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施工过程动态规划最优化原理,以地表沉降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地铁隧道突变大断面施工过程的数学模型,寻找最优施工方法。以北京地铁五号线突变大断面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的地表沉降在可控范围之内,对施工起到了超前预报和预测作用。研究结果为控制地表沉降及围岩变形采用有效的施工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依托武汉地铁3号线区间盾构隧道工程,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盾构隧道在不同埋深条件下下穿路基和箱涵进行模拟,得到了不同埋深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的路基和箱涵及对应地表沉降扰动规律,将对应的地表沉降与Peck公式预测的地表沉降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盾构下穿施工与Peck公式预测的地表沉降之间异同。结果表明:①随着埋深的增加,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导致地表沉降减小,沉降槽宽度逐渐增加;②先行线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后行线大;③盾构隧道下穿箱涵施工的地表最大沉降与Peck公式预测值十分接近,而隧道下穿路基的地表最大沉降比Peck公式预测值偏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顶管施工过程中的地表变形规律,探索地表变形的的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证顶管施工过程的安全,依托某总部地下停车场项目,针对国内首例采用结构分割转换工法(CC工法)实施的矩形顶管工程施工地表变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覆土厚度、施工过程地层损失、隧道小间距施工对相邻隧道土体作用等。研究分析表明: 1)通过采取控制掘进速度、控制土舱压力、控制注浆量、控制出渣量、控制顶进姿态等地表沉降控制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表变形; 2)在顶推过程的各个阶段,地表变形呈现不同的特点,当出现变形过大时,通过调整土舱压力、补充注浆等控制措施,使地表变形逐渐趋于稳定变化状态; 3)通过对施工过程地表变形监测数据整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采取地表变形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黄土隧道地表塌陷原因分析与施工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翾  张顶立  李鹏飞 《隧道建设》2010,30(4):430-433
基于兰渝铁路工程某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工程背景,分析在黄土地层不良地质段发生地表塌陷、初期支护严重变形、拱顶沉降及洞内收敛过大等现象的原因;同时根据地表塌陷段的地质情况,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提出地表旋喷桩注浆加固地层、洞内超前注浆预支护以及提高初期支护强度的综合处置方案,很好地实现了隧道安全施工的目的。针对黄土地层大变形及地表塌陷区采取的施工控制技术可供今后类似隧道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牛斌  韩聪聪  郭婷  曾德光 《隧道建设》2020,40(Z1):314-320
为研究粉细砂地层单层暗挖车站柱洞法施工时地表沉降规律,采用注浆试验、数值分析与现场监控量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并通过分析柱洞法在粉细砂地层设计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在粉细砂地层单层暗挖车站的优化设计方案。结果表明: 1)注浆加固对粉细砂的含水量、黏聚力、内摩擦角、压缩模量均有明显的改善; 2)粉细砂地层柱洞法施工地表沉降大、沉降槽宽度大; 3)柱洞法施工时存在施工空间狭小、边跨施工沉降量大、综合接地施工困难等问题; 4)优化后的单层暗挖施工方案具有沉降量小、可机械化施工、节约工期、施工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钟世孝  唐小海 《公路》1994,(9):48-49
中梁山隧道西端围岩倾斜度大,地下水发育,地表保水性不好,在开挖过程中有大股岩溶水涌出,为出施工安全并保持地下位不致幅度下降,从而引起地表塌陷,故采取了以堵为主的防水方式。施工中采用钻孔探水和预注泥,水玻璃浆液,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全断面或裂隙注浆,有效地解阚开挖渗漏水问题,并总结了施工方法和注浆参数。  相似文献   

7.
石达强  程海军 《隧道建设》2006,26(6):48-51,65
北京回龙观东站~立水桥站污水工程下穿城铁、国铁,所处位置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较为丰富,施工沉降要求高,难度大。采用夯管法施工后,有效的提高了施工质量和进度,保证了城铁、国铁的正常运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夯管法比暗挖法和顶管法更为简单快捷,更能保证施工安全。介绍了夯管法施工的特点和施工方法要点及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如夯管方向偏差、地表沉降、夯进停滞不前等)及其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晏莉 《隧道建设》2015,35(5):419-427
盾构法双管隧道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预测方法按照不同的分析原理,可归纳为半经验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数值分析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搜集国内外41条双管盾构隧道工程的地表沉降实测曲线,通过对曲线分布形态及其成因的分析以及地表最大沉降值数据的归纳整理,总结了双管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分布的3大特点,即:1)地表沉降曲线主要呈现"单峰"和"双峰"2种形态,双管隧道间距及埋深是决定曲线形态的重要因素;2)影响地表沉降曲线形态的因素主要为地质和环境因素以及施工因素;3)地表最大沉降值与隧道埋深、双管隧道的间距、地层条件以及采用的盾构方法等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陈建国 《隧道建设》2019,39(Z1):377-384
高原高寒地区风积沙地层隧道具有失稳快、易坍塌、初期支护变形速率高,且受区域气候影响,施工进度慢、有效施工时间短等特点,为解决风积沙隧道开挖时漏沙、洞顶坍塌及支护完成后的变形控制问题,保证安全快速施工,依托格库铁路依吞布拉克1号隧道风积沙段工程,根据水文、地质及周边环境选择隧道内水平旋喷桩、地表竖直旋喷桩及地表注浆3种超前加固方案,从安全性、经济性、施工工期及技术难度等方面进行比选论证,确定采用地表竖直旋喷桩并有效实施。现场实施和监测结果表明: 在施工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地表竖直旋喷桩超前加固能有效防止漏沙及洞顶坍塌,保证隧道工作面的稳定,且能实现超前加固与开挖平行作业,达到安全、经济和快速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深圳地铁车竹区间管井降水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树辉 《隧道建设》2002,22(3):4-6,14
深圳地铁车竹区间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较为丰富,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地表降水方案实施后,有效地提高了施工质量和进度,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该工程地表降水方案的实施及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吴精义  叶新丰  余鹏  田腾跃 《隧道建设》2020,40(10):1408-1416
PBA工法工序转换复杂,易引起地表沉降,不同地层条件下的沉降规律难以掌握。尤其在含水粉细砂地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地表沉降难以控制,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安全隐患。为研究粉细砂地层PBA车站沉降规律,通过调研北京地铁粉细砂地层PBA车站分布情况,基于监控量测数据分析不同降水条件下PBA车站地表沉降规律,并依据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验证,研究表明: 1)大于相应地表沉降值的发生概率与地表最大沉降值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有效降水和未有效降水车站地表最大沉降值分别为-85.31~-93.29 mm、-126.16~-131.35 mm,由数据拟合得出地表最大沉降值超过-60 mm的概率分别为53.30%、74.96%; 2)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导洞施工及扣拱施工阶段(约占90%),上导洞施工、下导洞施工、梁柱体系施工、扣拱施工阶段沉降比例约为4∶3∶1∶2; 3)沉降槽与Peck曲线趋近一致,沉降槽宽度系数在9.82~15.51 m,有效降水车站的沉降槽宽度系数比未有效降水车站的大3~5 m; 4)地层损失率普遍在0.56%~0.70%,沉降槽宽度参数受降水效果影响显著,普遍在0.51~0.89。研究结论可用于初步判断粉细砂层PBA车站的地表最大沉降。  相似文献   

12.
徐凌  罗富荣 《隧道建设》2016,36(3):320-325
地铁车站附属工程爬坡段仰挖施工大多是在工期、进度等压力下被动采用的一种施工方法,施工风险比较大。为降低施工风险,确保安全,须从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严格管控。以北京地铁7号线暗挖车站10处仰挖附属工程为依托,在对比分析地铁车站附属工程各类施工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仰挖施工的技术及管理措施,分析了仰挖施工的工程进度与地表沉降规律。监测结果表明,在综合采取设计、施工及现场管控措施后,仰挖施工在安全风险及对周边环境影响方面得到了有效控制,地表沉降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李颖  文伟 《广东公路交通》2000,(C00):137-138
北江大桥位于京珠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甘塘至大镇段,主墩桩径2.4m,其余桩径1.5m。桩基持力层灰岩裂隙发育,形成大大小小的溶洞。桩基按常规工艺进行施工时,陆续出现孔壁坍塌、孔内水头骤降及地表坍塌等现象。简要介绍了岩溶区成桩加固处理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大开罗地铁工程二号线设计期间,针对施工期间因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位移而需采取的地表控制措施,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进行了数值研究。对埃尔哈拉发维(El Khalafawy)车站到圣特雷斯(Sanit—Therese)车站的部分地铁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是根据有关施工现场地层条件和详细施工方法的文件资料而进行的。考虑开挖工序,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以模拟最适合的作业条件,并采用一个非线形应力-应变构造模型表现隧道周围的地层情况。给出了最大地表位移和位移槽斜度。  相似文献   

15.
刘邦 《交通科技》2023,(5):109-113
为研究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盾构施工对地表的影响,文中以穗莞深城际西宝区间大直径双模盾构在复杂地层中施工为背景,采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探究渗流作用下TBM模式在硬岩中掘进时的地表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对于位于裂隙发育、富水性及透水性中等的硬岩隧道,隧道开挖引发的地下水渗流会加剧隧道周围及地表的位移变化,因此,在计算盾构施工对围岩及地表带来的影响时,应当考虑流固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16.
张龙  高菊茹  袁玮 《隧道建设》2019,39(Z1):404-410
为解决合理选择地铁区间隧道施工方法以有效控制开挖过程中发生地表沉降、建筑物倾斜及地下水位下降的难题,通过调研国内地铁区间隧道常用的暗挖施工技术及日本结合新奥法原理与挤压混凝土施工技术(ECL工法)提出的盾构隧道现浇混凝土衬砌系统(SENS工法),对矿山法施工技术、盾构法施工技术和SENS工法在适应地层、场地占用、所需埋深、衬砌质量、地表沉降、交通影响、地下管线影响、施工噪声、施工风险、施工进度、施工成本等方面进行比选,得出SENS工法在富水砂层施工的施工进度、施工成本、衬砌质量、地表沉降控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明显,值得在国内研究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PBA法施工暗挖地铁车站地表变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暗挖法施工的地铁车站大多处在繁华的中心城区,周边环境对变形非常敏感,为了减小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需对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进行研究,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控制变形措施。结合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及7号线PBA法施工暗挖车站,针对北京地区各典型地层条件及PBA工法特点,通过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 1)PBA法施工暗挖地铁车站所引起的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导洞施工及扣拱施工阶段,所发生的沉降约占总沉降量的90%; 2)不同的地层采用PBA法施工所引起的地表沉降相差较大,根据施工所引起地表沉降由大到小依次为粉细砂及中粗砂层,粉土、粉质黏土层,圆砾-卵石层。  相似文献   

18.
王海英 《隧道建设》2007,27(5):37-40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国贸站—老街站区间暗挖隧道设计为单洞双层重叠隧道,国内地铁工程首次采用该种特殊结构形式,隧道采用台阶法分四步开挖。根据施工地表沉降实测资料,对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如重叠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范围、沉降大小、沉降历时规律与特点等。对影响地表沉降规律的主要因素地质条件、台阶长度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降的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筑物,形成历史久远。由于地表后期改造大,部分坎儿井地表痕迹已消失、坍塌或掩埋,勘察难度大;若坎儿井的分布情况和暗渠埋深及大小没有查明,将会造成设计困难,对施工及后期铁路运营影响大。为此,以新建DY高铁穿越坎儿井地区的勘察为对象,研究提出坎儿井地区的勘察方法,从而查明:沿线有98处坎儿井与新建路线相交;暗渠埋深多为2.0~40.0 m;暗渠大小多为0.5~2.0 m不等。针对沿线坎儿井特征,提出了设计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花楠  翟志国  刘柳 《隧道建设》2022,42(Z1):466-479
京沈高铁望京隧道施工过程中盾构段右线第397环管片被打桩击穿,为了不影响隧道后期的正常施工和运营,保证隧道净空、结构安全和防水,特别是确保地表邻近的110 kV高压电力铁塔的安全,通过对3种修复方案的综合对比,最终采取在隧道内搭设临时钢架支撑和焊接管片拉紧槽钢、地面施作隔离桩、全断面高压旋喷桩和地表跟踪补偿注浆、开挖辅助竖井对破损管片的混凝土结构和防水进行彻底修复的施工方法和措施,成功地解决了邻近高压电力铁塔开挖竖井修复管片空间狭小、地层涌水量大、沉降变形要求高、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等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