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空母舰是以舰载飞机作为主要武器的大型军舰,通常它可携载数十架甚至一百多架飞机。大家知道,现代的喷气式飞机,飞行速度大都超过了音速,最高的达到音速的三倍以上,这些飞机的起飞速度一般都要求达到每小时300公里以上,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如果在陆地上的飞机场起飞,通常跑道都在2000米左右,飞机要滑行1000多米才能离地起飞。但是一般的航空母舰可供飞机起降的飞行甲板都不到200米,那么这些舰载飞机是怎样起飞的呢?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六日拂晓,一架机身上涂有“阿尔法——F586”字样的P-3C型预瞥反潜飞机,急速地掠过阿达克美国海军基地的混凝土跑道,在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晴空而起,射向淡蓝色的天空。起飞后不久,这架载有15名机组人员的4引擎飞机已经开始在波涛汹涌的北太平洋上空盘旋了。它的使命是跟踪过往的水面船只,并且拍摄照片。  相似文献   

3.
《船艇》1992,(8)
据外刊据道,去年年底,在一杂志上公开发表原苏联建造的大型地效翼艇的照片和数据。他开发的这艘大型地效翼艇被命名为“欧尔兰”(Orlan)号,其总长为58米,翼长31.5米,机高16米,标准起飞重量110吨,最大起飞重量125吨,载客量300  相似文献   

4.
机长24米,机高5.6米,翼展14.4米(可折叠),最大起飞重量28吨,最大平飞速度2.1马赫,实用升限18000米,最大航程4000千米,作战半径1300千米。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的70年代,美国间谍卫星在对前苏联里海军事基地的一次侦察中,拍摄到一个长约100米、重约500吨,既像飞机又像船的怪东西在航行,继而加速并徐徐离开水面,航速骤增至400多千米/小时.这个情形令美国军事界和科学界极为震惊,因为当时最大的飞机起飞重量根本达不到200多吨,水上飞机更无法达到这样的起飞重量.这就是轰动一时的“里海怪物“--地效翼船.……  相似文献   

6.
前沿军闻     
“火力侦察兵”无人机成功试射火箭弹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2005年7月25日报道,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RQ-8型“火力侦察兵”无人机22日又成功试射了2枚火箭弹。这是自主无人机首次成功发射真实的武器。这次试验证明了“火力侦察兵”执行打击任务的能力——它除了能执行情报、监视和侦察任务外,还进一步扩展了它的能力。这次试验支持了美国海军和美国陆军在“火力侦察兵”上装备武器的要求。试验中,“火力侦察兵”在亚里桑那州尤马试验场发射了2枚70毫米Mk66型无制导火箭弹。“火力侦察兵”起飞后,飞行了大约18.5千米到达了发射地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水翼艇喷水推进系统进水口工作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常规的固定式进水口不能保证艇同时得到最佳的翼航和起飞性能这一固有弊病,提出了可以用可调进水口的方案。在分析了进水口的设计要求后,介绍了实艇上采用可调进水口对其翼航和起飞性能的影响,取得了预期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弹射起飞在工程技术上是一种“以小代大”的做法,它能充分克服舰载机自身动力不足的弱点,使其能以较大的起飞重量起飞离舰,自飞机上舰以来一直是人们解决其短距起飞的“最佳选择”。在出现了滑跃起飞方式后,曾经有观点认为战斗机的陆改舰采用滑跃起飞最为简单,但俄罗斯苏-55的发展实践却说明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人们现在已经意识到,陆基战机上舰还是采用弹射起飞更能达到改装的目的,只需要适当加强机身和起落架强度、在机身上安装弹射受力和着舰阻拦钩就可以了。当然。这也要看采用什么样的弹射联接方式,如果是拖索弹射,则改装是非常简单的;但如果是要采用前轮拖曳弹射方式,则情况又有所不同。早期的舰载水上侦察机是通过一个弹射滑轮与机身联接的,而在二战前和二战后数年时间中,舰载机从航母上弹射起飞一直采用的是拖索弹射。第二代舰载机上舰后,前轮拖曳弹射逐渐代替了拖索弹射。前轮拖曳弹射方式是把弹射钩设置在前起落架上,以致舰载机的前起落架就显得“与众不同”,并成为舰载机付出结构增重代价的重要原因。最近人们在讨论我国歼-10舰载前途时,就因为其腹部进气方式而被认为是不适合改装成弹射起飞舰载机。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回顾了航空母舰舰载机起降技术的发展历程,对航母航空技术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文中分析了弹射起飞的缺占,指出在未来的航母上滑跃起飞方式有可能与弹射起飞方式并存或最终完全取代弹射起飞方式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月1日,IACS共同规范(CSR)正式生效并实施,在此日期及以后签订建造合同的、长度在150米及以上的油轮和长度在90米及以上的散货船都必须符合IACS共同规范的要求。本文介绍按照共同规范的要求,应用中国船级社(CCS)分析软件SDP程序,开发设计100,000吨双壳散货船的情况,提供了满足规范要求的该型船典型剖面方案,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1.
“长清”号水质监测船,是我国第一艘对长江水源进行监测保护的科学研究船(见封三),于一九七六年由华中工学院开始设计,一九七九年五月在江苏省镇江船厂建造成功。经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表明,该船主要技术性能均达到设计要求。“长清”号主要尺度及技术性能: 总长50米型宽8.6米型深(至顶篷甲板) 7.8米设计吃水2.4米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老牌的航母大国,其舰载机全部依靠弹射器起飞,而苏/俄虽说是刚刚迈进“航母俱乐部”,但其航母却另辟蹊径,采用了完全依靠飞机自身动力升空的滑跃起飞。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是舰载机的最佳选择呢?有人认为滑跃起飞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代表了航母发展的方向,也有人认为弹射起飞优点更多。经过十几年的争论,好象已达成了这么一个共识:谈不上谁比谁优异,两种方式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3.
无人机上舰是海军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全、可靠、高效的弹射起飞是保证航母形成战斗力的根本。弹射作业流程是弹射型无人机上舰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舰载无人机实现弹射协同、流畅作业的必要保障。针对舰载无人机如何与航母甲板弹射装置结合完成弹射起飞的问题,提出一套分段式、模块化的弹射作业流程,用于规划、解决航母甲板复杂环境下的弹射起飞工作。在舰载无人机流程设计中,把各段活动划分成单独模块,适当调节不同模块的工作阶段,满足不同量级的舰载无人机弹射起飞需求。  相似文献   

14.
“辽宁”号航母搭载歼-15N役之后,中国海军新航母的发展就成了热点。在俄罗斯海军失去苏联时代造船体系、短时间内无法恢复航母建造的现在,中国成了除美国之外最有可能独立建造和使用中型以上航母的国家。“辽宁”号航母采用了建造时应用的跃升甲板,歼-也与苏-33有直接的技术联系,这就使其在很多方面与美式弹射起飞航母存在不同。很多文童和资料都细致对比和分析过现有俄式跃升起飞与美式弹射起飞的优劣,本文不准备重复这些对比和说明,仅对这两种起飞方式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对融合这两种起飞方式的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七○八所完成了9万吨双舷侧结构散货船的开发,这是我国首次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舷侧超巴拿马型散货船。9万吨双舷侧散货船是2003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确定的中国自主开发的4型优选型散货船之一,七○八所于2003年4月开始研发。9万吨双舷侧散货船的主尺度为:总长240米,型宽38米,型深20.3米,设计吃水12.75米,结构吃水13.93米,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有关散货船新规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991Ⅱ型布缆船是从事敷设和维修海底电缆的特种工程船。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总长 71.55米主机马力 2×1,100马力水线长 66.00米排水量 1,327吨垂线间长 63.00米电缆载重量 400吨型宽 10.50米电缆仓有效容积: 型深 5.20米前电缆仓 72米~3 设计吃水 3.60米后电缆仓 115米~3 航速 14.OO节 991Ⅱ型布缆船按照现代布缆技术的要求,于1974年初开始研究设计,1975年底由上海中华造船厂建造成功,第一艘船命名为“邮电一号”。1976年5月“邮电一号”顺利完成了中日海底电缆的布设任务。本船的布缆和操船设备都集中在驾驶室遥控。使用实践证明:本船具有吨位小、吃水浅、电  相似文献   

17.
张晓 《中国海事》2008,(2):44-47
中国交通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中国国际航行的客船、客滚船、5,000载重吨及以上的液货船、船长90米及以上的散货船、船长150米及以上的普通货船应在2009年7月1日前满足ERS要求。文中介绍了ERS(船舶应急响应服务)产生的背景、实施的法律依据,并对ERS的概念以及如何加入和使用ERS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正>据《印度商业标准报》2013年5月29日报道,印度海军正在考虑在第2艘国产航母上应用电磁弹射系统。目前,印度海军唯一一艘航母"维拉特"号使用短距/垂直起降方式,而正在俄罗斯改装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采用的是滑跃起飞。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也是采用滑跃起飞,该航母预计于2017年交付。2号舰可能采取第3种技术,弹射起  相似文献   

19.
航空母舰是一个国家海上军事实力的重要表现,二战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提高自己的海上军事作战水平,都对航空母舰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舰载飞机是发挥航空母舰军事实力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舰载飞机在航母的弹射起飞与着落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舰载飞机的弹射起飞过程进行动力学建模,并基于数学模型设计一种舰载飞机弹射起飞的控制系统,并基于Matlab软件对航母的舰载飞机弹射起飞精度误差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20.
1944年6月20日,马里亚纳大海战已经进入尾声阶段,此前一直没有发起攻击的美第58特混舰队终于在这一天的15点24分开始起飞舰载机。此后的10分钟内,216架舰载机从11艘航空母舰上依次腾空而起,杀向目标。18点左右,攻击机群到达日舰队上空,其中的20架俯冲轰炸机从3000米高度急速俯冲而下,目标是“飞鹰”型航母中的一号舰“飞鹰”号。眼见敌机来袭,“飞鹰”号一面集中全舰的防空火炮拼命射击,一面全力机动规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