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解决已有城市公交方式选择行为模型无法定量描述心理因素对选择行为的影响,分析了计划行为理论在公交方式选择行为的适用性.基于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3个心理因素变量决定公交方式出行行为意向的理论框架,构建公交方式选择行为结构方程模型.确定模型中心理因素变量对应的具体测量变量,并提出模型的求解方法和参数检验标准.最后,将模型运用于重庆和成都的实例分析中,共回收有效问卷790份.计算结果表明,3个心理因素变量对重庆和成都公交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意向解释度分别为72%和66%,其中知觉行为控制因素的影响最大,且心理因素变量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混沌搜索全局最优的交通流控制优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交通流控制理论建立了在交叉口空间渠化及信号相位相序给定的条件下,考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延误(服务水平)约束条件,机动车通行能力最大的优化模型,并利用混沌变量的内在特性,与梯度法相结合进行全局性的搜索.通过优化实例计算,说明了优化模型及其混合算法的理论价值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反耗散概念,认为在不可逆系统中即存在着耗散机制也存在着反耗同制,反耗散机制是阻耗散出现的一种机制。以此为基础得到了耗散条件,进而发现了有耗合关系的内变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启动和相互遏制的行为,从而成功地解释了蠕变加速阶段产生的原因。文中推导了单轴蠕变的一般模型和实用的三内变量模型,并对后者给出了算例,结果表明模型可很好地描述蠕变的初始,稳定和加速阶段。  相似文献   

4.
AC/DC系统潮流计算的部分直流变量消除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克服AC/DC系统的潮流计算方法中的变量消除法的不足,提出了部分直流变量消除法.该方法的模型中将换流器等效为依赖于换流器端交流电压和控制角的PQ负荷.计算时,只需规定换流器直流侧的无功功率,而且当直流系统控制方式发生变化后不需重新推导Jacobian矩阵中的偏导公式.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变量消除法相比计算效率可提高5%左右.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Internet和蜂窝网络的QoS模型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讨论了移动网络QoS模型的建立,对由于移动引起的时延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并研究了利用缓存机制提高QoS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粗集理论和决策树方法,建立了交通事件持续时间的多变量决策树预测模型。通过分析交通事件的属性特点,运用粗集理论中的属性约简方法,确定了交通事件的核心属性;运用等价关系相对泛化原理构造了多变量组合检验,并根据变量依赖度确定了最优变量组合;以多变量组合判据代替单变量判据建立了决策树模型,利用决策树高度和节点样本数对树的规模进行控制,优化了决策树结构。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对交通事件持续时间的分类和预测能力较强,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匝道车辆的汇入行为对高速公路交织区的通行能力有重要的影响,汇入位置是汇入行为中最重要的行为参数之一.本文利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建立了一个车辆汇入位置模型并对各变量进行了分析.考虑到汇入行为是一个二维驾驶行为,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车辆进入辅助车道时的初始横向位置这一变量.利用NGSIM中的车辆轨迹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并与Lognormal 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BDT模型在AIC,BIC 和R2这3个指标上均大幅优于Lognormal模型.最后,本文对解释变量的重要性和其偏效应进行了分析,其中初始横向位置的重要性最高;敏感性分析表明,GBDT模型能够深度挖掘汇入位置与变量之间隐藏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各种污水源,采用离散变量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地下排污管网系统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构建了该系统的离散变量优化设计模型;在考虑地势-地貌对离散变量优化影响的条件下,提出了在离散变量空间中的模式搜索法;建立统一地下管网汇集和利用系统,得到了使水资源从消耗模式向重复利用模式转化的最佳管网布局.  相似文献   

9.
污染物在饱和可变形多孔介质中的输运问题属于多场耦舍的范畴.为模拟含N种组分的液相污染物在可压缩固相多孔介质中的输运过程,在复合混合物理论的基础上将体积分数作为内变量引入,提出并建立了可压缩多孔介质中多组分污染物热.水力-力学耦合输运问题的热力学框架.将体积分数看作独立变量用于描述介质的微观结构,并形成动力相容条件来描述由多组分流体饱和的可压缩多孔介质界面处应力突变的微观力学机制.根据近平衡态理论以及线性化方法得到基于上述理论框架的线性化热.水力-力学耦合污染物输运模型.所提出的模型是在公理系统基础上建立的,榆运过程中的渗流和扩散过程最终可表示为与相的密度梯度、组分浓度梯度、体积分数梯度及温度梯度有关的形式,实现了多种因素的耦合.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速公路与关联城市快速路(简称结合部)路段拥堵日益严重的现状,从匝道控制影响要素分析入手,基于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思想,本文提出了以主线交通状态与期望状态差值和匝道交通状态为输入变量,以匝道调节率为输出变量的模糊控制方法. 同时针对结合部路网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实际情况,分单匝道控制和双匝道控制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匝道控制方法,并建立了5层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型. 最后以北京京津塘高速公路与北京三环和四环关联城市快速路为案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效果验证,结果证明了所建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弥补对包含有轨电车的干线绿波优化能力的不足,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路径绿波模型的干线绿波优化模型, 确保干线转向有轨电车与干线直行社会车辆的通行效率与独立运行; 确定了转向有轨电车线路的信号相位与干线社会车辆信号相位之间的协调关系, 构建了干线绿波模型的基本约束条件; 考虑有轨电车停车过程的加、减速特性, 以及通过交叉口时清空时间的要求, 建立了有轨电车补充约束条件; 设置了相位顺序控制变量, 增大解空间, 提高了干线绿波优化模型的建模能力; 设置旅行时间变量, 保证社会车辆行驶在路段规定的安全速度之内, 确保有轨电车上、下行总旅行时间一致, 保障调度运行的高效合理; 在满足有轨电车绿波带宽基本要求的条件下, 构建了社会车辆绿波带宽最大化的目标函数; 应用干线绿波优化模型对南京麒麟镇有轨电车干线路段沿线4处交叉口进行了交通信号协调优化。研究结果表明: 干线绿波优化模型能对各交叉口信号相序进行优化, 为有轨电车提供包含转弯相位的绿波; 优化后干线信号周期为142.4 s, 各交叉口相位差分别为0、116.8、52.0、5.7 s, 单方向社会车辆绿波带宽为26.6 s, 上、下行社会车辆绿信比达到37.4%, 有轨电车绿波带宽为10 s, 满足干线系统交通需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Biba模型的三权分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制访问控制是建设高级别安全信息系统的必要条件.本文基于Biba模型,重点给出了信息系统中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三权分立的形式化分析.通过分析,给出三权分立管理机制下,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条件.本文的结果在某国家级信息系统的具体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3.
Soft sens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emical industry to build an online monitor of the variables which are unmeasurable online or measurable online but with a high cost. One inherent difficulty is insufficiency of the training samples because the labeled data are limited. Besides, the traditional soft-sensing structure has no online correction mechanism. The forecasting result may be incorrect if the working condition is changed. In this work, a semi-supervised learning(SSL) method is proposed to build the soft-sensing model by use of the unlabeled data. Meanwhile, an online correction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soft-sensing approach. The mechanism estimates the input variables at each step by a prediction model and calibrates the output variables by a compensation mode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better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generalization ability than other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4.
应用非线性最优控制方法,研究了高速公路网的匝道控制和路径诱导的集成问题,构造了集成控制的最优控制模型.在模型中,以路网总耗时最小为优化目标,以METANET模型为网络交通流模型,考虑了控制变量的更新周期约束,采用粒子群优化技术求解优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无控制时,路网总耗时为3 376 veh·h;仅实施匝道控制时,路网总耗时为3 005 veh·h;仅实施路径诱导时,路网总耗时为2 768 veh·h;集成控制时,路网总耗时为2 464 veh·h.可见,集成控制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oposes a rail pressure tracking controller based on a novel common rail system. A 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physical equations, is developed and used for feed forward control design. Rail pressure peak sampling mechanism is designed to remove the disturbance of rail pressure due to fuel injection. An enhanced tracking differentiator is designed to get smooth tracking signal and exact differential signal from signal with noise. Double loop control strategy is designed to decouple the system and to improv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fluctuation of rail pressure is within ±1 MPa in steady condition, while within ±3 MPa in transient condition, which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rail pressure control strategy.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大规模电力系统互联情况下如何准确、快速控制系统负荷频率的问题,本文结合模型预测控制算法(MPC),提出了一种多区域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方法.该方法实现了超前预测、多约束条件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克服了传统PI调节方法对系统参数的敏感性,提高了负荷频率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文中对三区域电力系统进行建模,并在每个系统中设置了MPC控制器和PI控制器.仿真表明,在多区域系统、多约束条件下MPC算法在频率控制的稳定性和快速性方面远优于PI算法;当系统参数偏移10%时,MPC算法仍能保证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从节能、环保效益出发,建立了电力系统节能、减排发电调度多目标优化模型。主要采用小生境思想对pareto非劣排序的拥挤度机制进行改进,并采用动态调整机制控制算法参数对传统的进化机制进行改进。以一个6发电单元的系统为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对比传统NSGA-II与NSDE算法,该改进非劣微分进化算法(INSDE)能够更好地引导并保证搜索过程向最优解逼近。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各类交通规划管理政策和先进技术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影响,构建了描述能源储备 量、机动车保有量和路网面积动态演化的三维非线性动力模型,重点对均衡解的存在性、唯一性 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数值试验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若所有变量及参 数为正,则有实际意义的均衡解唯一且稳定;若满足可供机动车行驶的能源增长率降低城镇开发 边界扩大、共享泊位供给量增加、机动车的平均能源消耗量增加中任一条件,则均衡平均车速提 高;当满足一定条件时,路网面积和路网容量的换算系数增加会提高均衡平均车速;存在最优行 驶机动车比例,可使均衡路网饱和度达到最低。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  Thecementkilnisalarge scaledcomplexsystem ,inwhichtheinvolvedcontrolobjectsincluderawmealflow ,exittemperatureofwettower ,negativepressureofkilnheadcover ,spoutwaterofkilnhead ,temperatureinprecalciner ,rotatingspeedofkiln ,strokeofcoo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