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离不开道路设施的支撑.便利的道路交通为车流、物流、人流提供了重要保障,道路寿命直接影响着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为了延长道路寿命将AC-25F用于路面下面层施工,本文通过分析AC-25F材料、结构层特点,进行实验确定了AC-25F最佳配合比.并对施工工艺进行了论述.为AC-25F下面层的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黔东循环经济工业核心区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施工中,上面层采用AC-16中粒式沥青混凝土改性沥青5 cm,下面层采用AC-25粗粒式沥青混凝土7 cm。主要以黔东循环经济工业核心区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施工为例,阐述了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关于岩沥青改性AC-25沥青混合料用于路面结构下面层研究较少且不够完善的问题,结合南方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岩沥青AC-25下面层试验路修筑实践,对岩沥青AC-25沥青混合料进行了材料组成设计,并通过室内试验对其主要路用性能指标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推荐AC-25沥青混合料级配曲线靠近级配范围的下限,确定岩沥青改性AC-25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为3.8%;通过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检验,推荐改性AC-25沥青混合料时岩沥青最佳掺量为2.25%。研究成果可供岩沥青用于我国南方地区沥青路面下面层的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该唐曹高速公路下面层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C的拌制、运输等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为以后下面层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设定高速公路A段路面工程中,沥青混凝土设计分别为下面层AC-25(II)型、中面层AC-20(I)型及AK-16A型抗滑表面,其设计厚度分别为6cm、5cm和4cm。由于表面仅4cm,沥青混凝土中集料级配组合非常重要。根据以往施工经验,集料最大粒径与铺筑厚度比为1:2.5~1:3之间为宜。  相似文献   

6.
张石高速公路二期张家口段路面工程K15+000-K30+790段施工中,在中、上面层采用双层沥青混合料摊铺机一次摊铺、碾压完成。该段沥青路面结构形式为:下面层:12cm厚ATB-30沥青碎石:中面层:7cm厚AC-20C沥青混凝土:上面层:3cm厚AC-13C改性沥青混凝土。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采集方法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沥青混合料离析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图像采集条件,通过对AC-13、AC-25级配类型混合料图像、不同光照强度下沥青混合料图像、不同采集高度图像进行数字图像预处理,采用四边静矩变异系数评价图像均匀性,并对比分析变异系数结果.研究结果表明:500张AC-13、AC-25级配类型沥青混合料图像静矩变异系数结果,主要集中于0~1.5%区间,下面层AC-25级配类型沥青混合料相对上面层AC-13更易产生离析;在光照强度充足情况下,不影响均匀性评价结果,但在夜间光照不足时结果出现偏差,需要对图像采集进行光照补偿;采集高度为60 cm时,集料颗粒面比与实际相符,随着采集高度的增加,预处理图像中大颗粒粘连颗粒增加,影响均匀性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沥青路面下面层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满足质量要求,通过各种矿料的筛分结果,结合混合料级配要求,确定初始油石比,再通过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确定最佳油石比,最终确定目标配合比.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沥青路面下面层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满足质量要求,通过各种矿料的筛分结果,结合混合料级配要求,确定初始油石比,再通过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确定最佳油石比,最终确定目标配合比。  相似文献   

10.
工程概况 某拟建高速公路全长130km,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结构主路分为三层,底层采用AC-25沥青混凝土,厚度为7cm,中面层采用AC-20沥青混凝土,厚度为5cm,面层采用AC-13沥青混凝土,厚度为4cm.铺路采用两层,底层采用AC-25沥青混凝土,厚度为7cm,面层采用AC-13沥青混凝土,厚度为4cm.沥青混凝土采用集中搅拌,运输采用专用的砼运输车,采用二台摊铺机组成梯形队联合铺筑.  相似文献   

11.
沥青路面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内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惠河高速公路(小金口—平南段)沥青路面施工的实践,介绍AK13-B、AC-20I、AC-25Ⅱ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2.
沥青路面在长期使用中受行车荷载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容易产生车辙、裂缝、坑槽等病害,这些病害的产生与沥青路面压实度不足有关。结合省道S274线开平市市区改线工程,从施工材料选取、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接缝处理四个方面,分析AC-20沥青混凝土下面层压实工艺,为面层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 前言 吉林省交通建设集团承建的杭州绕城高速公路东段路面工程,经下沙经济开发区,跨钱塘江,其钱塘江下沙特大桥全长7.928km,桩号为K15+256至K23+184,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厚度为:主桥12cm,高架桥9cm,面层均为4cm厚的AK-13A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为AC-201型沥青混凝土,桥面宽度为单幅15.25m。由于下沙特大桥主桥跨径较大(单跨跨径为326m,共3孔),且高架桥较长(单跨跨径25m,共6950m)。桥长、跨径大,对桥面沥青混凝土施工及质量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下面就特大桥桥面沥青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略谈一下体会。  相似文献   

14.
工程概况 丰南滨河路(幸福路)位于唐津运河景观带西侧,北起西南环线,南至邱柳线.道路全长7.94km。本项目道路设计标准为城市次干路(按二级公路实施),车行道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5.5cm,自上而下依次为4cm(AC-13F)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粘层油+7cm(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0.5cm下封层+透层油+18cm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18cm石灰粉煤灰碎石下基层+18cm石灰粉煤灰碎石底基层。道路红线宽分别为19mgRl3m两种。  相似文献   

15.
工程概况 某高速2013LM-3合同段,工程起点为K212+100,终点为K240+883,单幅共计总长度为57.566公里。该高速公路原有路面沥青面层的标准结构为:上面层: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型;中面层: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型;下面层:6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型;基层为:20-36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石灰稳定土。旧路改造路段沥青路面上面层为4cmSAC-16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为5cmS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以下设置9-11 c m的沥青碎石(或水泥稳定碎石)找平层与旧路相接。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增强型透水性沥青稳定碎石(asphalt treated permeable base,ATPB)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以SBS改性沥青为胶结材料配制掺入木质素纤维的ATPB混合料——纤维增强型透水性沥青稳定碎石(fiber asphalt treated permeable base,FATPB),并制作不同木质素纤维掺量的FATPB-25梁式试件进行不同应力比下的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将木质素纤维掺量为0.3%的FATPB-25与普通的AC-25、ATB-25的疲劳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探究考虑失效概率的应力比与纤维掺量对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掺量为0.3%的FATPB-25的抗疲劳性能明显比普通的AC-25和ATB-25的高,可用作耐久型的透水性下面层或柔性基层;通过包含失效概率的双对数方程可以对FATPB-25的疲劳寿命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1混和料配合比调整控制 在河南周(周口)沈(沈丘)高速公路路面工程中,沥青混凝土设计分别为下面层AC-25(Ⅱ)型、中面层AC—20(Ⅰ)型及AK-16A型抗滑表面,其设计厚度分别为6cm、5cm及4cm。由于表面仅4cm,沥青混凝土中集料级配组合非常重要。根据以往施工经验,集料最大粒径与铺筑厚度比为1:2.5~1:3之间为宜,由于设计仅4cm,又不能改动设计,故在施工配合比设计时,一方面将粗集料粒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8.
介绍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路面工程某合同段下面层沥青混凝土AC-30Ⅰ型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采取的技术措施和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粗集料的针片状含量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 抗水损害性能均有较大的影响, 但是目前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JTC F40-2004) 中针对针片状的含量要求技术指标过低。 文章结合 G25 长深高速德清至富阳扩容杭州段工程当地实地的施工情况, 并结合本地气候状况和荷载特点, 利用自主研发的数字化集料针片状快速检测设备实现对针片状的含量实时反馈, 对工程自加工石灰岩设计 AC-16 和 SMA-16 沥青混合料, 对不同试件高温稳定性、 水稳定性相关性能进行分析, 得出 AC-16 沥青混合料针片状含量不宜高于 12%, SMA-16 沥青混合料针片状含量不宜高于 8% 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柞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上面层为AC-16沥青混凝土,从工程实际分析,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对AC-16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范围的规定过于宽泛。在提出该地区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的基础上,对上面层两种AC-16典型级配形成的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适用于该区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AC-16沥青混凝土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