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沈阳、上海、成都、海口等城市纷纷出台了类似这样的政策规定:在交通事故责任中,如果因行人违童造成损害后果的,机动车方可以不承担责任,这就是所谓的"撞了白撞"。  相似文献   

2.
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大、中城市相继出台了新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办法.新办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因行人自己违章造成的交通事故后果自负,驾车者无须承担责任,这就是媒体广为宣传的"撞了白撞".据说新办法出台以后,行人违章情况明显好转,交通秩序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时代汽车》2005,(3):46-46
机动车和行人相撞,没有过错的机动车责任几何?在城市打工的农民被车撞,能不能按城镇人口标准获赔?被撞了除出钱担保外,有没有别的办法申请财产保全?这些备受市民关心的问题如今在广东有了明确解答。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广东省公安厅联合出台了《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交通事故案件的处理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人员死亡或者重伤,机动车一方无过错,应当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但按照10%计算,赔偿额超过交通事故发生地10个月平均生活费的,按10个月的平均生活费支付;前述非机动车、行人一方故意造成自身伤害或者进入高速公路造成损害的除外."这体现了交通事故赔偿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什么要规定无过错原则呢?因为在我国的道路交通中,非机动车、行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大,道路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混行的情况十分普遍.机动车速度快,质量大,非机动车、行人与其相比是弱者,发生交通事故时机动车容易给非机动车、行人造成严重伤害.因此,从保护弱者的角度出发,<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做出了上述无过错责任的规定,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正道路交通法中不仅对机动车的通行规则作出明确规定,而且对行人的出行规则进行了规定,但在对行人出行监管和处罚乏力的当下,很多行人自不会把这些规则当作一回事,想当然地认为,机动车可不敢往我这撞,频频出现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别人身上,是一种对自己安全不负责的侥幸表现。以下梳理十大危险行为,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随意横穿马路在行人受伤害的交通事故中,随意横穿马路是最常见的原因,具体表现为闯红灯;不走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经斑马线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行时应当停车让行,但目前很多城市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的行为还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行人过街的安全。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2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照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总量的90%。针对这一现象,公安部交管局于近期部署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围绕不礼让斑马线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  相似文献   

7.
汽车撞行人模拟计算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陆秋明  黄世霖 《汽车工程》1999,21(3):177-183
用计算机模拟车撞行人运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描述多体系统,建立了一种以刚体质心加速度和刚体角加速度为待解变量,以较间广义坐标为积分变量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以该方法为理论基础,开发了汽车碰撞人体运动响应三维模拟计算软件系统MUL3D。运用该软件系统对汽车撞行人运动响应进行了模拟计算,对比模拟计算结果,真实交通事故和著名的MADYMO软件计算结果,初步证实该方法和该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8.
针对交叉路口转弯车辆与横穿行人碰撞的危险场景,提出了一种综合碰撞时间和制动距离的避撞策略.首先,建立转弯车辆与行人的位置关系模型,确定行人目标跟踪方法,然后,通过比较行人进入转弯区域时间、避撞剩余时间、行人离开转弯区域时间的关系确定行人是否为危险目标,最后,建立此种场景下的制动安全距离模型并确定了避撞策略.通过PreS...  相似文献   

9.
问:《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相似文献   

10.
正电动车介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电动车道,也没有执行严格的相关管理,再加上还有很多电动车车主安全意识不强,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导致各类事故频发。《中华人面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  相似文献   

11.
正行人与机动车共同享有路权,矛盾天然存在。从理论层面看,为最大可能地避免矛盾,创造和谐的通行环境,政策法规要求机动车作为更具危险性的一方向行人群体作出"让步",降低姿态去"保护"这一相对弱势群体。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人与车依然是针尖对麦芒,尤其是在斑马线、非机动车道等矛盾突出点,强者"持强凌弱",弱者则偏偏"不甘示弱",以致于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交通事故中行人更易受伤行人、骑自行车者及两轮机动车使用者,都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弱势群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  相似文献   

12.
红绿灯下     
《驾驶园》2008,(2)
全国人大:修正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撞行人不再按比例赔偿全国十届人大第三十一次会议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审议,进一步明确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  相似文献   

13.
针对智能汽车在无信号交叉口对横穿行人的避撞问题,研究了主动转向避撞控制策略。基于多层模型预测控制方法,采用分层控制策略设计局部规划层控制器与全局跟踪层控制器,在此基础上根据交叉口处汽车与行人的轨迹特征计算人车碰撞剩余时间,改进传统人工势场法构造避撞函数,规划出既能规避交叉口内存在碰撞风险的行人又能使偏差最小的局部避撞路径,并使智能汽车在满足多项动力学约束时准确跟踪参考路径,通过搭建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结合广东省2006—2018年交通事故数据库选取对交叉口人车碰撞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设计仿真场景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智能汽车能在多个初始点完成对参考路径的跟踪,控制器对不同速度和附着条件有较高的鲁棒性,高速低附着场景中,智能汽车横向加速度小于0.4 g、质心侧偏角小于2°、前轮侧偏角小于2.5°,各约束量满足舒适性和平稳性条件;4个典型交叉口场景中,智能汽车以不同速度直行或转弯通过交叉口,均能识别横穿行人中存在碰撞风险的行人实现主动转向避撞。   相似文献   

14.
曾光明 《摩托车》2005,(8):35-35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6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的规定,如同戴在头上的紧箍咒,令机动车驾驶人无所适从。2005年元月13日,国务院公布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草案),使之出现了转机。按照该条例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人身伤亡的,由保险公司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现行的“第三者险”是“商业第三者险”而非“强制第三者险”;在第三者责任险的合同中,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签订的是“有责赔付”,即投保的驾驶人,经交管部…  相似文献   

15.
针对行人违规过街导致人车碰撞事故频发的交通安全问题,采用改进人工势场法并考虑行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对车辆避撞路径进行动态规划。为表达行人违规过街时的方向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基于加权效用函数法的行人过街方向概率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行人位置。针对动态障碍的转向避撞轨迹规划,以避撞安全距离为基础,提出一种相对位置自适应的变长轴椭圆障碍势能场,可根据动态行人的预测位置实时规划避撞路径。在4种工况下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路径规划方法可根据行人的预测位置,有效地规划出更平滑的安全避障路径。  相似文献   

16.
正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工作实践中,对于多方形态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始终是一个难点,如多辆机动车之间、多辆机动车与一辆机动车之间、一辆机动车与多辆机动车之间或者多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多方形态交通事故,有些事故相撞后还伴有一次一车拖带碾压或多次多车拖带碾压及肇事方逃逸等情形,形态种类较为繁多,取证认定较为复杂,在处理过程中大多涉及相关各方当事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有些还要涉及刑事责任。在处理这类涉及多方的交  相似文献   

17.
针对行人从静止遮挡车辆前方穿出并与主车碰撞的“鬼探头”危险场景,提出一种基于车联网的行人主动避撞系统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主车、遮挡车和行人间相对位置关系模型,通过车车通信获取遮挡车前方的行人状态信息;其次,根据目标进入时间、目标离开时间、碰撞剩余时间和安全避撞时间4个危险状态判断评价指标,建立分级制动策略,并通过下层PID控制调节制动压力实现车辆控制;最后,基于PreScan、CarSim和MATLAB联合仿真平台,搭建该危险场景并验证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实现避撞功能,且性能优于基于宽度触发的行人主动避撞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人是一位在基层交警大队具体处理交通事故的办事民警.自从2004年5月1日起有关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实施以来,经调查,多数基层办案民警不能正确理解掌握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与交通事故的过错责任.特别是涉及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基本都是追究肇事机动车驾驶员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正日本的《道路交通法》分别规定了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交通规则,对于违反者将给予处罚。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日本爱知县警视厅特别制作了交通安全宣传手册,希望大家了解日本的交通规则。基本规则爱知县内属交通事故多发地区,外国人成为交通事故被害者或加害者的情形也经常发生。因此,为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请遵守以下基本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河南郑州市公安交警三大队处理了一起因行人违章过马路与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