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铁路应急指挥通信系统是从原有的调度通信系统发展而来,是基于语音的电路交换系统,在配置和使用上不够灵活,并且与其他系统交互操作难以实现和扩展。如果采用纯IP结构的软交换系统,可以发挥软交换的全业务、易互联、可扩展的优势,将原有的语音通信系统、调度系统、视频图像系统统一到一个平台,实现事发现场、指挥分中心、铁道部指挥中心、社会应急指挥中心及铁路自动网(PSTN)、数字调度网、GSM-R网、117人工台之间实时的语音双向通信,调度指挥更加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2.
1前言 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即DMIS,是为了提高现有运输指挥管理手段、提高调度管理水平和运输效率、改善调度指挥人员工作条件的大型综合性系统工程.铁路DMIS包括以下四个层次: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调度指挥中心、基层信息采集系统.  相似文献   

3.
作为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是一个覆盖全国铁路的大型网络系统,由铁道部调度指挥中心、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基层信息采集系统3层体系组成。随着铁路大提速,TDCS在生产运输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旦发生故障将严重干扰行车秩序,因此必须做好TDCS的日常维护工作。下面谈谈TDCS系统日常维护问题。  相似文献   

4.
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管理系统(DMIS)是1996年铁道部党组决定实施的铁路信息化建设项目,是综合通信、信号、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多门学科技术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行车安全、挖潜提效、减轻调度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行车指挥的技术水平和实现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现代化。DMIS按照现行铁路运输调度管理体制,设计为四层体系结构。最上层是部调度指挥中心调度指挥管理系统,是DMIS的核心。它与14个铁路局调度中心远程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在部调度指挥中心,能获得全路主要干线、分界口、重要枢纽等的运输状况、信号设备显示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现有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的基础上,采用硬件备份、数据实时同步和调度终端单机本地工作的方式构建铁路列车调度指挥应急系统.当核心设备故障(网络、数据库宕机)或离线维护时,故障修复时自动恢复正常联网工作模式,数据自动回传服务器;同时,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建立应急灾备数据库,故障情况下可以随时接替生产库提供数据服务.在核心设备故障情况下,提供基本的列车调度指挥功能,保持列车调度指挥业务的连续性,提高了行车指挥效率和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6.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是铁路调度指挥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是提高铁路调度指挥效率、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系统,针对沈阳铁路局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的车站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详细介绍TDCS的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7.
智能调度集中系统是铁路调度指挥技术装备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京张高铁智能调度集中系统的架构、功能以及运用情况进行了说明。通过智能调度集中系统在京张高铁的示范应用,目前已积累了大量运营场景经验和系统运用数据,为实现智能调度集中的第2阶段目标(列车运行计划自动调整、早晚点预测等功能)打下了坚实基础,做好了技术储备。对智能调度集中系统运用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智能调度集中系统符合现场使用需求,可有效提高调度指挥效率。  相似文献   

8.
以线路为指挥单元划分的传统调度指挥模式已无法满足网络化运营的发展需求.提出全新的轨道网络集中调度方式的可行性,阐述按线路综合调度模式以及专业多线路调度模式两种思路的构想,结合北京线路指挥中心现行条件给出调度指挥模式的发展建设方案,为调度指挥职业化转型提供重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8月1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陆东福在铁路总公司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举行会谈,就共同管理好、运营好广深港高铁进行深入交流。陆东福在铁路总公司调度指挥中心迎接林郑月娥一行到访,并陪同参观了调度指挥中心。林郑月娥听取了铁路总公司调度部负责人关于铁路运输情况的介绍,询问了调度指挥、列车运行监控等系统的功能,详细察看了与广深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联网运营,线网层面的网络化调度指挥需求逐渐引起运营企业的重视。虽然各城市线网指挥中心功能定位、岗位设置和管辖范围不同,但其在线网层面的调度与协调的功能需求是一致的。从线网指挥中心网络化调度管理角度出发,对线网指挥中心职能定位、网络化调度管理特点、内容等进行阐述,提出了建设"线网指挥中心网络化运营调度管理系统"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解决了传统调度集中系统中存在的车站与调度中心频繁交换控制权的问题,适应了我国铁路的客货混线,调车作业繁忙的运输特点。研制成功以来迅速在繁忙干线,重载铁路以及客运专线迅速推广应用,系统应用中在结合线路的具体特点,适应不了不同线路的需求。为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行车指挥自动化水平,减员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在我国不同特征线路上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兰州至重庆铁路的运输需求和运输组织模式,研究和分析了集统一调度指挥、自动运行控制、集中智能监测等功能为一体的铁路信号综合控制系统,并对各子系统的结构、组成、功能及接口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中国铁路提出了要求,铁路运输要求确保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昆明东站作为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办理编组作业的主要车站,车站编组能力较为紧张,无法保证货物的运输效率。在智慧管控系统(SAM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站间协同互保框架和车流预警机制的作业优化措施,可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昆明东站的编组生产效能。  相似文献   

14.
研究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指挥仿真验证与人员培训实验平台设计。依据管控一体化思想,在分析高速铁路行车特点的基础上,设计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指挥一体化仿真实验平台的结构和功能。该平台可实现列车运行计划编制—列车运行计划调整—半实物沙盘列车实时运行仿真全过程的科研验证和实践教学模拟操作的相关功能,并将铁路行车仿真技术领域直接延伸到列控层,能够满足半实物仿真环境下,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新理论的实践验证和调度员及学生业务培训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广西钦州港的建设和发展,分析钦州港站铁路运输现状,通过扩能改造增加运能,挖潜提效抢占运输市场,联劳协作促进货物周转,实现路港联合提高货运量。提出路港联合共谋发展,优化铁路运输组织,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及时掌握货运市场信息,积极协调港口、客户、总代理与铁路之间的各种关系,扩大铁路港站运量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时空序列的铁路客运量数据挖掘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析铁路客运量数据的时空复杂性特征的基础上,以铁路假日运输管理系统中春运期间的客运量数据为依据,采用BP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铁路客运量数据挖掘预测研究。通过BP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把客运量的空间属性、数据属性和时间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数据的建模含于网络的数值当中。网络在学习过程中系统误差始终保持持续稳定的下降趋势,没有产生局部振荡和陷入极小现象,整个学习过程中系统稳定性较好。各样本之间的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之间吻合较好,从而证明所采取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和网络学习参数的合理性。根据BP神经网络得到的预测模型在仿真试验中的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之间吻合较好,预测的客运量和实际客运量数值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7.
金锋 《中国铁路》2021,(2):95-100
哈大高铁的运行缩短了东北城市群之间的相对距离,优化了东北城市群城市交通网络空间结构。通过建立向心性分形模型以及相关性分形模型,以交通距离代替空间的实际距离来研究城市群之间分形特征,通过城市间高速铁路时间距离和高速公路时间距离进行对比,计算高铁开通前后东北城市群交通空间聚集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分析东北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变化。通过计算发现:以沈阳为中心时,东北城市群的空间密度由中心向外围的变化较为均匀;高速铁路时代下的东北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更加显著,空间的关联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以来,全路货运系统认真贯彻铁道部党组关于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安全的总体部署,货运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提速货运安全规章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装车质量明显提高;安全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安全监测设备的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重点岗位人员业务素质有所提高。当前,加快建设和完善货运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实现货运安全稳定的重大任务,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精细装载质量控制、强化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建设安全监控网络、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严格安全考核机制为重点,开创货运安全管理工作新局面。2007年下半年,要重点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搞好货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装卸作业管理工作;深入推进"两整合一建设";深化实施内涵挖潜提效。全路货运系统要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为和谐铁路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调度集中系统与计算机联锁接口中的进路数据的测试存在工作量繁重、耗时长以及人为因素易出错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自动测试方法,可有效的解决进路数据的自动测试及测试结果的自动分析,多条高铁线路实践表明,能显著提高调度集中系统与计算机联锁接口的测试效率及数据正确率,使CTC系统产品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研究集中式轨道交通运营指挥和控制中心的系统结构、功能和接口,为集中式的运营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