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货运列车一直使用500kPa和600kPa两种列车管定压,两种列车管定压带来列车管理和运用中的一系列问题,要求统一列车管定压呼声很高。但列车管定压对列车制动性能影响一直没有明确结论,因此统一列车管定压工作迟迟不能推进。使用基于气体流动理论的列车空气制动仿真系统,仿真分析了两种主管定压下重载列车的常用制动,紧急制动和常用制动后缓解的制动系统性能,系统的分析了列车管定压对列车制动和缓解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常用制动减压量在140kPa以下时,主管定压600kPa时制动能力略强,约增强1.5%左右,其主要原因制动缸充风略快。当全制动时,主管定压600kPa比500kPa制动缸平衡压强高约74kPa,制动能力增强5.4%;主管定压600kPa时全制动减压量范围扩大,制动缸压强变化范围增大,列车调控能力更强。紧急制动时,定压600kPa制动能力比500kPa能力更强,制动距离缩短11.4%,主要原因是副风缸初压高,紧急制动后制动缸最终压力也高。常用制动缓解时,在制动系统漏泄较小时主管定压对列车再充风能力影响不大,但当制动系统漏泄较大时,列车管定压越高,再充风时间越长,在中度漏泄时,再充风时间约延长13.9%。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要介绍目前我国铁路货物列车制动主管两种规定压力并存的情况,追溯了货物列车出现600kPa列车制动主管定压的根源。论述了将货物列车制动主管定压提高到600kPa引发的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指出500kPa列车制动主管压力已经能够满足《技规》有关要求,600kPa制动主管定压在目前货物列车基础制动装置设计不变的情况下难于达到预期效果和作用,也和现阶段制动技术不相适应。从而认为将全铁路货物列车制动主管压力统一到500kPa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建议铁道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其可行性、安全性做出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寒地区漏泄量允许值增加到40 k Pa/min时的货物列车制动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分析了不同列车主管定压对漏泄值增大情况下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漏泄条件下,列车制动主管设置定压为600k Pa会使得其漏泄量较定压500 k Pa时更大;高寒地区漏泄量偏大条件下,不同制动主管定压对列车制动能力的影响较小,在制动调速和常用全制动停车时其性能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货物列车500kPa和600kPa2种列车制动主管定压并存的弊端,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600kPa列车主管定压已无存在的必要,建议把货物列车主管定压统一规范为500kPa。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对和谐型机车常用的几种制动系统高级修后初制动减压量的采集数据进行了统计,详细分析了在不同定压情况下,几种常用制动系统初制动均衡风缸和列车管减压量的分布和对标情况,并从统一造修技术条件、优化软件控制逻辑和修后性能测试管控等方面给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国军  周存 《铁道车辆》2000,38(9):43-44
在列车试验中,关于主管定压的部定标准是:客车600 kPa,货车500 kPa,国际旅客列车500 kPa,根据具体情况货物列车也可在特定区段采用600 kPa.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列检所在做列车试验时都采用了600 kPa的主管定压,如大同车辆段6个列检所除发往呼和浩特方向采用500 kPa外,其余均以600 kPa进行列检试验,其根据是北京铁路局1993年颁布的<行规>(规定在大同地区除大同至呼和浩特间外,其余各线均采用600 kPa的主管定压).笔者认为,这种在货物列车上广泛采用600 kPa主管定压,单纯依靠提高列车主管定压来改善制动性能的办法弊大于利,现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7.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将客车用F8阀应用在160km/h快速货车制动系统上。建立计算模型,讨论当列车管定压,列车主管、支管及阀体与各风缸相连管路的直径、长度都发生较大变化后制动性能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铁路客、货两用运用需求,设计一种新型制动系统,满足不同定压下,客、货车自如转换以及生活用风的需求。文章通过对各种工况制动系统及用风设备的理论、仿真分析,研制新的供风系统,保证客车在各种工况下,制动系统、用风设备等均能正常使用,并保证车辆的可靠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C70型通用敞车制动管系的材料特性、应力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对制动主管发生折损、断裂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有益于保障货车制动管系模块化组装、减少制动故障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凡 《铁道车辆》1997,35(6):13-17,38
介绍了我国准高速旅客列车装用的F8和104两种电空制动装置的结构及特点,并根据试验数据对该两种电空制动装置的性能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