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七道梁隧道为兰临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属于高海拔区特长公路隧道。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通风、防灾救援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经技术经济必选,确定了技术相对可靠、经济较省的全射流纵向通风加浅竖井送排式通风方案的营运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新七道梁特长公路隧道海拔高、气候多变、洞内气流复杂等特点,运用网络通风理论,对不同工况下通风系统进行仿真分析,论证该隧道通风方案的合理性,优化通风设计和通风模式,保证隧道通风效果,降低通风营运费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七道梁特长公路隧道海拔高、气候多变、洞内气流复杂等特点,运用网络通风理论,对不同工况下通风系统进行仿真分析,论证该隧道通风方案的合理性,优化通风设计和通风模式,保证隧道通风效果,降低通风营运费用。  相似文献   

4.
新七道梁隧道为兰临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属于高海拔区特长公路隧道。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通风、防灾救援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经技术经济必选,确定了技术相对可靠、经济较省的全射流纵向通风加浅竖井送排式通风方案的营运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5.
新七道梁隧道为兰临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属于高海拔区特长公路隧道。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通风、防灾、救援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了技术相对可靠、经济较省的全射流纵向通风加浅竖井送排式通风方案的营运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6.
新七道梁隧道通风系统局部数值仿真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CFDesign。对高海拔区新七道梁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系统进行局部数值仿真模拟研究。根据隧道近远期交通量不同,采用在风道内平行布置两台轴流风机向隧道送风的方案,确定在近期,单台轴流风机提供的风量可满足近期交通量对隧道需风量要求,并确定单台轴流风机与通风道连接方案。  相似文献   

7.
根据兰临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施工中围岩开挖和支护变形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隧道支护衬砌结构进行动态设计的尝试,取得了预期的建设成果,提出了隧道建设动态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根据七道梁隧道所拟定的纵向全射流通风、纵向射流与横洞调风结合式、纵向射流与竖井结合式三种通风方案,从通风量计算、通风方式选择、通风设备数量、通风土建工程量及防火、救灾、运营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论证,为通风方案的选择提供了较充足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公路长隧道纵向组合通风计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运用气体动力学的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方程建立隧道竖井送排式组合通风计算方法,并结合我国最长的公路隧道某工程,产井送,排风量,风速,压力,浓度比及与射通风等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优化量,提供竖井通风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公路隧道典型火灾场景通风排烟问题,以单洞双向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FDS软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单洞双向公路隧道典型火灾工况下的临界风速面临的多种类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获取相应的模拟数据;以不同类型的影响因素作为神经网络输入,临界风速作为网络输出搭建LSTM网络模型,并根据试验数据进行网络性能分析。结果表明:LSTM网络模型的预测值与期望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0.03,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在数据的精度方面可满足隧道消防工程的精度要求,较为准确地预测了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典型火灾场景临界风速,为临界风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公路隧道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1.
特长公路隧道纵向一半横向混合通风方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一种纵向—半横向混合通风方式,双洞单向、单洞双向交通时中间半横向通风段的长度分别可达到6.0、10.0 km。利用一元流伯努利方程,以典型通风单元为研究对象,详细地推导了这种通风方式的所有计算方程。通过具体数值算例,研究了这种混合通风方式在单向交通和双向交通时的风压、风速分布,论证了纵向—半横向混合通风方式在特长公路隧道通风中应用的可行性。为解决特长公路隧道纵向通风分段太长和中间竖井过深的困难,实现公路隧道通风方案选择的计算机程序化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射流风机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及选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国平  王日升  尚春鸽 《公路》2001,(12):66-69
射流风机巳在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及地铁通风中被广为应用,射流风机的性能也倍受隧道通风系统设计人员及业主的重视。射流风机在公路隧道通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射流风机的计算及选型将直接影响公路隧道的成本,本文就射流风机在隧道通风系统中的应用及选型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终南山公路隧道通风效果现场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规模庞大,通风系统复杂,为了合理确定通风配置,节约通风费用,评估自然风和交通活塞风等非机械式通风方式的通风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洞内自然风速、交通活塞风速及交通量的现场监测,收集了大量数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较大自然风速出现在11:00~13:00这个时间段,最大达到2.576m/s;隧道东、西线交通量出现高峰期的时间段基本不变;西线风速较大的时间段基本上与交通量高峰期时间段相吻合,而东线风速较大的时间段基本上与交通量高峰期时间段有出入,风速变化也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14.
通风网络理论在公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苑郁林 《公路》2003,(10):22-24
将通风网络理论运用在公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中,是研究公路隧道运营通风的一种新方法。同时解决了在多通路隧道、长大隧道中,运营通风的宏观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5.
雪峰山隧道通风模型工况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雪峰山隧道通风模型工况实验,研究了远期工况下隧道各段的风速、压力和各井送排风速变化。分析了送风量、排风量与短道段串回流风量相关性,提出远期工况和近期工况下的隧道通风规律和结论。  相似文献   

16.
蔚艳庆  胡萧越  崔鹏  王明年 《公路》2021,(1):347-352
为了确定四洞公路隧道火灾模式下的烟气控制标准,通过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火灾隧道内防止烟气逆流的纵向临界通风风速,并采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进行对比验证,同时研究阻塞场景下在相邻安全隧道内进行反向通风的控烟模式,得到阻止烟气经火源下游的横通道蔓延到安全隧道的临界风速。结果表明:Kennedy理论公式计算的结果与FDS模拟结果吻合较好,确定三车道隧道火灾模式下临界风速为2.2m/s,双车道为2.3m/s;阻塞场景下,三车道隧道发生火灾时,相邻三车道安全隧道反向通风临界风速不小于3.5m/s,双车道隧道发生火灾时,相邻三车道安全隧道反向通风临界风速不小于5.5m/s。  相似文献   

17.
公路隧道通风竖井施工方法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0 引言 随着高等级公路的不断发展,山区隧道也越修越长.从目前的工程实践来看,5 km以上的特长隧道如不采用分段式纵向通风,洞内风速很可能超过《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的规定(10 m/s)[1].另外,如果发生火灾时,隧道内的排烟路径不能太长,应尽可能分段通风、分段排烟,而实现分段通风的最主要手段就是设置通风井.在公路隧道通风井的选择上,竖井可以大大减小通风阻力,从而降低通风运营费用,所以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通风井选择了竖井.  相似文献   

18.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网络通风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技术研究一直是公路隧道界关注的焦点,由于特长公路隧道风流进出口(竖井或斜井)多,联络通道多,风道多,风机多等特点,因此,其运营通风技术复杂,本文结合秦岭终南山18km特长隧道的实际情况,将网络通风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邓敏  闵泉  熊雅  宋晓  李勇  任锐 《中外公路》2021,(1):190-196
为研究"互补式通风+排烟竖井"组合通风方式隧道内风速变化规律,采用物理试验研究手段,对初步拟定的隧道通风方案进行模拟研究。针对营尔岭隧道建立1∶10的通风物理模型,观察隧道模型各区段内气体的流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竖井采取排风状态,打开上行隧道竖井阀门,增大竖井风机频率时,上行隧道送风段及其短道段风速保持稳定,排风段风速减小;下行隧道送风段内竖井到隧道出口段风速减小,竖井到右线横通道段风速保持稳定,短道段和下行隧道排风段风速增大;打开下行隧道竖井阀门,增大竖井风机频率时,上行隧道内的风速均保持增大;下行隧道排风段风速有缓慢增加趋势,但总体上各个区段的风速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0.
大断面公路隧道围岩变形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新七道梁隧道是甘肃省在建的开挖断面最大的公路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对隧道围岩收敛测量数据进行曲线分析,并从岩体质量、断层破碎带、不连续面空间位置、地下水、隧道埋深等方面分析它们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岩体质量与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成反比;2)断层破碎带区段围岩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3)隧道开挖与不连续面成逆倾向、大倾角时,围岩变形小;4)地下水引起围岩稳定性下降,变形增大;5)隧道埋深也是影响围岩变形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