驾驶员安全舒适性评价指标(驾驶工作负荷度)在高速公路不同线形组合路段的变化规律;提出高速公路线形变化引起的车辆运行速度和驾驶工作负荷度变化具有提前性,而并非在道路线形变化点同时发生变化,这种提前现象反映出驾驶员对道路线形条件变化认知和决策的适应特性;提出了基于驾驶工作负荷度变化特性的高速公路不同线形组合路段划分标准。研究结论对道路设计、交通安全设施布设和道路运营管理等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刚果布SOUANKE-NTAM区域经济一体化公路项目,详细分析该公路的几何设计相应指标,并对法国路线设计规范与中国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提高中国海外道路的建设和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3.
超高设计是路线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曲线路段安全设计的关键内容之一。超高设计是否与平纵面线形相协调将直接影响到超高路段的路面排水以及车辆在曲线路段行驶的横向稳定性和舒适安全性。在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超高的一些主要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2方面对城镇道路沥青路面设计方法进行介绍:一是按照沥青路面设计流程简要介绍CJJ 169—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二是重点评述CJJ 169—2012相对于CJJ 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官员协会(AASHTO)设计法以及SHELL设计法等设计指导文件中沥青路面设计方法进行的主要改进、区别以及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改进、区别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路》2020,(7)
2017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虽然明确了长、陡纵坡的标准,但在山区高速公路总体设计上,在长陡纵坡不可避免的条件下,总体设计仍需要结合实际条件,从长陡下坡的安全边界条件分析、工程经济性取舍、交安措施的整体加强及交通管理的全面提升进行充分论证后,灵活突破规范指标,建议采用2.7%~2.8%之间的平均纵坡,并通过道路安全性评价来进行验证,才能更符合高速公路设计安全、生态、环保、经济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复杂,降雨对不同道路线形路段运行车速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文中以重庆市包茂(包头—茂名)高速公路渝湘(重庆—怀化)段天气数据、道路线形数据和高德地图获取的运行车速数据为基础,利用多层线性模型(HLM)研究降雨强度对不同线形路段的影响,提高降雨影响模型的可移植性。结果表明,降雨因素与道路线形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平曲线半径增大会削减降雨对路段运行车速的负面影响,坡度增大则会加剧降雨对路段运行车速的负面影响;相较于传统线性回归模型,运用HLM模型分析运行车速影响因素更合理。  相似文献   

17.
公路线形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公路运行安全.文中针对基于设计速度的公路路线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参照JTG/T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结合实体工程,通过计算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差值、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差值对线形安全性进行分析,优化公路线形设计.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隧道群是高速公路的瓶颈路段,其交通运行环境复杂,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为了提高高速公路隧道群路段安全运营管理水平和完善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分别从安全设施规模配置、交通事故分布规律、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限速、智能联动控制等几个方面对隧道群路段安全设施的设置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找出了隧道群路段安全设施设置过程前后应该注意的事项,使得安全设施的设置更加符合交通工程学和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保证了隧道群路段安全设施设置的合理性,为解决特殊结构道路路段交通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大部分在建和未建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跨线桥均需在中央分隔带内设置桥墩,因《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17)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17)于2018年1月1日实施,导致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和中央分隔带分设式护栏存在位置冲突。设计一种钢-混组合板式桥墩,可有效解决此问题。该桥墩分为扩头段、中间段和墩底段3部分,墩身内灌注C50自密实补偿收缩混凝土,墩身侧板与灌注混凝土采用A、B两类PBL板连接,PBL板之间设置加劲肋;墩底钢板与承台采用C类PBL板连接,承台横向钢筋从PBL板顶部、中部和底部的圆孔中穿过。该桥墩具有适用范围广,外形轻巧美观,可减少上部结构尺寸、降低工程造价、避免报废工程、工厂批量制作和有效节省工期等诸多优势。采用Midas/Civil 2019进行静力和抗震计算,结果表明该桥墩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高速公路防眩设施肋概念,设置防眩设施的意义,防眩设施的类型,及设置防眩设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说明应重视高速公路防眩设施的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