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筱林 《综合运输》2006,(8):109-113
《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同时强调在加快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的同时,系统安排枢纽建设,强化重点客站,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有机衔接。这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枢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特点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世东 《综合运输》2009,(12):70-74
基于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特点分析,结合我国城市客运枢纽建设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铁路车站为核心,加强城市轨道衔接,打造综合性客运枢纽;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或协调机制,保障建设、管理运营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宁波南综合客运枢纽是作为宁波市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节点,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枢纽协同管理效率和信息服务能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信息化技术应用,进一步完善综合枢纽衔接、发挥多种运输方式接驳的组合效率,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更好的服务信息,减少换乘时间,促进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升枢纽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公共客运一体化发展将有效支撑环珠江口湾区融合互动发展。在环珠江口湾区城际间交流日趋密切的背景下,分析了环珠江口湾区公共客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判了未来城市发展、出行特征、资源环境等对公共客运发展的要求,进而从公共客运服务网络构建、区域共享枢纽体系打造、公共客运一体化建设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环珠江口湾区公共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综合客运枢纽是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宁波综合客运枢纽发展具备良好基础,但综合客运枢纽建设较为滞后,在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问题突出。本文在总结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提出了宁波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布局模式与具体方案,并以宁波南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为例,对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综合客运枢纽信息内涵及作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综合客运枢纽信息进行了分类。枢纽内行人对信息有需求,枢纽信息的设置才会对行人有影响;因此,分别从不熟悉枢纽环境的进站行人、出站行人、换乘行人3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枢纽内不同走行路径的行人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最后,通过对上海虹桥火车站实地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在换乘过程中设置快速路径指示标识和实时信息都将影响枢纽内换乘行人的行为,并建议在地铁换乘高铁的A/B方向通道上,规范信息设置,凸显指路信息。  相似文献   

7.
德国柏林中央车站的建设理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耗巨资历时10余年建成柏林中央车站,向世界展示了利用中心城区交通区位优势,综合多种运输方式的大规模换乘效率,实现“零距离”垂直换乘,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城市地面交通矛盾的一体化铁路枢纽建设新理念。目前国内不少大城市把原来位于市中心的铁路客站简单移至城外的做法,值得深刻反思。铁路客站是惟一能够保留在大城市中心地区的大型公共交通枢纽,认识不到这一点,铁路就可能失去自己的根本性竞争优势,城市也会因为交通血脉不通而大大降低活力。  相似文献   

8.
从宁波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阶段、建设型式及衔接模式,阐述了宁波市综合客运枢纽系统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布局规划,以完善综合客运枢纽功能,为国家枢纽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城市客运换乘枢纽服务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找出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建立了城市客运枢纽换乘服务水平评价体系,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进行了有效分析;选取西安市地铁2号线北大街、小寨、钟楼等三个典型枢纽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DEA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城市客运枢纽换乘服务水平评价中,并且为提升换乘枢纽服务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后,便将城市公共汽电车专业工作组的落户地选在了"济南公交"。公共汽电车专业组缘何青睐济南?看济南公交在城市公共汽电车领域如何创新标准化建设成果。"作为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体,城市公共汽电车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做好城市公共汽电车的标准化工作具有特殊意义。2012年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为更好地开展各专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设置了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出租汽车和综合四个专业工作组,主要负责各专业领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