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国外高速铁路车站资料进行收集了解,结合沪宁高速铁路设计,对主同速铁路的车站分布原则、车站布置图形、道岔使用及连接、渡线设置。  相似文献   

2.
综合桥上无缝线路和无缝道岔的技术特点,桥上铺设无缝道岔对高速铁路桥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速铁路咽喉区和渡线道岔区特点,确定无砟轨道无缝道岔对桥梁结构变形及梁缝位置的要求,提出道岔区桥梁设计原则与技术要求,以及典型道岔区桥梁布置以及结构形式。高速铁路道岔区桥梁设计以道岔与桥梁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轨道作用力的影响,通过车-岔-桥耦合动力响应分析,确保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  相似文献   

3.
市域轨道交通是介于高速铁路与地铁之间的轨道交通制式,其桥上无缝道岔设计不能完全按照高速铁路和地铁的相关规范。对某市域轨道交通 4 × 30 m 连续梁桥上单渡线道岔的无缝化布置进行了研究。根据道岔位移随道岔始端距梁缝距离的变化规律可知:当单渡线道岔始端距梁缝大于14 m 时,在伸缩力和制动力作用下转辙机处梁轨相对位移小于 5 mm,道岔钢轨强度和道岔位移满足无缝道岔布置要求。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行车组织具有高速度、高密度的特点。在高速铁路区间设置一定数量的渡线,能增加对晚点列车运行调整的灵活性。根据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模式,讨论了在高速列车晚点和中速列车晚点两种情况下高速铁路利用区间渡线组织列车越行的方案,量化分析区间渡线在晚点列车运行调整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静 《中国铁路》1999,(4):12-15
在遵循高速铁路区间渡线基本设置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沪宁线的实际站间距离,站坪长度等情况,通过设定沪宁高速铁路区间渡线铺设方案,对各方案往返渡线间列车保留数量,故障时间内往返渡线间可通过的列车对数,以及往返渡线间的距离对高速列车越行中速列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沪宁高速铁路区间渡线合理设置位置与数量。  相似文献   

6.
从满足高速铁路运营的角度,研究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分析认为影响因素有列车最小运行间隔时间、最高运行速度、列车制动性能和加速性能、沿线车站到发线长度。以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00km·h-1和350km·h-1等条件为前提,对4种运行工况下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要求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区间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选择应不低于160km·h-1,车站道岔和咽喉区渡线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选择应不低于100km·h-1。  相似文献   

7.
研究高速铁路高、中速列车混跑模式下,利用区间渡线和反向线路组织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待避或越行对线路我间通过能力的影响。定量分析了三种不同越行方式对高速铁路本线通过能力和反向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得出了增设区间渡线组织列车越行对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随高速铁路站间距离、中高速列车速差、列车最小追踪间隔、列车越行方式以及运行图结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当双向行车量不均衡,某一方向行车量较大时,在长度接近或超过60km的区间设置渡线,利用渡线和反向线路组织列车区间越行,可提高行车量较大方向的区间通过能力,当双向行车量较大且较均衡时,为避免降低反向线路的通过能力,一般不宜组织这种越行。当中速列车利用区间渡线和反向线路车待避高速列车时,使增设越行点所产生的中速列车额外扣除时间降至零在最小区间距离,以及有关铺图结构、计算方法等,同样适用于高速铁路越行站的合理分布的研究和距离的确定。  相似文献   

8.
开设综合维修“天窗”对行、车设备进行维修养护是高速铁路的一个重要特点。针对高速铁路区间设置渡线对工务维修作业效率的影响,结合高速铁路综合维修、经常保养、临时补修的作业内容和作业过程.对有、无区间渡线情况下维修作业情况进行比较,量化分析了区间渡线对高速铁路工务维修作业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为减少渡线道岔施工期间的安全风险,提高运输效率,概述渡线道岔的运用现状,从渡线道岔联锁特点和设计原理出发,针对运输部门垂直天窗给点困难、设备部门不能充分利用垂直天窗、实施"双改单"方案时存在安全风险、实施非正常行车时存在安全风险等问题,优化渡线道岔设计,提出按带动道岔设计渡线道岔、设置渡线道岔故障辅助按钮2种改进方案。经比选,推荐设置渡线道岔故障辅助按钮方案。渡线道岔运用改进方案对于减少其故障或检修时的影响范围,减少安全风险、提高运输效率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轨道结构与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俊杰 《铁道学报》1993,15(4):80-86
文章在理论分析与计算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研究成果,对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及线路参数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高速轨道结构特点,无缝道岔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轨道参数等方面提出了笔者的观点,为我国高速铁路的轨道结构和设计参数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铁3.4 m线间距单渡线总体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地铁建设项目利用既有双线隧道工程,由于限界限制,线间距只有3.4 m,如此小的线间距设置单渡线,国内外工程实例尚无,设置3.4m线间距单渡线可直接利用既有隧道工程,对盘活国有资产降低工程造价,有着重大意义。研究方法:研究道岔设计参数的制定原则,分析我国铁路道岔、城轨交通道岔设计参数的选用情况,确定合理的单渡线设计参数,进而对单渡线作安全性检算并选择合理的结构。研究结论:地铁采用3.4 m线间距单渡线。道岔选用的设计参数值,不低于两端单开道岔设计参数值,经过安全性检算,其容许通过速度为30 km/h时,地铁车辆行驶在单渡线时能保证行车安全及旅客舒适度。单渡线连接部分结构方案是合理的,给设计3.4 m线间距单渡线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国外高速铁路区间渡线设置状况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映莲  兰淑梅 《中国铁路》2002,(8):36-36,65
对日,德,法等国高速铁路设置区间渡线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不同做法的原因,论述对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可借鉴的经验和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节省工程投资,优化正线上道岔对向布置夹直线长度,在对车站运输组织中第三方向引入及立折车等不同作业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道岔结构及不同线间距对应的渡线上直线长度进行分析,当列车同时侧向通过两组道岔时,速度及相关动力特性受渡线上直线长度的影响。提出了对向布置的道岔间夹直线长度应与正线间渡线上直线长度相匹配,对向道岔间夹直线长度宜采用25 m的建议,并结合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进行工程验证。研究表明,在空间受限的困难车站,可结合接发车作业、区间走向、引入车站线路建设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对向布置道岔间夹直线长度。  相似文献   

14.
客运专线道岔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树国  顾培雄 《中国铁路》2007,(8):21-24,28
国外高速铁路设计理念以安全性为第一要求,以提高旅行舒适度为首要设计指标。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客运专线道岔建设和运营实践,提出我国客运专线道岔技术方案,对250km/h和350km/h客运专线道岔技术特点、道岔的主要设计参数和平面线性、通用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客运专线道岔结构中转辙器、辙叉、道岔区轨下基础、扣件系统、转换和锁闭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要求,并根据试验结果优化道岔设计,推进道岔的升级和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小中低速磁浮交通单渡线道岔区线路的线间距,降低工程总体造价,研究设计一种小线间距单渡线道岔。详细介绍这种小线间距单渡线道岔设计的完整思路和随动移梁装置、梁端抬轨装置的设计结构,并阐述防止单渡线道岔转动时梁端对接不发生干涉的方法及梁间合理的预留间隙。该设计采用UG软件进行转辙驱动仿真模拟,为中国首条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示范线工程化设计提供技术保障,为其他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小线间距道岔的设计提供设计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道岔结构与材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国外高速铁路道岔的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我国道岔的使用情况和技术上的不足,并就提高我国道岔技术水平的措施提出建议,特别推荐铌稀土合金钢轨作为高速道岔材料的换代产品。  相似文献   

17.
哈大线沈哈段道岔区桥梁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涛 《科技交流》2007,37(4):30-39
无缝道岔桥梁设计除要考虑渡线道岔设置及咽喉区道岔设置对桥梁孔跨布置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其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道岔区桥梁设计技术要求,并通过对桥梁结构进行受力及变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沈哈客运专线道岔区采用的连续梁结构,能较好适应无缝道岔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简析场间设置渡线道岔和渡线道岔处存在场间联系进路的车站,在计算机联锁系统中渡线道岔的控制方案及渡线处场间联系进路的办理、取消和解锁过程。  相似文献   

19.
无缝道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无缝道岔是跨区间无缝线的关键技术。文章基于当量参数、非线性理论和力图叠加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缝道岔计算理论,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按该理论设计、铺设的无缝道岔运营状况良好,现场测试数据与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无缝道岔计算理论的正确和计算参数的取值合理。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道岔设计、试验和运营实践经验提出高速铁路道岔平面设计参数与动力学评价指标,依据选定的平面设计参数,设计了18号和42号道岔侧线线型。使用NUCARS建立了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动车组侧向通过道岔的动力学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平面设计参数与动力学评价指标的选取及18号道岔和42号道岔的线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