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海星  史小青 《中国铁路》1994,(3):29-30,33
概述了随着铁路设备管理的发展,电务设备维修经历了事后修,预防修和改进修的发展过程,建立了设备维修责任制和设备预防维修体制,产生了从“时间型”维修逐步向“状态型”维修的转变;介绍了日本铁路设备技术曾采取的有效措施;对电务设备维修管理自身发展过程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有效解决成都地铁车辆设备维保存在的问题,提升车辆设备的可靠度,成都地铁车辆专业需开展电客车零部件自主深度维修模式的研究。方法:首先,阐述了目前成都地铁车辆设备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车辆各关键子系统的故障情况。其次,对车辆专业零部件深度维修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论述,建立了车辆专业深度维修的组织架构,讨论了深度维修的场所建设及设施搭建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并阐述了与之相关的综合保障机制。最后,在阐述车辆专业零部件深度维修的实施概况的基础上,对车辆专业零部件深度维修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及结论:实施零部件深度维修后,设备故障率明显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大幅下降,解决了目前地铁车辆维保的问题,提升了车辆自主维修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后,既有线提速、重载给工务线路维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思想上提高了对养护维修的认识,不断更新维修管理理念,积极推进维修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管理和设备重点整治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以全面构建线路维修保障体系,改进养护维修手段,不断提高线路设备质量以适应运输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减速顶维修管理工作的好坏是保证应用的关键,在讨论减速顶用、管、修的问题时,重点探讨了维修管理机构、维修周期和维修经费,以及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结合我站几年来减速顶维修管理工作实践,针对铁路实施两个根本转变,面向市场经济,实施减员增效,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深化维修体制改革,就当前维修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今后在减速顶的维修管理组织体制、维修管理模式和维修经费的法律保障等方面阐述了改革观点和发展思路,供领导和专家探讨。  相似文献   

6.
区间超长无缝线的铺设,对维修方法和维修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强调了实际锁定轨温在无缝线路维修中的重要性,根据季节特点合理安排维修计划。着重介绍了单独设计的特大桥上的区间无缝线路的维修工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走减速顶专业化维修之路提高编组站设备管理水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当前减速顶维修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特别是“哈中心”的维修经验,提出走专业化维修之路,并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接触网的维修次数和维修成本,提出接触网预防性机会维修策略,引入可靠度裕度,通过接触网不同零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预防性机会维修。在此基础上,考虑接触网不同运行阶段可靠性变化规律的差异,分析其对可靠度裕度取值的影响,分析了接触网投运的早期、稳定期及耗损期预防性机会维修策略的差异。通过具体算例,对比了预防性维修、预防性机会维修与所提差异化预防性机会维修成本上的差异,在保证相同可靠度的情况下,差异化的预防性机会维修策略可进一步降低维修成本,实现接触网的精益化检修。  相似文献   

9.
周伟  钱铭 《中国铁路》2000,(7):13-14,17
根据对广深线新时速动车组维修管理现状的调查,介绍并分析了其管理方式、维修体制、修程及维修特点,同时对我国刚起步的动车组维修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夜间出行需求,实现行车计划与线路维修计划的一体化编制,文章讨论了等线运行、转线运行以及一线行车一线维修等3种夜间行车组织方法,选择了最适合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线行车一线维修,并基于此采用了分段单线双向的全天候运行模式。采用大M法,建立了以到达时间最小为目标,综合考虑列车移动约束、列车路径约束、进路占用约束、列车路径顺序指标约束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设计了分阶段求解的滚动时域算法,建立了线路维修计划与行车计划一体化编制模型。以在建的雄安市域动车组R1线为实例,通过一体化模型的建立,实现了一线行车一线维修下的行车计划与线路维修计划一体化方案编制,分别得到了前期与后期不同维修区间的列车计划与线路维修计划一体化可行方案,验证了在行车量上满足乘客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