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集中在优化与试验验证的V型路线,模型优化的过程多是基于静态测试数据模型,与实车测试过程存在误差,影响开发的准确性与精确度。文章基于碳平衡分析方法,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仿真模型,最终从理论优化实车,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2.
AMESim仿真技术在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某车型的空调系统方案,采用AMESim软件先搭建并标定了该系统的零部件仿真模型,将零部件仿真性能与单体性能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的可靠性。随后搭建了该空调系统仿真模型,将系统仿真结果与系统台架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仿真的可靠性。最后研究了amesim在整车降温性能仿真上的应用,从结果来看仿真值与试验得到的驾驶舱乘员脚部平均温度值相符。  相似文献   

3.
鉴于碳纳米管高强度和高刚度的特点,制备了一种碳纳米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采用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碳纳米聚氨酯泡沫及其填充薄壁管复合结构的压溃机理、吸能特性和应用效果。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获得不同碳纳米含量泡沫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并对比其承载和吸能能力,确定添加碳纳米管的最佳质量比;对薄壁管和泡沫填充薄壁管的吸能特性进行试验和仿真,验证泡沫填充结构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将碳纳米聚氨酯泡沫填充于某轿车B柱来验证吸能效果。结果表明,填充该材料后的B柱最大侵入量和侵入速度均有明显降低,在满足轻量化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吸能特性。  相似文献   

4.
鉴于碳纳米管高强度和高刚度的特点,制备了一种碳纳米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采用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碳纳米聚氨酯泡沫及其填充薄壁管复合结构的压溃机理、吸能特性和应用效果。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获得不同碳纳米含量泡沫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并对比其承载和吸能能力,确定添加碳纳米管的最佳质量比;对薄壁管和泡沫填充薄壁管的吸能特性进行试验和仿真,验证泡沫填充结构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将碳纳米聚氨酯泡沫填充于某轿车B柱来验证吸能效果。结果表明,填充该材料后的B柱最大侵入量和侵入速度均有明显降低,在满足轻量化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吸能特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某乘用车型项目为例,运用ADAMS软件中的CAR模块作为工具,建立某车麦弗逊式前悬架模型,进行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竞争车型试验数据及仿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验证建模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合肥市金寨路高架道路布设于近金寨路-望江路交叉口范围内的进出口匝道为实例,结合VISSIM仿真软件,根据实际采集的数据,对VISSIM的仿真参数进行校正,将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现对优化方案的可行性验证。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矩阵法和实体模型仿真法对DY90型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总成进行动力学仿真,并将结果与传统的惯性力激振理论作对比,通过对进一步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各仿真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车路协同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于车联网(V2X)测试需求,提出了一种车路协 同仿真验证系统的设计方案。使用 Prescan软件搭建了仿真场景,以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形式将 仿真数据发送至 V2X 协议栈,通过 LTE-V 信道仿真设备仪表和被测器件(DUT),并经由直连通信 接口(PC5)进行通信。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模拟器,将模拟测试车辆的位置和时间等信息 与协议栈及 DUT 进行同步交互,DUT 接收到测试场景及位置的数据后,触发车路协同相关预警功 能。该方案可真实模拟 V2X环境,实现了 V2X应用场景的测试验证,能够有效推动车路协同系统的 开发和算法验证,促进 V2X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验证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控制策略的仿真方法,在分析从仿真测试到实车验证过程中关键环节对策略验证可靠性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的仿真方法综合考虑了传感器特性、控制器特性和执行部件特性。本文中LKA控制策略采用了单点预瞄模型,用于验证的测试用例是依据LKA典型应用场景定义的,车辆动力学模型是在VeDYNA中搭建的,交通场景模型是在VTD中搭建的,实车工况数据来源于真实摄像头、真实控制器和线控转向机。通过对比添加误差模块前后的仿真数据和实车测试数据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仿真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刘坤颖  蔡伯根 《中南公路工程》2007,32(6):181-183,190
以车辆排队长度为控制量,提出了一种交叉口模糊控制方法,并以四相位交叉口为例,建立了Simulink仿真模型,在不同交通流数据下将此模糊控制与现有的定时控制比较,对其控制效果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从车辆平均延误、信号周期和车辆的最大排队长度等方面,显示出了模糊控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精确预测碳载量是目前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本文中首先对DPF压差值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当DPF的物理结构和内部碳载量确定的情况下,其压差主要受排气体积流量的影响,进而提出采用流动阻力值作为特定碳载量下压差与排气体积流量的关系表征。其次,运用GT-Power软件建立DPF一维仿真模型,模拟了DPF内部不同碳载量对流通阻力的影响,分析表明:瞬态工况下DPF压差值受发动机运行工况影响而在较大范围内剧烈波动,但流通阻力值相对较稳定且与DPF内部碳载量呈正相关关系。最后,结合发动机台架试验对DPF仿真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两者吻合良好,最大误差约10%。  相似文献   

12.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构件温度应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天来  逯彦秋  王润建 《公路》2004,(3):97-100
推导了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构件温度应力的解析解,用ANSYS软件对温度应力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通过小梁试验数据对解析解和仿真分析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将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用于板形自动控制,研究并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板形控制败学模型。经用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双机架可逆冷轧机实测数据仿真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很高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快速路菱形立交出入口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节点,本文结合菱形立交入口的特点和微观交通方针的优点,论述了数据调查的原则、目的和内容,分析了城市快速路菱形立交入口的流量、车速等数据,根据调查获得的几何数据和交通流数据,采用VISSIM仿真软件,标定了几何条件、驾驶行为、车辆组成、期望车速等道路方面的关键参数。通过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间无显著差异,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车辆自主换道研究多以理想道路曲率及车辆间简化的相对运动为前提,通过匹配采样周期将车路数据直接传入控制器,难以验证系统在真实环境下的可靠性。文章设计了一种多传感器布置方案及融合策略,并在Matlab/Simulink平台构建高速公路仿真场景,验证多传感器融合策略的有效性。其仿真结果表明,该多传感器融合策略能够在高速场景下实现对目标车辆的持续跟踪,模拟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数据融合过程,进而为智能车辆自主换道系统的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某轻型卡车空调制冷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KULI建立基于几何参数、实验数据和控制逻辑的仿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空调系统制冷剂加注量、乘员舱温升特性进行仿真并验证。在此基础上对乘员舱怠速降温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发现600s后的乘员舱头部、出风口温度瞬态仿真数据与实测值拟合度较高,最大偏差仅2℃。最后,利用该模型预判空调系统降温性能满足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并在吐鲁番地区的高温试验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车辆道路行驶阻力力学模型为研究对象,对阻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出发在实车上应用了一系列优化方案,通过实车滑行试验对方案进行了验证,并借助于Cruise软件将滑行数据结果应用于整车燃油经济性的仿真计算,最后通过油耗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实施后,滑行曲线得到了优化,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其结论可以为整车滑行优化及油耗目标制定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构建了基于DIS协议的多传感器、多目标数据融合的分布式仿真平台,为研究者提供了进行各种融合算法仿真验证和定量评估的仿真环境。文中介绍了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模块以及所涉及的若干技术。最后给出了在本系统下运行的不同实验,实验表明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但为数据融合提供了有效的数据,还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张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某轿车悬架系统的载荷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某型轿车后悬架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将采集的某试车场比利时路面不平度信号作为路面激励输入,对悬架系统进行了动态仿真,并用已有道路试验数据,包括后桥垂向加速度和悬架动行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经验证的悬架动力学模型,对关键部件的受力状况进行了全面仿真,确定了悬架系统各部件承受的主要载荷形式,可为悬架系统载荷谱采集测点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基于离心静电技术的柴油机三级串联微粒收集消声装置,该装置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和静电装置产生的电场将碳粒从柴油机废气中分离,并通过红外加热板将碳粒加热使其燃烧。设计了离心静电碳烟微粒收集装置、碳烟微粒燃烧再生装置和碳烟微粒燃烧控制装置,并对柴油机三级串联微粒收集消声装置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柴油机废气碳烟的净化和消声同时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