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汽车导购》2005,(1):12
不久之前,北京现代宣布旗下的两款轿车索纳塔和伊兰特大范围降价,我们家对前者非常感兴趣。前几期的《汽车导购》中曾经介绍过2.0L排量的一款索纳塔感觉不错,而此次降价之后原本售价为24、98万元的索纳塔2.7GLs尊贵型降至了22.8万元,已经成为了可以考虑的车型之一,但是不知道该车到底怎么样,可以介绍一下吗?另外,2.7GLs尊贵型与豪华型相比有哪些差别呢?  相似文献   

2.
Q各位老编:您们好!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1.中国自主品牌路在何方?2.中外零部件差距在拉大,为什么?3.国外技术路线尚存三大隐患?4.中国推动自主品牌往哪方面发展?5.我们的零件在国内有立足之地吗?6.世界上有哪10款车是维修费用较高的高档车?最好附图。7.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汽车有多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DS系列还只是概念车的时候,就有人说:“法国的汽车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DS作为雪铁龙旗下的一个品牌已经推出了三款量产车,包括DS3、DS4和DS5。这次通过DS5,让我们提前感受到DS无与伦比的设计魅力。  相似文献   

4.
OD 《车时代》2010,(4):134-143
在日内瓦车展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德国厂商为我们带来的惊喜。它们就是保时捷的3款最新混合动力车型,用保时捷老总的话说:“我们带了3款车来到这里,  相似文献   

5.
李响 《汽车导购》2004,(8):26-31
提起汽车民族品牌,我们就不能不想到华晨和奇瑞,而在国内中级轿车市场,中华与东方之子这两款车又以相近的定位与价格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这次借出这两款车,并不是要把它们比个高低好坏,体验一下民族品牌的魅力才是这次试车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别克列传     
没错!别克G系列、别克君威、别克君越就是今期特辑的主角。 “新旧对决”是我一开始定下的主题,因为这三款车在时间上、体征上是有着一种延续性,而实际上,拿所谓“新与旧”.“世代沿袭”来定义这三款车的传承关系是不恰当的。尽管它们在内在基因上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但从汽车的本质上讲,已是另立新主,改朝换代之分,车厂重新研发的投入与心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改款”的程度,甚至以全新车型取代。故而,“新旧对决”只是一个表面大意。形容这三款车的关系却是错误的。 当我们逐一体悉了同一厂牌.同一LOGO、同一体征但却是不同的汽车后,发现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从98年12月的别克新世纪.2002年12月的别克君威。到2006年2月全新推出的别克君越.别克旗下的这三款车的演变.似乎可以以小见大,透视出近10年来中国市场中高级车消费文化和需求的变化,以及在中高级车这个必争之地众多厂家竞争与发展的过程。这都值得我们去探讨一下。还是从美国车讲起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女性与车     
小米 《汽车导购》2007,(3):78-79
“女性车”逐渐得到了厂家与消费者的认可 几年前,如果有人冒失地评价某某厂家的某款车型为“女性车”,那么该厂家通常都会非常愤怒地回答为“不是”。因为有这样种观点,即:男性才是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当时,甚至更远的过去,事实确实如此。在男女购车比例相对悬殊的情况下,厂家是坚决不会把自已的产品盲目地定位于“女性车”的。  相似文献   

8.
《轿车情报》2010,(2):207-207
2009年12月2日,瑞麒G5隆重上市,此次上市的车型有尊贵型和豪华型两款,均配备瑞麒品牌先进的2.0T发动机。  相似文献   

9.
《世界汽车》2009,(2):137-137
2009年1月5日,新款S40 2.0携3款不同配置车型登陆中国市场.全球同步上市。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新款S40 2.0在上市之初就推出了新年特惠活动,在活动期间.3款车的新年特惠价分别为:S40 2.0手动版23.8万,智尚版25.3万,智雅版售价26.8万。其中.S40 2.0智尚版和智雅版配备了沃尔沃汽车先进的全新Powershift双离合变速器.  相似文献   

10.
新车上市     
《汽车驾驶员》2009,(12):13-13
奇瑞风云2 奇瑞公司日前发布风云2的三厢车型,共有4款.售价为实力型5.28万元、进取型5.68万元、豪华型5.98万元和尊贵型6.18万元。  相似文献   

11.
李殷 《时代汽车》2009,(11):121-121
假如有人请客.因为米饭不够了.就上了很多道汤,这样的饭局能让人吃饱吗730款获得安全碰撞5星的车,16款靠加分进入5星行列。这是记者采访中国汽车碰撞(C-NCAP)的一个发现。这个发现,总让人有“饭不够.汤来凑”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拖拉机汽车驾驶员》2009,(1):F0003-F0003
Q我前几天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说车身颜色对车辆安全性有一定影响,并且还做了实验:把白色、红色、黑色的三辆相同型号的汽车平行摆开,在傍晚时每隔一段时间就照一张它们的合影,结果天刚黑,黑色的车就最先隐没,红色的车随后,而白色的车在天完全黑下来才隐没,相对最引人注目。我想知道,颜色对车还有什么影响?——吉林读者小强  相似文献   

13.
总揽世界各大名车,我们之所以多年无法忘怀,是因为在它们身上蕴含了太多的经典,这些经典有文化上的,但更多的是代表了某种新技术的采用,因为它们才是整个汽车工业向前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它们才更糟彩。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内地乍暖还寒的四月上旬,我们来到了赤日炎炎的泰国首都曼谷。一下飞机,我们就坐上了房子般的空调大客车。在后来几天的行程里.除了古暹罗的风土人情,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泰国的汽车了。一路上看到的许许多多的汽车都是在国内没有看到过的.有些汽车简直使人眼睛为之一亮。品种繁多的日本车,琳琅满目的欧洲车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配件》2005,(34):11-11
近期因为国际油价的不断飙升.达到67美元/桶。国内某些地方甚至闹出了油荒,这才把省油革命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其实,我国早就是一个对外石油依存度很高的国家,现在已经到了42%的程度。但是在汽车行业,省油革命的口号似乎极少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经有过以油定产,封车节油的“革命”.后来好像“好了伤疤忘了疼”。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在一些地方政府错误政策的引导下,小排量节油的小车似乎只有日本、欧洲这些地方才能用。我们已经发展到”大车革命”的时代了。于是乎小排量车被限时限行.大排量豪华车越造越多。看看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汽车市场,就知道有多少大排量豪华车问世。就连悍马H2这样的“油老虎王”也在大街上横行,令人不可思议。而最能省油的柴油车却被载入“另册”,在一些最有影响的地方,不得上牌。  相似文献   

16.
就目前面言,小排量T车型仅仅是占据了全球汽车市场上一个很小的份额,它们会有可能因为油价或者政策的影响不断扩大。就国内的汽车市场而言,也仅仅有9款车型采用了1.6以下(包含1.6L)加涡轮增压的发动机车型,以上这几款车型都在试图通过优越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优势来获得市场的认可,而我们编辑部成员也都在第一时间试驾过这九款车型,来听听我们的详细点评吧。  相似文献   

17.
选秀     
有人说选车就像选对象,这话没错。汽车已尼不再单纯是代步工具,也是现代人品位与性格的外显。既然车子的作用已经如此重要,甚至成了关乎一个人脸面的事情,那么我们不妨使出十八般武艺,在百车丛中选出自己中意的一款,以报道汽车为己任的我们愿意从解释相关术语开始,帮你认识车,且你选好车,我们不妨先从外观说起。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者购车思想的转变,以前饱受人们非议的两厢车逐渐走进消费者的视野里,两厢车以其独有的特性:小巧、省油、物美价廉,正成为一种世界轿车时尚。追溯起来,两厢车的历史几乎和汽车发展史一样长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两厢车就一直是汽车市场的主要角色。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令体积小巧、燃油经济性显著的两厢车又重新风靡市场。如今,在巴黎、罗马、汉堡、伦敦这些人口较为稠密、街道相对狭窄的欧洲城市中,两厢车更是大行其道。欧洲汽车联盟最近的调查报告指出,由于油价飙升,将有更多的欧洲人会选择小型车。2004年1-8月,欧洲小排量汽车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5%,是近5年来最高的。在欧洲,目前销售的汽车当中,小型车占了35%,年销量450万辆。这里说的小型车是指发动机排量在1升以下的A级车,如果说车身紧凑的两厢车,比例恐怕要高达六成以上。最近,有5款两厢车在欧美汽车市场上依靠各自的优势大行其道,霸占了众多汽车爱好车的眼球。另有消息说,这几款车准备引进到中国市场,喜爱两厢车消费者不免有些手痒起来,希望能早日看到并拥有其中一款钟爱的车型。下面我们逐一介绍这几款车型,给广大消费者提前来一个预览。  相似文献   

19.
哪款车是好车?哪个品牌最值得尊敬?相信我们的很多读者都关心这样的话题。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才合适呢?其实最有说服力的评价就是汽车消费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汽车杂志》2009,(9):328-329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汽车杂志》的忠实读者,很喜欢汽车。但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1.请介绍一下奥迪A8LW12,并附图12.W12是否逊于V12?3.请介绍一下捷豹XJF。4.怎样区分国产进口车?5.介绍迈巴赫92,它的竞争车型是哪款?最后祝《汽车杂志》越办越好!编辑们越来越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