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胶州湾潮致余环流与水道-沙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玉海 《水道港口》2010,31(5):370-372
胶州湾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水道-沙脊体系。在人类高强度工农业活动干预下,水道的稳定是关系到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数值模拟显示,受海岸线和水下地形的控制,胶州湾内外形成了若干规模、强度不等的潮致余环流系统;不同时期的水下实测地形图的对比揭示出沧口水道作为胶州湾内一条重要的黄金水道,呈现出不断淤积萎缩的趋势,据分析与余环流持续提供的细颗粒泥沙淤积有关。胶州湾潮致余环流对维系湾内、外的水力泥沙联系和水道-沙脊体系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最大熵原理在悬沙浓度分布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河流断面上的泥沙浓度S作为随机变量,应用现代信息论中的最大熵原理推导出了泥沙浓度沿垂线分布的一种新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吻合较好,并且与传统公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a、这一探讨为工程泥沙及环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b、还有可能进一步推广应用于非宽浅河流泥沙浓度的断面分布;C、参量简明,便于式程界广泛应用.本文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系列资料,对参量取用、S沿断面的二维概率分布以及沿断面的泥沙浓度分布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地貌特征及海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为判明胶州湾海床冲淤演变趋势 ,在地貌调查及有关资料整理的基础上 ,对胶州湾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分析 ,从沉积特征与泥沙来源上对海床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认为海床处于稳定状态 ,并将延续这种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4.
闫新兴  刘国亭 《水道港口》2012,33(6):469-474
在现场地貌调查及沉积物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对兴化湾的自然条件、沉积特征、泥沙来源及运移趋势进行了分析。判明石城岛以西水下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分布为主,泥沙粒径在0.01 mm左右,为河流下泄泥沙沉积为主。石城岛以东局部区域沉积物质为极粗砂,为近岸山体及浅滩冲蚀物质沉积为主。兴化湾的泥沙主要为河流输沙,其次是周边沿岸冲蚀入海物质及岬角岛礁受风浪侵蚀泥沙。由于湾外涨、落潮流路的稳定和潮流动力的强劲,湾内水深地形与潮流动力有很好的对应性和稳定性,泥沙运动仅限于湾内泥沙的再搬运。  相似文献   

5.
《水道港口》2006,27(2):104-104
经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常设秘书处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商定,第十次河流泥沙讨论会将于2007年8月1日-4日在莫斯科大学举办。现正进行论文征集,全文提交截止期为2006年9月30日。会议的中心议题包括:(1)流域产沙过程:自然与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研究、模拟及预报;(2)影响河流泥沙量变化的自然、技术因素;(3)河流演变研究和摸拟;(4)河口泥沙;(5)河流泥沙对环境的影响;(6)河流泥沙产生及输移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0,31(4):281-281
<正>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早期开发的TK-2D软件包在行业内享有较高声誉,目前有关科研人员正着重研发河流二维、三维数值模拟及可视化技术,并着手完善TK-3D软件功能模块。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依托西部项目和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先后完成了河流水流泥沙数值模拟软件TK-2DC的开发和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软件TK-3D河口三维潮流数学模型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我国水运工程领域河流水流泥沙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过程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一维、二维和三维水沙模型在模拟系统和计算方法等方面近年来的技术进展给予了归纳,并对几个模拟系统的一些具体工程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目前,一、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已相对比较成熟,三维模型也能应用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河流水沙数值模拟技术今后的发展主要在于基础理论的创新,观测技术的提高,观测资料的系统化与公开化,以及数值模拟成套技术的标准化,实现数学模型的开放性检验与应用等。  相似文献   

8.
天津港外航道水动力条件及工程泥沙淤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最新的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利用风浪潮流泥沙数值模型对开挖深水航道泥沙淤积情况进行了计算。根据近年来现场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结合本项研究工作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数模计算提供参数;建立了多重嵌套潮流数学模型,计算正常天气下工程实施前、后的海域潮流场分布情况;建立了海域风浪过程计算模型和泥沙运动模型,将波浪、潮流、泥沙模型耦合,计算了在年均含沙量的风浪条件作用下所造成的回淤情况,给出了航道建成后的年淤积分布情况。提出了天津港南、北防波堤延伸到16 0后的航道的淤强分布特征,从泥沙方面为航道的开挖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耙吸式挖泥船工作过程中外流场泥沙遗漏问题,进行耙头工作过程中周围泥沙流动特性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分析耙头外部流场前端与后端泥沙遗漏情况,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外流场泥沙浓度分布,得到真空度与航速变化对外流场泥沙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流场中耙头后部流场的泥沙遗漏更为严重,在流场的竖直与水平方向的遗漏分别表现为紊流与层流的形式,泥泵真空度、航速均与泥泵遗漏量呈正相关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过验证的海域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建立模拟海域悬浮泥沙输移扩散的数值模型.结合浙江岱山至大鱼山某海底电缆铺设的实际施工情况,以移动点源模拟从海底电缆基槽开挖到铺设整个过程的泥沙扰动,分析不同起始施工时刻引起的悬浮泥沙分布情况,预测海底电缆施工过程中悬浮泥沙的增量分布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Informa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s fluxes of small rivers to the coastal zone is sparse, and this is particularly so for the Iberian Rivers. To help address this shortage of in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vial discharge and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for the main 28 Cantabrian Rivers using data from 22 years monitoring by the COCA network has been analysed, and their particulate material fluxes to the Bay of Biscay coasts have been quantified. The Cantabrian Fluvial System (drainage basin area of 20,333 km2) may be considered as a quasi-homogeneous fluvial system with an average discharge of 561 m− 3 s− 1 and average loads of 35 kgTSS s− 1 with rivers showing similar average yields of 56 t km− 2 a− 1. The average TSS contribution is 1.2 ± 0.2 109 kg a− 1. This seaward flux of sediment is dispersed along the entire North Iberian coast and is rather modest (25% of the total suppl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utput from the French Rivers to the Bay of Biscay. The TSS loads of Cantabrian Rivers indicate they are similar to world upland rivers and those of other parts of Northern Europe according to Milliman and Syvistki [Milliman and Syvistki, 1992. Geomorphic/tectonic control of sediment discharge to the ocean: the importance of small mountainous rivers. Journal of Geology, 100: 525–544] and Milliman [Milliman, 2001. Delivery and fate of fluvial water and sediment to the sea: a marine geologist's view of European rivers. Scientia Marina, 65: 121–132]. Although their TSS flux is practically negligible (13,000 times lower) when compared to the world average flux, they provide a good example of the role of small Atlantic temperate rivers.  相似文献   

12.
海侵驱动下的胶州湾沙脊-水道体系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胶州湾作为一个半封闭的基岩海湾,湾内、外均发育了较为完整的沙脊-水道体系。胶州湾外从崂山头到大珠山咀沿线在晚更新世低海面时(-20m)由波浪向岸输沙形成了古滨面沙坝,在随后的全新世海侵过程中,古滨面沙坝受到潮流动力的强烈改造,形成了南沙、大竹等沙脊和竹岔水道等,而赤岛沙脊、沙子口连岸沙坝等则是古滨面沙坝近岸部分的残留沙体;胶州湾内的沙脊-水道格局受到全新世海侵前原始沟谷地形的控制,海侵后沟谷被淹没成为涨、落潮通道,而沙脊则是由海侵前胶州湾入湾河流的"河口沙坝"或者"河口远端坝"等堆积而成;现代胶州湾沙脊-水道体系的演变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左书华  李蓓  杨华 《水道港口》2010,31(5):384-389
利用Landsat-5/7卫星影像资料,建立了长江口南汇嘴水域表层悬沙遥感模式,结合实测含沙量资料对南汇嘴海区表层水体悬沙分布及泥沙运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汇嘴附近海域总体上含沙量较高,在0.5~1.5kg/m3变化。高含沙量多出现在杭州湾口中部、南汇嘴浅滩,杭州北岸芦潮港附近含沙量为0.5kg/m3左右。悬沙的浓度及范围随大、小潮和洪、枯季的不同而不同。悬沙的浓度及范围随潮差和风速增大而增大,南汇嘴边滩含沙量一般洪季高于枯季,杭州湾水域水体含沙量一般是冬季高于夏季。长江口与杭州湾之间存在着泥沙交换,长江口水沙以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进入杭州湾,而南汇嘴近岸水域则是交换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4.
实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办法计算海湾纳潮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胶州湾口连续25h走航观测得到每次走航通过湾口的流量,计算出每个潮汐过程通过湾口的总流量,即纳潮量。应用POM模式模拟相应时间的潮汐潮流,计算得到模拟的纳潮量值。比较二者计算值,并根据模拟30d纳潮量的平均值,计算得出胶州湾纳潮量约为8.943亿m^2。本研究提出一种计算海湾纳潮量的新方法,可供计算海湾纳潮量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洋山港海区悬浮泥沙运动遥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华  许家帅  侯志强 《水道港口》2003,24(3):126-128,136
利用卫星遥感图片对洋山海域悬沙分布规律及运动趋势以及杭州湾、长江口泥沙运动对洋山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长江口下泄泥沙不会直接影响到大小洋山海域;洋山港海区高浓度含沙水体一方面受到杭州湾涨落潮水流携带高浓度泥沙的影响,另一方面水流围绕岛屿形成复杂回流区也造成局部高含沙,岛屿效应引起的局部高含沙是杭州湾岛屿群的共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象山湾港区规划方案实施前后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泥沙数学模型模拟该区域含沙量场的分布,进而对规划方案泥沙淤积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数值模拟和分析的结果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所在海区泥沙运动以悬沙为主,规划方案实施后对该港区的泥沙运移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从潮流和泥沙角度分析,该港区规划方案各码头泊位布局合理。根据研究结果建议象山湾的港区码头宜顺岸布置并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南汇东滩对长江口与杭州湾泥沙交换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汇东滩位于长江口与杭州湾的交汇处,是长江口与杭州湾水沙交换的重要通道,文章结合水动力特征指出南汇东滩是长江口外一个特殊的潮流动能减弱区,潮滩南北两侧潮流动能相对较强,涨落潮时过境泥沙易于落淤。根据长江口外的盐淡水混合类型分布及实测泥沙粒径组成指出风浪天气下南汇东滩是南槽淤积泥沙的主要物质来源,部分泥沙经南槽出海后随涨潮流进入杭州湾,大风天气下南汇东滩与杭州湾北岸地形演变成相反趋势,进一步证明南汇东滩是长江口与杭州湾泥沙交换的中转站。文章最后结合Lagrange质点运动轨迹分析了边滩不同区域质点的运动趋势,发现潮滩南北两侧质点运动趋势相反,提出边滩泥沙运动分界点的位置。研究表明南汇东滩特殊的动力机制对长江口与杭州湾北岸的岸滩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鲁琦 《水运工程》2020,(S1):141-146
潍坊港处于莱州湾的中部,岸滩水深较浅且变化平缓,泥沙运动较为活跃,泥沙淤积对航道的运营维护影响较大。通过建立潮流模型和泥沙输移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与现有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再进一步模拟航道的冲淤情况,预测航道回淤分布规律以及航道沿程的淤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潮流模型和泥沙输移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度均较高,预测航道年淤积量约为391.3万m3。  相似文献   

19.
东水港位于海南澄迈湾东水泻湖内。针对东水深水港的开发建设,采用自然条件分析、岸滩演变分析、悬沙运动及岸线变化卫星遥感分析、潮流泥沙数模计算等手段,对海南澄迈湾及东水港的水动力泥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水动力泥沙条件考虑,澄迈湾东水港具备开发建设成深水大港的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