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概况公路全长6.807km,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4.5m。合同段路基挖土为23225.6m3,填土方(掺灰3%)为144691m3。路基填方路段采用路基挖余方及取土场借土方填筑,路堤掺灰处理。填方路堤掺灰处理拟采用路拌机现场直接拌合,机械压实施工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2.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东段E5合同段全长5.5km,其中路基挖方量中90%以上为抗压强度在30~40Mpa中硬石料,表层土极薄,清表后基本为石方,开挖难度比较大必须进行爆破施工。填方位于地形复杂斜坡地及鱼塘区域,大部分填方基底进行软基处理,最大填高21m,填筑路段最长330m,  相似文献   

3.
横向半填半挖地段填方.应按图纸要求及规范规定分层填筑,以免因填筑不当而出现路基纵向裂缝。必要时可采用强夯等进行增强补压,以消减路基填挖问的差异变形。  相似文献   

4.
引言在半填半挖路基工程中,其填方部分路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山体切的岩土材料填筑而成。对于一般的土质路基填筑技术已经成熟,鉴于山区缺土多石,在山区半填半挖路基的填筑部分采用挖方切削下来的地质体,通常为石质填料。在施工前应当充分了解填料的性能,以便进行合适的处理并采用适当的工艺。本文通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针对半填半挖路基施工工  相似文献   

5.
土质路基压实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对土基压实机理、影响压实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概要的论述。并对半填半挖路段填土压实、低填方、零填方及挖方路段的土基压实提出处理措施,对路基工作区的深度、填筑材料和压实的均匀性提出了探讨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某高速公路项目为我国高速公路网主干道,设计时速为120km/h。沿线路基宽约25m,填挖高度变化相对较大,路堤最大高度约15m,在隧道进出口处局部高度达20m,常规路堑最大挖深约32m,在特殊地段最大挖深达40m,其在边坡防护处理、排水工程中需特殊处理。本文结合该高速公路路基处理工程实践,对丘陵地区高速公路的路基设计及其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辽宁省高速公路填方、挖方及半填半挖路基的设计现状,同时分析了路基排水、防护两个方面的设计状况.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京沈、沈大、丹庄、阜朝等高速公路设计中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太旧高速公路K417+455—K417+540段为半填半挖路段,右幅填方段路面出现多条纵向沉降裂缝,对路基稳定及行车安全有一定影响,对此段路基的处治情况进行了介绍说明,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前言季冻区填挖交界段路基由于填筑料、压实度、含水率等差异,容易造成填挖交界段发生不均匀沉降及冻胀,影响公路路面使用耐久性及运营安全。本文以某一级公路填挖交界段为例,借助有限元分析了无处理措施和基顶加铺土工格栅时路基不均匀沉降和冻胀的对比特征,提出了土工格栅对填挖交界段路基处理的有效性。1工程概况某一级公路路基横断面形式:整体式断面24.5m,分离式断面12.25m,行车道宽度为2×4.50m,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多种因素作用下红黏土路堤填挖交界段工后沉降变形规律,对红黏土路堤填挖交界段工后沉降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分层台阶厚度、分层台阶宽度、含水率等因素对红黏土路堤填挖交界段顶面工后沉降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路堤填挖交界段顶面工后沉降变形的影响程度为:分层台阶厚度>含水率>分层台阶宽度。分层台阶厚度与顶面工后沉降变形峰值呈正相关;含水率越大,路堤顶面工后沉降变形峰值越大;随着分层台阶宽度的增加,路堤顶面工后沉降变形峰值基本一致;路堤工后整体变形峰值出现在填方段的中部,工后整体变形峰值与分层台阶厚度呈正相关。该结论可为红黏土路堤施工与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选取某高速公路3种典型路段(半填半挖路基、低填方路基、一般性路基)作为试验路段,进行了现场FWD试验和BB试验,分别反算3个典型路段的动、静态回弹模量值,然后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动、静态回弹模量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路基形式的动、静态回弹模量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典型路段动静态模量的灰色关联度γ低填方γ半填半挖γ一般性,低填方路基的动静态回弹模量的相关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试验段选用土工格栅处理填挖交界路基差异沉降问题,结果表明,土工格栅能够有效降低填挖交界路基的差异沉降;路表沉降量随着距填挖交界点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土工格栅竖向间距会对处置差异沉降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通过试验段观测,最终建议竖向土工格栅间距宜控制在2m左右。  相似文献   

13.
深切高填及填挖交界、半填半挖路基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亚辉 《湖南交通科技》2002,28(2):25-26,39
深切高填,填挖交界,半填半挖地段施工质量控制是路基施工过程中三个重要控制环节,从保证施工质量的角度,着重对深切高填,填挖交界,半填半挖地段的施工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针对坡积体路段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按照坡积体的形成方式将坡积体分为崩坡积体、残坡积体和冲坡积体,并对这3种坡积体进行了定义。通过分析崩坡积体、残坡积体和冲坡积体的物质组成、力学特性及相关特征,得出坡积体引起的常见路基病害类型。最后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与Flac3D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坡积体半填半挖路基下边坡稳定性模型。分析了边坡高度、坡度及土性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得出影响坡积体半填半挖路基下边坡的因素为:填方土体黏聚力C_1路基高度H填方土体内摩擦角Φ_1挖方土体内摩擦角Φ_2挖方土体黏聚力C_2填土宽度B。  相似文献   

15.
笔者探讨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横同填挖方信息提取方法。该方法可快速地得到任一路线中桩处在不同填挖高度H时的横断面填方面积Af和挖方面积Ac的近似值,并可将H~Af及H~Ac关系图线加绘在纵断面图上,以便掌握全线或某一区间的填挖方分布状况,为纵断面拉坡设计提供仿制。该方法易于在CAD系统中开发实现,以提高勘测设计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笔者探讨了基于 B P 神经网络的横断面填挖方信息提取方法. 该方法可快速地得到任一路线中桩处在不同填挖高度 H 时的横断面填方面积 Af 和挖方面积 Ac 的近似值, 并可将 H~ Af 及 H~ Ac 关系图线加绘在纵断面图上, 以便掌握全线或某一区间的填挖方分布状况, 为纵断面拉坡设计提供依据. 该方法易于在 C A D 系统中开发实现, 以提高勘测设计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工程概况某公路主线分左、右两幅。采用双向6车道城市I级主干道标准,主路计算行车速度60km/h,匝道计算行车速度3060km/h。路基土方开挖12万m3,路基填方14.5万m3,沥青混凝土路面4万m2,水泥混凝土路面935m2,挖沟槽土方3.8万m3,挖沟槽淤泥1.4万m3,挖基坑土方11万m3。路基填料压实度(重型)技术要求为确保本公路长期发展需要,在各个施工环节中对本公路路面底0~80cm(路床)压实度要求≥96%,上路床CBR≥8%,下路床CBR≥25%,路面底80~150cm上路堤压实度为≥94%,CBR≥4%;路面底150cm以下路堤压实度≥93%,CBR≥3%;同时要求进行路基填筑前应注意填前夯实。对本公路工程的填方路段,路面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成安渝高速公路四川段超高段路基横断面形式,把超高段细分为填方、半填半挖、短挖方、长挖方及超长挖方段等。在对超高段路面排水系统进行水文水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分隔带的结构特点和不同断面与尺寸形式下沟管的水力特性,对超高段路面排水进行系统性优化。排水中沟选用水力特性较好的矩形断面,并在原基础上加深、加宽;根据填挖特性,优化集水井和纵向管的设置。针对超长挖方段汇水面积大、排水困难的问题,在中央分隔带底部设直径300 mm 的双壁波纹管,提高汇流面积。优化后的超高段路面排水系统更加协调、安全与通畅。  相似文献   

19.
工程概况 某公路工程土石方开挖量大.石方开挖是路基工程的重点。因此,设置四个路基施工段,同时分段作业,土石方开挖109.799万m^3.土石方开挖工程计划施工期14个月内完成。本标段部分路段纵向横坡变化较大,部分路段挖方为深挖路堑.施工难度大。挖方施工应与填方和防护施工配合,做到挖、填、护、弃合理安排,精心施工。以下将针对本公路的路堑开挖以及石方开挖等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山区和多丘陵地区多采用挖方土石混合料填筑路基,并且形成高路堤。因此在路基的自重荷载和行车荷载共同作用下,经常出现路基的整体下沉或部分下沉,特别是一些填挖接头和桥台处,路基不均匀沉降特别突出。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以及实验,归纳起来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主要有四种基本模式:路基填方压实度不足;地基中存在软弱土层;路基刚度差异过大;填充物成分不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